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惠芳
中共武威市委黨校,甘肅 武威 733000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將鄉村旅游作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領域,上升為國家戰略。近年來,武威市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建設經濟強市、生態大市、文化旅游名市,全力打造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的和諧武威,如何將武威的歷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生態文化、紅色文化等旅游資源有機結合,促進武威鄉村旅游快速發展,是我們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重要的研究課題。現階段需要因地制宜積極發展鄉村休閑、鄉村度假等產業,通過“+文創”“+電商”“+養生”“+養老”“+體育”“+健康”“+研學”“+文藝”等多方面的融合發展,培育多樣化、個性化的鄉村旅游業態,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從而帶動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提升鄉村旅游發展效益,實現農民增收、農村增綠、農業增效。
武威境內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處、國家級森林公園1處、國家A級景區19個。其中4A級景區5個、3A級景區5個、2A級景區9個,全市初步建成39個專業旅游村和1095戶農家樂,涼州區入選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區。全市共有賓館、飯店、招待所510家,總床位數25688張,其中星級飯店21家,床位數3411張。有旅行社21家、外地旅行社分公司8家、旅行社服務網點12家。注冊導游人員111名,旅游直接從業人員16518人。
高起點編制了《武威市鄉村旅游發展規劃》,構建“一環三帶三組團”的空間格局和“風情隴鄉、祁連藏鄉、大漠沙鄉、西路紅鄉、絲路酒鄉、綠洲水鄉、花果田鄉”七大主題為特色的旅游項目體系。因地制宜積極發展鄉村休閑、鄉村度假等產業。
2017年,全市鄉村旅游接待游客突破246萬人次,同比增長39.87%;實現總收入4.85億元,同比增長44.35%。2018年1-7月全市鄉村旅游人數達228.34萬人次,實現鄉村旅游收入4.3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3.68%和53.27%。武威鄉村旅游市場現階段還以本地客的“一日游”為主,在鄉村吃農家飯、品嘗新鮮水果、觀賞自然風光、享受鄉野情趣,一般不在鄉村過夜。從鄉村旅游的流向上看,呈現出“城市客源——鄉村資源”單向度流動特征。
據2017年度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國內游客中男性游客出游比例高于女性,男性游客占59%女性游客占41%。年齡構成中,青壯年游客(25至44歲)占全市國內游客總數的55.85%;中老年游客(45-59歲)上升0.24個百分點,青少年游客(15至24歲)上升1.04個百分點,14歲以下游客上升0.88個百分點,60歲以上游客占比上升1.23個百分點。鄉村旅游市場需求旺盛、富民效果突出、發展潛力巨大,逐步成為新時期居民休閑度假旅游消費的重要方式。
通過實地調研,深切感受到,武威市大量文化旅游資源處于“沉睡”狀態,旅游氛圍還不夠濃厚,與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稱號存在差距。
景區分布散、規模小、檔次低、精品少,產品結構單一,缺乏體驗性、二次消費、回頭性和駐足性強的旅游產品。
鄉村旅游基礎弱,通往各景區道路等級低,沒有開通旅游專線,停車場、廚廁改造、標示標牌、網絡通信等設施建設滯后,游客可進入性差。旅游接待能力不足,至今沒有五星級賓館飯店,鄉村客棧層次低,留不住高檔次游客。
鄉村旅游產品和商品短缺,“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產業要素不完善,相關產業協同發展層次低,旅游功能不齊全,產業鏈條短,鄉村旅游對經濟發展的帶動力弱。比如,在“購”上,真正能反映武威歷史文化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創產品還很少,使游客有錢無處花。在“游”和“娛”上,能留住人的旅游項目少,使游客的腳步駐足的時間太少。
現有民間研究組織作用發揮不足,專業研究人才缺乏,對歷史文化、葡萄酒文化、民俗文化系統深入挖掘包裝不夠,在景區很少看到文化的影子和歷史的印記,夜間更沒有一臺真正體現武威歷史文化的舞臺劇。導游、景區講解員對武威歷史、景點故事講得不到位,缺乏吸引力。
