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來,東昌區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聚焦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促進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
調結構,全力推進農業綠色轉型,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擴大創新效益,著力優化種植業、擴大養殖業、做強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新業態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施綠色農業、特色農業,重點發展人參、食用菌、中藥材等農業主導產業,促進農業產業結構逐步由傳統低效向優質高效轉變。2018年上半年,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實現7.35億元,加工量1.56萬噸。棚膜蔬菜發展到3000畝,平地參和果樹種植近6000畝。壯大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完善農業科技創新合作體系,促進農業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合作。全區現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7戶,其中國家級1戶、省級3戶、市級13戶。做強鄉村旅游品牌,大力發展新型生態鄉村旅游,完善以民俗村、采摘園、觀光農園、農家樂等為主的鄉村旅游發展新模式。成功列入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現有經營主體112個、采摘園11個、休閑山莊41家。2018年,全區鄉村旅游接待游客51萬人次,實現總收入13億元。開展農村綜合改革。高標準推動土地流轉,鼓勵農民通過轉包、轉讓、入股、合作、租賃、互換等方式出讓經營權,將承包地向專業大戶、合作社等流轉,發展農業規模經營。全面鋪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對農村開展清產核資工作,逐步探索建立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
抓扶貧,堅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提升農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依托龍頭企業,實施“龍頭企業+貧困戶”模式,做到具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產業扶貧項目全覆蓋。重點圍繞特色種養、鄉村旅游、服務加工等13個產業項目,加強調度、統籌推進,基本實現村村有項目。全區落實了25名區級領導帶頭,57個包保部門積極參與,研究產業項目94個,帶動貧困戶361戶、599人,征求群眾意見176條,幫助解決問題141個。醫療救助方面,提高區域內醫療機構貧困戶報銷比例至90%;教育救助方面,對貧困戶在校子女給予生活補貼;就業幫扶方面,開展“春風行動”等系列招聘會,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600余個。建立大扶貧格局,深入實施“衣動山城”項目,設立愛心衣物回收箱220個,累計回收閑置衣物15噸,受捐人數達3000余人。開展“吉心工程”等系列活動30余場,積極引導社會各界人士通過志愿服務等形式參與扶貧,進一步推進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工作,形成強大合力。
強基礎,著力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施新農村建設整區推進工作,圍繞先進村“六化”“六有”標準,促進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成功列入全省美麗鄉村整體推進縣(區)試點和全省首批農村垃圾治理試點縣(區),現有省級美麗鄉村4個,評選“美麗庭院”2340 戶、“干凈人家”2711戶,修建旅游公廁111座。鄉村道路95條,共276公里,基本實現村村通。推進鄉風文明發展。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充分發揮文化廣場、農家書屋等設施作用,建成休閑廣場15個、農家書屋12個。建好用好“新時代傳習所”,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進村入戶,高標準建成“新時代傳習所”69個,實現14個行政村、31個社區全覆蓋。完善鄉村治理體系。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創建基層黨建全域提升示范工程,深化“星級評定”等活動,壯大基層干部、基層黨務工作者隊伍,選強配優村“兩委”班子,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切實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成堅強的戰斗堡壘。實施“只跑一次”改革,升級便民服務體系,梳理群眾和企業辦事事項547項,占比96.3%。推進鄉村法治建設,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和法律服務,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營造遵法守法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