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琴 劉 鴻
1 浙江中醫藥大學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麗水市中醫院 浙江 麗水 323000
本觀察采用溫針灸結合獨活寄生湯內服治療膝骨關節炎(KOA),獲效滿意,報道如下。
選擇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KOA患者104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52例。觀察組男21例,女31例;年齡43~76歲,平均56.93±8.12歲;病程3~8年,平均5.40±1.42年。對照組男24例,女28例;年齡44~78歲,平均56.70±8.37歲;病程3~9年,平均5.26±1.38年。兩組一般資料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應用雙醋瑞因膠囊(昆明積大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46710,50mg/粒)治療,每次1粒,2次/日,早晚服用。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溫針灸結合中藥內服治療:①溫針灸:患者取平臥位或坐位,取穴關元、氣海、足三里、膝眼、陰陵泉及陽陵泉;常規消毒,0.25mm×40mm一次性針灸針直刺穴位,以平瀉手法為主,得氣后主穴針尾套上長約2cm左右的艾炷,點燃,20min后更換一壯艾條,每次灸2壯;每周治療5次。②中藥內服:獨活12g,杜仲、茯苓、黨參、桑寄生、白芍、防風、川芎、牛膝、秦艽、肉桂、當歸、生地黃各9g,甘草6g,細辛3g。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2次。均連續治療4周。
3.1 療效標準:控制:疼痛等癥狀消失,關節活動正常,癥狀積分改善≥75%;顯效:疼痛等癥狀消失,關節活動不受限,癥狀積分改善≥50%且<75%;有效:疼痛等癥狀基本消失,關節活動輕度受限,癥狀積分改善≥30%且<49%;無效:疼痛等癥狀與關節活動無明顯改善,癥狀積分改善<30%。
3.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3.3 兩組治療前后骨關節炎指數(WOMAC)及視覺模擬評分(VAS)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WOMAC指數及VAS評分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分組 例數觀察組對照組治療后2.51±1.14ab 5.34±1.32a 52 52 WOMAC指數治療前67.87±12.60 68.74±13.55治療后36.80±7.42ab 45.34±8.02a VAS評分(分)治療前6.74±1.61 6.50±1.55
KOA屬中醫學“痹病”“骨痹”范疇。患者多在40歲以上,人過中年則氣血不足、肝腎虧虛。肝藏血、主筋,膝為筋之府;腎主骨,腰為腎之府。腎精虧虛,骨失所養,可致腰膝酸軟不適,骨骼變形,形成骨痹。氣虛則血行不暢,無以濡養筋骨;陽虛則衛陽不固,寒濕之邪侵入,以致陰寒內聚,留滯膝部,痰瘀阻絡。在治療原則上應采用標本兼治、補虛祛邪的方法,同時結合辨證分型和經絡辨證。
溫針灸是中醫“寒者熱之”原則的具體運用,借助艾灸火之熱力,以溫熱性刺激使局部氣血調和,溫通經脈,筋骨得榮,并驅散外邪。關元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氣海有補血填精、益氣固脫功效;足三里為陽明經合穴,有益氣養血、舒筋通絡之功;膝眼能祛風除濕、散寒止痛;陰陵泉為足太陰脾經穴,益腎祛濕,舒筋活絡;陽陵泉為足少陽膽經穴,能養肝柔筋、通絡止痛。諸穴合用,共奏溫經散寒、化濕通絡、蠲痹止痛之功效。獨活寄生湯中獨活長于祛下焦風寒濕邪,蠲痹止痛;桑寄生、牛膝、杜仲在祛風同時兼具補益之功;秦艽、防風祛風除濕;當歸、白芍、川芎、生地黃活血養血;肉桂溫里祛寒,通利血脈;細辛入腎經蠲痹搜風;茯苓、黨參、甘草益氣健脾。全方共奏散寒通絡、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之功。
綜上所述,溫針灸結合中藥內服治療KOA臨床療效確切,能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關節功能,控制病情進展,較單純西藥治療顯示出了一定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