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旬
(貴州民族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貴州 貴陽 550025)
推進綠色發展,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貴州三都作為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作為深度貧困縣及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這里的生態建設脫貧攻堅機制有一定的示范性,助推貴州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三都水族自治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神秘水族·秀秀三都”的品牌。加快推進國家級生態縣的創建,是全面提升這一品牌的重要途徑。
生態環境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三都縣積極推進生態環境整治,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具體做法如下。
一是把好嚴防關口。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走新型生態工業化之路,加強對縣境各鄉鎮村組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重點環境保護區環境問題的監察,督查減排工作,減少污染物排放,處理好影響群眾身體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有關項目的實施堅持環保設施與生產設施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投產運行。
二是保住良好的生態環境。實施植樹造林三年行動計劃,認真開展森林保護“六個嚴禁”,強化水土流失與石漠化治理及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嚴守林業生態紅線,堅持林業生態體制機制改革與創新,嚴懲破壞生態、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等違法行為。
三是強力治污。啟動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建設,解決好居民生活污染問題;擴大對縣境都柳江等大河沿岸排污情況的監測監管,加強對企業排污口的規范管理與整治;建立健全垃圾收集系統,實行城鄉垃圾無害化處理,實現垃圾資源化;積極開展環境保護專項治理活動,建立健全重點污染源的環境應急預案,保護生態環境安全。
三都水族自治縣始終把生態文明作為引領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理念,堅持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走生態與經濟共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是積極發展生態農業。以建設綠色有機無公害特色農產品大縣為目標,以山地高效農業園區建設為突破口,以農產品基地建設為基礎,建設周覃鎮現代高效農業產業園、交梨鎮生態葡萄產業園等農業園區,推進山地高效農業產業化和品牌化,并大力發展香雞、香豬等生態養殖業,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努力把三都建設成為珠江三角洲的菜籃子后花園。
二是著力發展生態工業。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工業化,走沒有環境污染、資源消費低、科技含量高的新型生態工業化道路,依托三都良好的森林資源和豐富的農產品等優勢,大力發展綠色工業。以生態葡萄產業園、現代高效農業產業園等園區為平臺,抓好項目建設“雙百會戰”,落實好“工業百千萬”工程,將三都的工業產業做強做大。
三是發展民族文化生態旅游業。三都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水書、水族馬尾繡等獨特而多彩,通過積極推進萬戶水鄉、千神部落、百里水寨的建設,利用豐富的水文化,建設美麗生態的水鄉村,以旅興業,推進民族文化生態旅游業發展,實現產業興旺、百姓富裕。
讓廣大干部群眾樹立正確的生態觀,推進生態文明體系建設,是三都打造國家級生態縣的重要內容。大力倡導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形成保護生態、綠化家園、美化環境的社會文明新風尚。
一是大力倡導生態生活方式。樹立綠色消費觀,逐步形成消費方式生態化,培育文明、節儉、健康的消費生活方式,改變“一次性消費”“便利消費”的行為和觀念,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二是樹立正確的生態觀。堅持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愛護資源就是提高競爭力,抓生態文明建設就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理念,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劃定生態紅線,在生產生活中筑牢堅實的生態屏障,人人成為踐行正確生態觀的表率。
依據三都的自然地理條件以及對扶貧效應和市場導向的分析,三都縣委縣政府將葡萄產業和生態鴿產業作為精準脫貧主導產業。
2.1.1 葡萄產業
依據推進計劃,三都的葡萄產業在2016年新增6萬畝、2017年新增2.936萬畝的基礎上,2018年新增3.45萬畝,2019年新增3.134萬畝,2020年新增0.98萬畝。截至2020年,全縣葡萄種植面積將達30萬畝,新增葡萄種植面積16.5萬畝,總產量將達30萬噸[1],致力將三都打造成為國內一流的葡萄種植基地和高檔葡萄酒加工基地,成為具有葡萄酒科研、葡萄酒文化展示、葡萄生態觀光旅游等多功能的西南葡萄文化中心。
2.1.2 生態鴿產業
