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播麥田因土壤濕度過大,搶時播種,造成耕作粗放,播種較淺,麥苗根系容易受冷風侵襲。晚播麥苗長勢弱,沒有次生根或次生根很少,抗凍性較差。尤其是單根獨苗的淤土地晚播麥,更容易遭受凍害。因此,防凍保苗是主要措施。
在小麥3葉期后,麥田覆蓋農家肥,這是農業生產的傳統經驗。一般每667 m2覆蓋畜禽類農家肥1~2 m3,可降低死苗率 15% 左右。如用優質人糞 1000 kg/667 m2左右,防凍效果更好。冬季追肥也可“春肥冬施,冬肥春用”。春季小麥返青時,由于溫度低,土壤中的養料分解慢,不易被吸收利用;追施化肥往往由于缺墑,肥效不易發揮。而春肥冬施,就可以避免以上問題,可促使小麥早返青5天左右,春季分蘗也可提前5天以上,小麥成活率明顯提高。
播種時土壤過濕,麥苗出土后葉色淡黃,分蘗出生慢,嚴重時葉尖變白干枯。中耕可以起到松土放墑,改善土壤通氣條件,提高地溫,促根增蘗的作用。中耕可使單株次生根增加1~3條,多分蘗1~2個,特別是雨前和頂雨播種的麥田,表層板結,嚴重影響小麥根系發育,麥苗小,葉片發黃不長,及時中耕可改善土壤透氣性,提高地溫,促根增蘗,由弱轉壯。
播種后應及時檢查出苗情況,一但發現缺苗斷壟,抓緊補全。一是補種。選擇與缺苗地塊相同的品種,先在適宜溫度條件下浸種催芽或用2.5萬倍液奈乙酸或500倍液磷酸二氫鉀浸泡12 h,然后播種,以利于出苗和生長。二是移栽。對于來不及補種和補種后仍有缺苗的地塊,可在小麥分蘗期就地移苗補栽。移栽苗要選擇具有1~3個分蘗的壯苗,移栽和深度以“上不埋心,下不露白”為宜。移栽時間最遲不晚于“小雪”,以利于緩苗和越冬。
由于推遲晚播,大部分農戶加大了播種量(20~30 kg/667 m2)。播種量過大,麥苗生長擁擠,植株黃瘦細弱,個體發育差,分蘗很少。因此,應先及時疏苗,特別是地頭、地邊及田內的“疙瘩苗”要早疏、狠疏,以建立適宜的群體結構,促進個體發育。再結合澆水追施少量氮磷速效肥,以彌補土壤養分的過度消耗。
特別是淤土地,由于搶時播種,口墑差,會使麥苗出土困難。出苗后分蘗出生慢,葉色灰綠,心葉短小,生長緩慢或停滯,基部葉片逐漸變黃干枯,根少而細。因此,播種后應及時檢查土壤口墑,對墑情不足的地塊,有澆水條件的可進行小水灌溉,無澆水條件的可及時鎮壓 1~2遍。
地膜覆蓋麥田是一項行之有效的農業科學技術,對晚播麥增產顯著。據試驗,用地膜覆蓋麥田,冬季膜內日平均氣溫比膜外提高5 ℃左右,0~10 cm 地溫提高 2~4 ℃,并且膜內地表土壤疏松,水分適宜,加速土壤養分轉化,促進小麥生長發育,由弱轉壯,效果明顯。
小麥的葉片是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經制造出來的營養物質大部分輸送到葉鞘和分蘗節中儲藏,增強小麥的抗逆能力和促進根的生長發育。如果被牲畜啃掉小麥葉片,則直接影響到小麥的生長發育,造成小麥的穗數分化進程推遲,成熟晚,單位面積成穗減少,麥穗小,千粒質量降低。生產實踐證明,小麥葉片被牲畜啃吃的田塊,產量一般可降低20%~30%。
中耕在生產上提倡頂凌劃鋤,雨后、澆水后也要及時劃鋤,以達到破除板結、清除田間雜草、增溫保墑、促早發的目的。對于群體偏大或生長過旺的麥田,可于小麥起身期進行深鋤斷根,以控制小麥地上部生長過快,并可斷老根、生新根,促進根部生長發育,使小麥地上部和地下部協調生長。也可在11月底前后視天氣和麥田雜草生長情況選擇適應的除草劑進行化學除草。
小麥起身期至拔節期追施氮肥,既能顯著增加千粒蛋白質量分數,改善小麥品質,又能提高小麥產量。因此,要因地因苗制宜,用好起身拔節肥水。在土壤墑情適宜的情況下,壯苗麥田早春以劃鋤為主,春季第一次肥水,可推遲到拔節初期進行。一般結合澆水每667 m2追施尿素 12.5~15 kg。群體偏大或有旺長的麥田,返青期應控制肥水,待拔節中后期再肥水齊放。在肥水動作上,應先肥后水。在小麥孕穗期至抽穗期,結合澆水每667 m2補施尿素 5~7 kg,既能減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數,又能增加籽粒的蛋白質質量分數,同時也能提高面筋的含量和質量。
針對多年來西華縣小麥倒伏及紋枯病、全蝕病、冬腐病在不同年份、不同程度的發生情況,讓農戶順麥壟挨地面噴藥,改為每667 m2噴施15 kg的藥液7~10桶(下同),雖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費工多、投資大,農戶不易接受。同時,紋枯病和全蝕病已經嚴重發生危害,造成小麥減產。后經過多年試驗,筆者摸索總結出“創新技,補短板”的技術措施,向全縣推廣應用。
于2月下旬(農歷正月十五前后),小麥返青期至拔節前施藥。
每天10 :00前趁露水未干施藥,可使藥液順麥葉流到葉腋里,直達病灶。家庭農場、承包地大戶用機器可全天施藥,用水量大,效果好。
一桶水對麥可豐50 g(配方廠家定制)+全蝕散30 g+80%多菌靈50 g+ 小麥矮豐 50 g,播種前在種子拌種、包衣的基礎上施藥。通過此次施藥,小麥紋枯病、全蝕病、莖腐病、白粉病、銹病和蚜蟲、紅蜘蛛的防治可基本不再施藥。但小麥揚花灌漿期應特別注意下雨天。下雨天濕度大、溫度高,極易發生赤霉病,待濃霧或雨停,應立即施藥防治。此期用氧化樂果或抗蚜威防治穗蚜1~2遍。為提高小麥產量,增加千粒質量,在防治蚜蟲藥液中每667 m2用磷酸二氫鉀 150~200 g,確保小麥高產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