有針對性的持續用力宣傳推介不夠,缺乏引爆性鄉村旅游產品,宣傳形式單一,力度小,持續時間短,各部門各行業沒有形成合力,沒有形成大營銷、大宣傳的格局。向外輸送游客,成規模組團到武威旅游的氛圍還沒有形成。市內旅行社、各景區、賓館飯店之間還沒有開展協作營銷、相互營銷,沒有實現游客共享、協同發展。缺少高端鄉村旅游產品,回頭客少,發展過程中品牌意識,推廣意識還比較弱。
鄉村旅游人才總量不足,尤其缺少旅游策劃、規劃、營銷、管理、經營等方面的專業高端人才,鄉村中青勞動力流失嚴重,在鄉村旅游進一步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乏力。對現有旅游從業人員教育培訓不夠,能力素質偏低,嚴重制約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堅持把文化旅游產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引擎和龍頭,切實強化組織協調、政策支持、規劃引領、資源整合、宣傳推介,努力把文化旅游產業培育成支柱產業,使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實至名歸。
深度發掘天馬文化、五涼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發揮鳩摩羅什寺、海藏寺、天堂寺的品牌影響力,策劃推出宗教文化體驗、素食養生、修身養性、禪修等特色旅游產品。規劃一批主題博物館,鼓勵引導文化企業、民間藏家舉辦各類行業博物館、民俗博物館和“鄉村記憶”博物館。以鄉村良好的農業資源為基礎,通過旅游業的發展,使農業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提升附加值,帶動農業發展,并有效的促進地區產業結構的升級。
圍繞“吃、住、行、游、購、娛”,著力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完善旅游產業要素配置,延伸拓展產業鏈條。深度開發武威地方飲食文化,包裝推出武威特色美食;建設一批高品位、有特色、上檔次、富有文化氣息的農家樂和鄉村美食區。鼓勵建設四星級以上高檔酒店,推動旅游住宿從星級酒店為主向多元化、個性化方向發展。加快研發特色鄉村旅游文創產品,定期舉辦旅游商品設計研發大賽,加速旅游商品成果市場化、品牌化。豐富娛樂休閑項目,大力培育文化演藝市場,創編具有武威特色的歌舞、小品、曲藝節目,常態化演出。
加快旅游交通服務體系建設。高標準建設通往重點景區的道路,加快規劃建設重點景區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和景區內部道路,完善旅游交通標識服務系統,開通火車站、汽車站到市區到重點景區旅游專線,切實增強旅游的可進入性,加快推進實施一批規范達標旅游廁所,徹底解決游客入廁難、難入廁的問題。加快智慧旅游服務、營銷、管理體系建設,加快建設武威旅游網站、手機APP、微信平臺、電商門戶等應用系統。建設布局合理、凸顯特色、服務齊全的自駕車、房車露營地和交通驛站,提高全市自助、自駕游市場服務能力和效益。
要把傳統產品的升級和新產品、新業態的豐富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旅游與文化、農業、林業、工業、商貿、金融、文化、體育、醫藥等產業的融合力度,深入挖掘多樣化的潛在需求,針對不同群體開發特色旅游產品,不斷開發體驗性強、參與度高、差異化明顯的特色旅游產品,吸引游客增強旅游消費意愿,擴大市場規模,形成旅游消費新增長點,從產業融合角度培育新業態,拓寬旅游業的發展空間,形成綜合性新產能提升旅游經濟整體效益。
積極策劃推出一批融自然觀光、文化體驗、戶外運動、康體養生、餐飲購物于一體的特色鮮明、綜合配套的一日游、多日游復合型精品旅游線路,將多種旅游產品包裝在統一的形象之下,既保證產品的多層次,系列化,又能圍繞統一、協調的形象加以宣傳,最終形成武威鄉村整體形象。積極參與絲綢之路(中國)旅游推廣聯盟建設,主動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和城市聯系對接,加強與周邊省會城市的合作,組織旅游企業積極走出去宣傳營銷,不斷拓展國內外客源市場。加大運用新媒體加大宣傳營銷力度,完善集形象宣傳、產品營銷、客源招徠“三位一體”的旅游營銷體系,將優秀鄉村旅游產品注冊為商標,在打造鄉村旅游本地特色產品時,借機打造本地生態產品和特色產品。
瞄準旅游發達地區,積極引進一批懂旅游、善策劃、會管理、強經營的專業團隊和人才,以全新的理念、市場的手段、企業的辦法謀劃運作經營該市文化旅游業。重點加大對景區點、旅行社、賓館飯店工作人員以及出租車、公交車司機的培訓力度,既要培訓文明禮儀、技術技能,更要培訓武威文化旅游方面的知識,更好地為外來游客服務。強化行業監管,加強旅游設施和交通、消防安全等管理,保障游客旅游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