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婷,李秀麗,李紅俠
(宿州學院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安徽宿州 234000)
伴隨著智能手機普及率不斷提高,大學生“低頭族”越來越多,課下與課上都在玩手機。為了控制學生玩手機,學校嘗試了各種方法,但效果并不明顯[1]。與此同時,教師的教學受困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無法調動,因此傳統“填鴨式”課堂教學方法占主體地位。針對當下高校教學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如何進行變革無疑是當前教學工作者都需要思考并參與的。當前,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信息化教學手段不斷推進,移動教學已成為一種教學新模式[2]。基于“食品分析”課程,研究了超星學習通移動教學軟件在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應用。
食品分析是進行食品品質及其變化的研究和評定,是運用物理、化學、生物化學等學科的基本理論及各種科學技術,對各類食品組成成分的檢測原理、檢測方法和檢測技術進行研究的一門應用型學科。
食品分析的任務是根據制定的技術標準,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檢測分析手段,檢測分析食品工業生產的原料、輔料、半成品、成品和包裝材料,從而全面評價食品的安全衛生、感官品質和營養價值,全面監控生產工藝及其有關的工藝參數,達到掌握生產情況、保證產品品質的目的。同時,通過分析檢測,提供工廠成本核算、生產計劃制定的基本數據,提供新資源、新產品的開發,新工藝、新技術的研究及應用的可靠依據[3]。
食品分析是食品工業生產和食品科學研究的“眼睛”,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在保證食品品質與營養,防止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病,確保食品食用安全,研究食品化學性污染來源、途徑和控制污染等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食品分析”以食品營養成分、外源物質的檢測為主體內容,在課堂上,若將測定方法只是通過教學課件,把測定原理、測定步驟、計算公式、注意事項等以直白的方式向學生“填鴨式”講授,單一枯燥,無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課堂教學氛圍不佳,教學效果不好。而通過“學習通”移動教學軟件的使用,首先構建章節內容等知識體系,然后在課上與學生互動,在課下與學生交流,線上與線下的結合,不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而且將有限課堂上無法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如食品分析檢測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最新國家在用檢測標準等作為資料上傳至“學習通”,供學生學習,以拓展知識面,從而使學生對“食品分析”課程有更加深入的認知并更加全面地掌握相關知識。
“食品分析”是在“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等授完之后的分析類課程,講解要聯系已學過的內容,突出食品分析內容的特點,講清分析方法的原理、食品試樣的預處理方法、檢測方法的優缺點、誤差可能產生的原因及防止方法。食品分析以國家標準方法、國際公認的方法為主線,但由于成熟的、經典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先進的方法,還應當介紹推薦先進的檢測方法和屬于研究性的方法,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然而,課堂教學時間有限,這些知識通過“學習通”移動教學軟件上傳作為課程資源,學生課下自主學習,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再在課堂上反饋,并通過討論的方式解決,這樣的課堂教學切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讓學生感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引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為學生最終走上獨立從事食品分析相關的工作崗位奠定良好的基礎。
按照食品感官、營養成分、有毒有害物質分析等將教學內容分類,包括食品分析基礎知識、采樣和樣品制備等六大模塊。主要通過對食品中不同成分分析的方法原理、檢測步驟、注意事項等方面進行闡述,同時結合視頻,如相關實驗操作視頻;結合案例,如假定為食品分析從業者或相關政府職能部門人員執法過程等,對重要指標,如蛋白質含量的測定等進行詳細講解,教學內容與進度符合教學大綱要求。同時,將各個指標的測定劃分成許多小的知識點,重點突出式講解,以點帶面,如測定方法重點掌握實驗原理,讓學生知道為什么,才能更好地知道怎樣做。
食品分析檢測項目眾多,每個項目又有多個檢測方法,導致食品分析內容豐富、繁雜,加上學時數有限,若僅僅通過有限的課堂教學,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所以,怎樣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高效地獲得更多知識,確保教學質量是迫在眉睫的[4],必須借助移動教學等先進理念教學方法。