2016年,三都已在全縣建設了8個生態鴿循環養殖集中精準脫貧基地,發展生態鴿種鴿養殖16萬對,出欄商品仔鴿272萬羽,成效初現。2017年,在全縣新增了生態鴿種鴿養殖20萬對,出欄商品仔鴿612萬羽,發展勢頭較為強勁。2018年,全縣新增生態鴿種鴿養殖24萬對,出欄商品仔鴿1020萬羽。2019年,計劃全縣新增生態鴿種鴿養殖30萬對,出欄商品仔鴿1071萬羽。2020年,全縣生態鴿養殖規模將達到種鴿66.15萬對以上,出欄商品仔鴿1124萬羽以上[2]。通過生態鴿產業帶動,讓困難群眾走向脫貧致富之路。
三都水族自治縣在發展生態鴿養殖和葡萄種植的過程中,堅持三項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集中原則。將政策扶持、資金投入優先向葡萄種植和生態鴿養殖產業傾斜,以確保主導產業穩定發展。
二是堅持資金集中投放。三都縣積極爭取項目支持,將項目資金集中投入主導產業生態鴿養殖和葡萄種植。縣財政局、縣扶貧開發局等有關部門則整合各類農業與扶貧等項目資金,為生態鴿養殖產業每年籌集并投入6000萬元以上,為葡萄種植產業每年籌集并投入8000萬元以上。
三是堅持貧困群眾優先。精準扶貧,就是要扶持真正貧困的群眾。三都縣有關扶貧部門認真做好貧困人口的登記、注冊等工作,將有限的資金作為杠桿,鼓勵廣大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積極參與扶貧產業生態鴿養殖和葡萄種植等工作,讓他們通過政府扶持及個人的辛勤勞動而盡快實現脫貧致富。
為了使上述主導產業取得實質性的成效,三都縣委縣政府注重強化保障措施。
一是注重人才培訓。緊緊圍繞生態產業葡萄種植和生態鴿養殖抓好人才培訓,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術骨干,為他們搭建平臺,讓他們在產業發展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為家鄉的發展多作貢獻。
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就生態鴿養殖和葡萄種植而言,必要的基礎設施是產業發展的基本保障,更是提高產品質量并提升競爭力的必然要求。為此,各園區在認真做好規劃的基礎上爭取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完善電、水、路等相關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為產業發展提供保障。
三是實現資源整合。加快建立以農民和企業實體投入為主體、政府扶持為導向、社會資金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體系,貫徹落實好脫貧產業補助政策,補給農戶的建設資金一步到位,積極引導、鼓勵和支持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助力發展家鄉的生態產業。同時,精心選拔“脫貧攻堅特派員”,協助縣委、縣政府聯系對口幫扶的村、組貧困農戶,每年需要幫助農戶發展養殖種鴿500對以上,新增葡萄種植50畝以上,按期對特派員工作進行考核,成績突出者給予表彰和獎勵。
四是注重品牌創新。在發展葡萄種植產業方面,因地制宜,優化品種結構,培育品牌,提升產品檔次,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完善產業鏈條,走高效轉型發展之路。在發展生態鴿養殖產業方面,不斷創新發展思路,關注市場動向,拓寬銷售渠道,著力發展生態鴿食品加工、生產高端養生保健系列產品等,通過品牌建設,實現綠色發展。
貴州經緯達公司已在三都水族自治縣成立了專門從事生態鴿養殖的經緯達養殖有限公司,并在良種生態鴿人工孵化與育肥、保健飼料配制等方面進行了系列研究,基本掌握了生態鴿高效循環養殖的關鍵技術。依據三都實際情況,縣委、縣政府對生態鴿養殖推行“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經營模式,由生態鴿養殖的各鄉(鎮)組建專業合作社,與落戶三都的貴州經緯達養殖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合作社與公司共同建設標準化的養殖基地,公司提供種鴿、飼料、技術指導及銷售市場,廣大農戶特別是貧困戶專事養殖,與公司、合作社實現合作共贏。對于葡萄種植,則堅持農民自愿、政府引導、科技支撐、市場引領的原則,以產業規模化、產品優質化為發展方向,大力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等發展模式,實現各方互利合作,共同推進三都的葡萄種植產業,進一步做好葡萄酒釀制、葡萄酒文化創意、葡萄村生態旅游等產業。
建設生態脫貧攻堅示范區是貴州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戰略定位,通過完善生態保護區域的財力支持機制,進一步深化農民變股東、資金變股金、資源變資產的“三變”改革,更好地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發展,構建大扶貧與大生態深度融合的制度體系。
三都水族自治縣作為民族地區深度貧困縣,肩負著脫貧攻堅特別是生態脫貧攻堅的艱巨任務。近年來,三都著力構建“黨委主責、政府主抓、干部主幫、基層主推、社會主扶”的大扶貧格局,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統攬全局,結合當地實情和發展實際,實施生態建設脫貧攻堅工作機制,上述生態鴿養殖和葡萄種植產業就是貫徹落實這一機制的具體體現。同時,堅持改革開放創新主旋律,嚴守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以文化旅游生態經濟立縣,以教育衛生科技創新強縣,以工業商貿現代農業富縣,這些積極的舉措,既有助于建設和發展三都,又與貴州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息息相關,是創新機制的重要內容。這對于加快推進貴州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使整個貴州的優勢資源得到全面轉化,推動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無疑具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