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 敏 包素珍
1 浙江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金華市中醫醫院 浙江 金華 321017
“榮氣”與“營氣”在《黃帝內經》原文中多次出現,除《素問·生氣通天論》“營氣不從”外,《素問》俱書“榮氣”,《靈樞》則均為“營氣”。后世通常認為二者互為通用,有的認為是并列或從屬關系。然筆者反復推敲《黃帝內經》原文,發現將“營氣”“榮氣”簡單理解為互用存在一些疑問,探討如下。
《黃帝內經》中無“榮氣”專篇,《靈樞·營衛生會》有“營氣”專篇,闡述了營氣的來源、概念、循行、功能等。明確“營氣”的特點:氣之“清者為營”;“營在脈中”“營出中焦”;能“化而為血,以奉生身”“獨得行于經隧”;“營”與“衛”都是“精氣”,更確切的說“營”是“精氣”中能化為血的“神氣”。據此,我們得知:①營氣是精氣中一種能化為血的神氣,仍屬精氣。②營氣產生于中焦。五臟六腑所受谷氣中的“清者”可轉化為營氣。③獨得行于經隧的,命名叫營氣。經隧者,經脈所行之道路,經脈行于腠理。營氣行于經隧,而非僅僅在脈中。④營在脈中,能化為血。臟腑皆通經脈,經脈中氣血得以榮養五臟六腑。血行于脈中,若出脈管則為“離經之血”,是為出血,非常也。但是營氣能出入脈管,能行于經隧。衛氣行于脈外,是一種由“濁者”轉化的剽悍之氣。衛氣作為氣,亦能出入脈管,所以“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在中醫學文字歷史的長河中,“營”可能作為“榮”的誤用字一直傳抄,約定俗成,“營”與“榮”互通為用。現代漢語中“營養”既作名詞也作形容詞用,表示“很有養分、很豐富”等義,這與“榮”所形容的植物開花狀的衍生義更近,是“營”“榮”通用的佐證。“營氣”與“榮氣”互為通用,雖然這與學術界的主流觀點一致,但筆者認為使用“榮氣”更恰當,更符合漢字原義。《傷寒論》第50條“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第53條“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均使用“榮氣”。推敲《黃帝內經》原文,如果一定要將“榮氣”“營氣”涇渭分明地加以區別,“營氣”則從屬于“榮氣”,且只能用于表示循行在脈中的“榮氣”。因為按照后世“營陰”“營血”的使用,“營氣”與“血”異名而同類,所以“營行脈中”,行于脈中、能化為血的“榮氣”方稱“營氣”。除卻“營氣”的那部分,“榮氣”可出入脈管、行于經隧。經隧即脈道,脈道者,腠理也,榮氣與衛氣和合行于腠理。具體而言,衛氣為谷氣之濁者所化;榮氣為谷氣之清者化。營氣包含于榮氣中,是具有能夠化生血的性能的榮氣。營氣行于經脈脈管內;衛氣行于經脈脈管之外;榮氣包含營氣,可行于經隧、脈管、脈內。
筆者同意“榮”“營”互用的觀點,但更主張用“榮氣”來理解《黃帝內經》及中醫經典中的原義。《靈樞·營衛生會》中的“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特指“營氣”與“血”異名而同類,這特指的“營氣”能化為血,且只能行于脈中。通過《黃帝內經》“榮氣”與“營氣”的探討,我們感受到溯本求源、探尋中醫經典的理論奧秘至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