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澠池縣按照“調結構,促增收”的發展思路,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確立了以“雙椒一藥”為發展方向的發展思路,同時積極開展產業扶貧工作。花椒因經濟效益高且適宜澠池縣的環境條件得到大力發展,近3年來發展面積逐年遞增,全縣發展花椒面積超過0.67萬hm2,成為名副其實的花椒大縣。花椒幼樹期的管理存在諸多不足,影響未來花椒產業的提質升級。因此,筆者提出花椒幼樹期的管理栽培技術,以供參考。
澠池縣地處豫西淺山丘陵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平均氣溫12.4 ℃,年均降雨量 650 mm,平均海拔506 m,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海拔高度從200~1000 m均有分布。全縣土地瘠薄,年降雨量雖不少,但分布不均,干旱頻繁,這種氣候條件比較適宜發展花椒產業。
目前,澠池縣花椒成齡樹產區主要分布在張村鎮、坡頭鄉、英豪鎮等鄉鎮,各個產區的生產情況差異較大。新栽幼樹發展面積較大的鄉鎮主要為英豪鎮、果園鄉、仰韶鄉等鄉鎮。幼樹的管理主要存在品種混雜、管理粗放、產量較低等方面,所以加強花椒幼樹期的管理非常必要。
目前,繩池縣新栽植的花椒品種混雜較多,主栽的多為韓城大紅袍,也有少量發展的獅子頭、伏椒、無刺椒等。但筆者在調查中發現,購買的苗木品種純度低、混雜嚴重,農戶普遍統稱為“臭椒”。針對品種混雜的現象,建議椒農及早進行嫁接改良。以大紅袍為例,幼樹生長一般較為旺盛,發枝少生長健壯,結果后果實一般在8月就轉色,果粒大油腺多,氣味芳香,葉片黑綠。而“臭椒”類型多樣,有8月不轉色的,葉片淡綠,枝條易下垂(群眾稱為黃蓋);有枝條萌發多,成枝力強但果實小味道刺鼻的(群眾稱為臭椒)。針對這些不同的類型要及早嫁接改良或分開采摘售賣。
1.栽植時間。幼樹的栽植一定要選擇好栽植時間,在北部海拔較低的鄉鎮可以在11月栽植花椒,南部鄉鎮,如英豪鎮、果園鄉最好在春季栽植,因南部地區遭遇霜凍的可能性較大,幼樹抽梢發生普遍。
2.間作套種。花椒栽種后的前3年最好進行間作套種,一是減少雜草為害,二是增加部分經濟收入。間作時需注意合理選擇間作物,避免在麥田栽種花椒。因特殊原因需栽種的要在花椒種植行上留足1 m的間距。套種間作物時同樣要注意留好1 m的保護帶。在間作作物的選擇上最好選用花生、大豆等低稈作物,不可套種玉米、芝麻、南瓜等高稈或纏繞的農作物。
3.土肥水管理。澠池縣春季易發生春旱,椒農多數認為花椒為抗旱樹種不澆水就可正常生長。花椒栽植后一旦遇到干旱,花椒苗長勢弱秋季才開始旺盛生長,當年栽植一個主干落葉后還是一個主干,生長發育滯后。
栽植后要看天氣情況進行澆水施肥管理,一般當年定植的幼樹追肥要延后到7月進行,施肥量依照樹體情況決定,一般每株20~30 g,最好進行多次葉面補肥。在秋季要一次性施入足量的基肥,結果樹要早施,以9月施入最好,幼樹要晚施,用量要少。
干旱時要及時灌水,幼樹根系少,抵御干旱的能力弱,如遇干旱要及時澆水。花椒樹結果后,更應該加強土肥水管理,在缺乏水利灌溉條件的地區,做好肥水管理是花椒高產穩產的關鍵。
4.整形修剪。花椒一般在4月初就大量萌芽生長,要及時剪除上部的干樁,這樣有利于幼樹的生長。當幼樹定干后發出的新梢少于3條時,對萌發的旺盛新梢在30~40 cm處摘心促發分枝,這個工作不可晚于7月。
花椒喜陽,通過修剪集中營養、改善光照,是實現高產穩產的關鍵。花椒的修剪一般在栽植后苗高 40~50 cm 的位置定干,第 2年春季可萌發3~5條主枝。第2年冬季修剪時,要去除主干下部30 cm以下枝條,留下上部的 3~6 個枝條作為花椒樹的主枝,然后在距離中干50 cm 位置逐步選留側枝,按間距30~50 cm 的標準選留第 2 側枝和第3側枝,左右排開。對于并生枝、過密枝,要去弱留強壯枝,保證樹冠內外枝條不壓枝,均勻分布,尤其要處理好主枝延長頭上的競爭枝,保證光照條件,從而形成外疏內密中空的樹體結構,保證結果枝上下內外分布均勻,也便于采收。
1.蚜蟲。在防治上,以防為主,狠抓前期防治。前期可以噴灑3~5°B é石硫合劑減少越冬蟲源。萌芽時噴施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 倍液、50%氟啶蟲胺腈2500倍液或48%毒死蜱1500倍液,減少前3代蚜蟲的基數。現蕾期用25%吡蚜酮2000倍液或20%啶蟲脒或10%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噴施防治蚜蟲。
2.花椒跳甲。一般采用土施3%辛硫磷顆粒 1~2 kg/667 m2,或在幼蟲為害時采用高效氯氟氰菊酯1500倍液噴霧或甲維鹽等藥劑防治花椒跳甲。
3.銹病。防治花椒銹病主要采取冬季清除菌源和發病季節化學防治的方式。冬季花椒落葉后及時清理落葉及雜草,集中運出園地進行燒毀處理,徹底清除和消滅越冬菌源。6月初至7月下旬,用25%丙環唑乳油1000倍液、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600~1000倍液,每隔15~20 d噴施1次,連噴2次,多雨年份要補噴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