□ 陳金土 漳平市南洋鎮農技站
水仙茶樹在長江以南主要產茶區均有種植,按其茶樹品種不同可分為廣東水仙茶、福建水仙茶,茶類涵蓋烏龍茶、綠茶與白茶。漳平水仙茶餅是福建烏龍茶特色代表。
漳平水仙茶餅是半發酵茶,填補了烏龍茶類緊壓茶的空白,其外形獨特,品質特征表現為香氣馥郁芬芳,滋味醇厚鮮爽,為烏龍茶中極品。漳平水仙茶性溫和,常飲具有提神醒腦,消食降脂之功效,優質的水仙茶餅香型主要有蘭花香與桂花香型。湯色橙黃明亮,紅邊明顯[1]。
漳平水仙茶是烏龍茶的品種之一,其加工工序繁多,具體包括:鮮葉→曬青→做青→揉捻→造型→烘焙。水仙茶餅以福建水仙為原料,結合緊壓茶與閩北烏龍茶工序加工成的特種茶,工藝為國內首創。
烏龍茶中茶葉采摘時機與采摘質量基本要求相同,都是采駐芽二三葉,按照加工要求標準采摘,春茶多陰雨天,新梢容易粗老,盡量鮮嫩采摘。采摘時間以晴天上午10點至下午3點為好。要適當留養,春秋留魚葉。
鮮葉在采摘時主要遵循完整性、潔凈度與新鮮度的要求。手采在采摘中應盡量輕柔,避免損傷所采鮮葉。采下的鮮葉收集,不宜使用麻袋,場地不足時鮮葉堆放不可過厚,避免茶青過度發熱。所采鮮葉大小盡量保持一致,盛器工具應保持潔凈,不同地塊的鮮葉分別堆放加工[2]。
水仙茶餅制作工藝流程包括:曬青→做青→殺青→造型→烘焙,水仙茶餅基本綜合了閩南烏龍茶+閩北烏龍茶的加工工藝,形成獨特的品質特征。
曬青目的是通過光照散失一部分水分,利于后期加工工序。鮮葉薄攤在茶篩上,曬至葉面褪去光澤,葉質較柔軟,呈萎軟狀態,青氣或者清香呈現,減重率在10%~15%。對于肥厚鮮葉,適度重曬,容易做出醇厚滋味的好茶[3]。
萎凋工序后進入做青,做青是萎凋工序的延續。做青是形成水仙茶特有香味的關鍵步驟,對品質的形成起到決定性作用,可全程采用搖青機搖青。搖青機轉簡直徑為70~75 cm,長2.5~3 m,搖青機裝葉量應適度,以30%~40%容量為宜。
做青環境溫度18~22 ℃為宜,一搖時間為1 min,薄攤上架靜置1 h,二搖約為2 min,稍有刺感,靜置1.5 min。三搖約為3~5 min,帶有青味,靜置2 h。四搖搖香,時間為10 min左右,搖至清香明顯,略帶濁青味,即可下搖青機,薄攤靜置8 min,待花香明顯,即可殺青。
殺青過程要遵循適度原則,鍋溫250~280 ℃,投葉量8~10 kg,殺青適度,葉面手捏柔軟,葉轉暗黃綠色,氣味香醇,嫩梗富有黏性。殺青過程注意鍋溫火候,適度為青葉剛進鍋時有明顯均勻的噼啪細胞破裂聲,火過大易燒焦茶青,過小,茶青悶黃。干度適度為略有刺手感,即可出鍋。
茶青經殺青工序后應迅速抖散,隨后進行揉捻,揉捻工序講究嫩青輕壓輕揉,時間宜短,老青重壓重揉,時間宜長。時間不可過長或過短,過短茶葉香氣不足,過長易使茶葉磨碎。揉捻不可過緊或過松,過松不均勻,過緊易磨碎。水仙茶青纖維素含量較高,可塑性較差,可溶性果膠較少,不易成型,宜乘熱揉捻。揉好的茶葉需及時攤涼。攤涼后進行毛揀,毛揀過程揀去黃葉、老葉、茶梗、非茶物。
包茶造型形成水仙茶餅外形特征,用潔凈的毛邊紙鋪在桌上,將底4 cm×4 cm的木模槌套入模內,模內放置13~14 g茶索,用木槌捶緊,用白紙將茶索包緊,使之成為方形茶餅。
焙籠碳焙是傳統水仙茶餅品質形成的關鍵工序,采取高火初烘,溫度120 ℃,每籠放茶餅2.5 kg,每烘5分鐘需翻拌一下,至手捏茶餅邊緣有刺手感,中火復烘,溫度80 ℃,每籠5 kg, 每10分鐘翻拌一下,至手捏茶餅內部有點硬,即可下籠。攤涼2~3 h,兩籠可并做一籠,中低溫烘焙,溫度60 ℃,每30 min翻拌一下,至基本足干,再45 ℃低溫烘焙12~18 h。期間每3 h翻一次,籠子上要蓋密茶篩。現代做法是電烤箱+炭火烘焙,烤箱高溫初焙2~3 h溫度80 ℃,門留小縫隙,中火復焙4~5 h,溫度65 ℃至九成干,45 ℃木炭焙火8~10 h。
水仙茶餅為烏龍茶類中的緊壓茶,是具有優勢的農產品,其加工工藝獨特,產業化前景良好。本文根據水仙茶餅特征要求,針對福建水仙梗梢壯、葉張大、含水量高、表皮層較薄、不耐搖的品種特性,闡述其加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