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辣椒在鄧州市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小辣椒生產曾是鄧州市農業生產的重要支柱產業,種植面積一度發展到2.67萬hm2,高峰時期種植面積達到4.67萬hm2,成為豫西南最大的小辣椒生產銷售聚散地,在周邊地區享有很高的聲譽。
鄧州市地處豫西南平原,轄28個鄉鎮(街區)、626個行政村,面積 2369 km2,耕地面積 17.13 萬hm2,是全國農業大縣和全國商品糧基地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和水源保護地。鄧州市農業主導產業突出,小麥、玉米、花生、蔬菜等農作物面積大、比例大、增產提質潛力大,技術集成度較高。常年種植小麥14.67萬hm2、玉米8萬hm2、花生5.33萬hm2、蔬菜2萬hm2,素有“糧倉”之稱。
鄧州市位于北緯32°22′~32°59′,東 經 111°37′~111°20′,屬亞熱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受季風轉換影響,寒往暑來,四季更迭分明,溫暖濕潤。年降水量 745 mm,平均氣溫 15.1 ℃,年平均日照 2 000.3 h,無霜期平均為229 d,是小辣椒種植的適宜生長區。農民有種植小辣椒的生產習慣,種植科技意識強。
鄧州市總面積 2369 km2,地貌特點是山少、崗多、原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面平均坡降在1/800~1/1200。西部朱連山為全市最高點,海拔469.7 m,東南部最低處海拔85 m。土壤肥沃,土質以砂姜黑土和黃褐土為主。在地力等級方面,一級耕地6.51萬hm2,占全市耕地面積40%;二級耕地5.67萬hm2,占全市耕地面積34.8%;三級耕地2.48萬hm2,占全市耕地面積15.2%;四級耕地1.63萬hm2,占全市耕地面積10%。
鄧州市境內水資源豐富,供排水設施完善。地表有大小河流29條,較大河流有湍河、刁河、趙河和嚴陵河,分別從北或西部入境,匯集于東南部,注入白河,流入漢水。始建于20世紀70年代的引丹工程干支渠系發達,最大效益面積約9.33萬hm2,南水北調工程分配給鄧州的用水計劃達6億m3/年。城區已建成引丹(江)、引湍(河)入城等城市蓄排水工程。鄧州市年平均降雨量745 mm,地下水資源充沛,城區周圍可采淺水層為10 m左右。井灌區7.33萬hm2,設施配套。全市旱澇保收田11.33萬hm2。
鄧州市地處武漢市、鄭州市、西安市大三角和南陽市、襄樊市、十堰市小三角的中心地帶,市場輻射面廣,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是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具有承東啟西作用,焦枝鐵路縱貫全境,在建的蒙華鐵路和鄭萬高鐵即將通車。公路運輸四通八達,許平南高速公路、207國道和6條省干線穿境而過,靠近312國道、寧西鐵路。水路從河口碼頭入位,通江達海。距襄樊市、老河口市、南陽市三個機場均在60 km以內,可直達全國各地。鄧州市交通便利,有利于小辣椒生產運輸,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具有較好的區位優勢。
鄧州市在現代農業發展中,注重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抓手,示范帶動全市農業發展。鄧州市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種地大戶、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數量較大、規模適度,轉化實施農業高新技術的能力較強。截至2015年8月,全市共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4901家,其中,穰原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黃土地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豐奇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華興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覽秀花木繁育專業合作等7家被評為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市級示范社25家,縣級示范社34家,涉及種植、養殖、林果、水產、農機、植保等多個領域。鄧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獲取土地的形式主要有租賃、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和 “四荒” 拍賣等;業主資本組織形式主要有獨資、合伙、股份制、股份合作等;從事的經營領域主要有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等。目前,鄧州市已呈現了由傳統產業向新型產業拓展,由農業生產向農業企業轉變,由各自為陣向聯合戰線推進的態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快速發展壯大,加快了鄧州市的土地流轉,為小辣椒規模化生產加工經營提供了基礎條件。
近幾年,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全市玉米、花生等大宗農作物種植效益低下,種植成本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降低。隨著小辣椒新品種的不斷培育,引進小辣椒的種植生產符合全市農業結構調整方向,有利于提高農民的收益。
近些年,鄧州市委、市政府積極爭取各類涉農政策性項目資金,完善配套全市基本農田改造和高標準良田建設。通過項目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基礎條件。使大部分農田都變成了旱能澆、澇能排、溝相通、渠相連、林成行、設施配套完善的高標準良田,為小辣椒的生產種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