課前,將視頻、課件、參考圖書等多種資源上傳至網絡教學平臺,讓學生能夠通過“學習通”手機端或電腦端進行瀏覽學習。同時,課堂上通過“學習通”移動教學軟件的各種活動控件,如簽到、選人、搶答等,讓師生實現良好的互動,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能夠很好地活躍課堂氣氛,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課后,學生再通過“學習通”復習,進行相關問題的討論,并提交作業、進行測驗等,進一步總結所學知識,實現知識體系的重構,從而更加系統、完整地掌握所學知識。這樣,多種方式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學有所得,所得可用。
在移動教學過程中,除了上傳課程課件等資料以外,還充分利用超星平臺,將超星數據庫中與課程有關的教學、實驗視頻及圖書作為資源上傳,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同時,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相關網絡資訊、視頻鏈接上傳。如在講授“食品添加劑的測定”這一章時,分類介紹了食品發色劑、防腐劑、甜味劑等添加劑的基本知識和各種測定方法。如果依靠傳統課堂教學,學生會有一種內容單調乏味的感覺,而為了增加知識的豐富性,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我國香精香料專家孫寶國教授參加央視《開講啦》的節目鏈接上傳,學生觀看后,對食品添加劑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而對本章內容的學習也表現出積極性,效果較好。
課堂上,通過“學習通”移動教學軟件實現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互動,軟件中的“簽到”控件實現快速點名,既節省了時間,又改變了傳統點名的枯燥乏味。課后提醒提交作業,進行一次“拍照簽到”,瞬間活躍氣氛。
課堂教學過程中,合理應用學習通控件“搶答”、“選人”“投票/問卷”、“評分”、“作業/測驗”等,將教與學融為一體,教師與學生不再是硬生生的師生關系,而轉變成一種“互動搭檔”的關系,從而改善了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氛圍與學生的學習氛圍,在一種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完成了學生在興趣支配下的主動學習過程,很好地達到了預期教學目標:通過學情統計可以看出,學生積極提交作業并獲得較高分數,說明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及知識掌握情況得到了明顯改善。
學生可以通過電腦端登陸超星移動教學平臺進行學習,也可以通過手機端“學習通”APP 登陸課程教室學習。教學中發現,后者比例較大,占61.39%。由此可見,學生更樂于通過攜帶和使用更加方便的手機進行學習,那么,這恰恰是解決傳統教學中學生課堂玩手機問題的一個很好方案,“變廢為寶”,通過移動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原來手機不單純是用來玩的,也是可以用來學習的,而且學習方法更靈活、學習途徑更廣泛。同時,通過“學習通”軟件發布的任務點、上傳的資料等,可以即時看到學生在課余時間是否進行學習,并有相關統計數據,而這樣形式的任務,學生也更加樂于參與并積極完成。另外,通過“學習通”的“學生的綜合成績分布”和“學生綜合成績明細”,可以詳細看出每位學生平時的學習情況,而該成績構成來自于“學生成績權重設置”,該設置能夠實現根據實際適時、準確地調整各項權重比例,并快速地得出最終學生的綜合成績,更加合理、客觀、靈活、科學。
近年來,在高校課堂上,學生上課玩手機的現象屢見不鮮,與此同時,教師教學負擔重、教學質量差[2]。然而,教與學如此重要,怎樣教好、學好是必須思考并解決的問題。在網絡和新媒體的沖擊下,信息時代開啟了一扇教與學的新大門,在新的環境下,教學工作者對怎樣進行教學也在進行著不斷的探索。于是,移動教學和新型教學方法逐漸體現出優越性,也是對傳統教學形式的一種突破與創新,它讓教師和學生都對手機功能有了耳目一新的認識。
課堂上,學生不再是用手機玩游戲、看視頻,而是通過“學習通”各控件的使用,實現與教師的互動。在使用各控件時,能夠很好地讓清晨昏昏欲睡的學生精神飽滿,在“搶答”、“選人”等控件使用過程中,時不時還會出現一些詼諧的小插曲,在笑聲中,學生就掌握了新的知識,這樣情境中所記憶的知識也更加牢固,而這一過程也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課余時間,通過“學習通”發布的任務,可以設置成多種形式,也便于監督學生的課后學習情況。同時,通過上傳課件、視頻、圖書資料,讓學生自主下載學習、思考,加上“直播”和“在線學習”這樣的新式教學更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無需動員,學生參與熱情高漲。回歸課堂,學生再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師生共同討論。通過移動教學實現翻轉課堂,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學生有機會同教師交流,教師也可以隨時參與討論,師生互動交流的機會增多。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能夠做到頭腦靈活,培養了學生的溝通能力,讓學生能夠做到能說會寫。另外,移動教學對教師而言,也是個人教學能力的提高,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而不再是講授力求完整詳盡,學生沒有發揮余地,被動跟隨模仿,被動學習。
總之,伴隨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面臨當前高校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學工作者必須要在自省的同時,積極探索并應用新的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