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敏璐,王自隨
中共隴西縣委黨校,甘肅 隴西 748100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并把鄉村振興戰略寫入黨章。之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相繼對鄉村振興戰略做出安排。2019年1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印發,這是新世紀以來中央連續發出的第15個關于“三農”問題的1號文件,充分說明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也凸現了鄉村振興在我國“三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意見》提出了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總體要求、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基本原則、重點工作、根本保障等重大問題,全面系統地對鄉村振興戰略作出安排部署,是指導鄉村振興的綱領性文件。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在總結我國改革開放40年“三農”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當前面臨的形勢以及困難和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特別在總結新農村建設經驗基礎上提出來的。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并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五句話的總要求,強調要以新農村建設統攬農村的改革發展穩定。這十多年來,是我國“三農”工作發展最快、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的時期,也是農民得到實惠最多、農村的面貌變化最大的時期,尤其是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各項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也取得了許多新鮮的經驗,為實現農村農業現代化,促進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社會基礎。在總結我國“三農”工作特別是新農村農村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促進城鄉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解決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一影響和制約全面現代化的薄弱環節和難點,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舉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因此,鄉村振興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若干重大關系。通過半年多的學習和思考,筆者以為,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的隴西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該注重處理好“四大關系”。
一是處理好總體規劃、整體推進與分步實施、重點突破的關系。鄉村振興戰略涉及“三農”工作方方面面,涵蓋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議、生態文明建設以及黨的建設等領域,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與十九大提出的“新三步走”戰略目標相適應,鄉村振興既有近期目標,即在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又有中期目標,即在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又有長期目標,即在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因此,鄉村振興戰略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勞永逸,畢其功于一役。必須處理好總體規劃與分步實施、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系。首先,要搞好總體設計,規劃先行,發揮引領作用。要準確握鄉村振興的科學內涵,挖掘鄉村多種功能和價值,根據鄉村的差異性和發展走勢分化特征,注重協同性、關聯性,整體部署,統籌謀劃鄉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要在深入調研、反復論證、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制定鄉村振興規劃,使規劃既與國家宏觀政策、與省市規劃要求相符合相銜接,又適合本地實際情況,更被農民群眾所接受。其次,要確定工作重點。既要統籌推進,又要重點突破。毋庸置疑,在鄉村振興戰略六大任務中,產業興旺是重點。目前,一些西部欠發達地區的鄉村,在鄉村振興中最突出的問題是缺乏富民強村的支柱產業(除個別村以外),許多村集體經濟薄弱,發展緩慢,甚至有的村是集體經濟空殼村,這些村很難肩負起鄉村振興的重任,這是實現鄉村振興最大的短板,也是最大的制約因素。因此,要把培育和發展富民強村產業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并以此為突破口,帶動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要遵循發展規劃和思路,一張藍圖繪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屆接著一屆干,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久久為功,扎實推進。
二是處理好人才支撐和新型城鎮化的關系。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人才是支撐。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把人才振興作為鄉村振興必須抓好的“五大振興”之一。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和轉變,迫切需要一大批有實力、有發展前景的農業經營主體和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這就要求必須處理好鄉村振興中人才支撐與新型城鎮化的關系。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也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加速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帶動了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7.92%增加到2017年的58.52%,城鎮化的發展既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又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時至今日,勞務輸出仍然成為欠發達地區農民家庭收入尤其是工資性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意見》明確提出,要“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農村勞動力的加速轉移,又造成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使相當一部分農村特別是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留下了婦孺老幼,被許多人形象地稱為“386199”部隊。這些留守的婦女、兒童、老人,普遍缺技術,更不會管理經營,影響和制約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一方面鼓勵部分青壯年勞力走出去打工、經商、學習技術,增加收入,走新型城鎮化之路;同時,又要引導一些有實力、懂技術、會經營、愛農村的農民工回鄉創業,通過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辦企業和走專業合作社的道路,造福桑梓,回報家鄉父老。尤其是要適應鄉村振興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需求,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人才振興的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加強對農民的全方位、多層次的培訓,以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市場經濟知識、管理知識、農村實用技術、農業專業化合作經營知識,電商知識等為主要培訓內容,培養一支新型的愛農村、懂技術、會管理的專業化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使農民由稱謂向職業化過渡,助推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
三是處理好政府主導作用、社會組織重要作用和農民主體作用的關系。鄉村振興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動員和組織全社會廣泛參與,形成強大的合力,形成多元化投入的局面,才能譜寫鄉村振興的壯麗篇章。政府要充分發揮好主導作用,作好頂層設計,制定好規劃和政策,創造好環境,排除阻礙城鄉要素合理流動的制度障礙,構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在資金、人才、項目、生產要素等安排方面優先向鄉村傾斜,要發揮好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橇動金融和民間資本更多投向農村。同時,要積極動員和引導各種社會力量、城市資本、企業,廣泛參與鄉村振興。以企業為主體的社會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鄉二元結構和城鄉分割的局面將會被逐漸打破,大量的城市資本、閑置資源、企業將會大量涌向農村,農村發展方興未艾。以企業為代表的社會組織,要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捷足先登,在政策允許范圍內,選準方向,擴大經營范圍,廣泛參與農村現代經營、生態文明建設等,努力提高企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創業農業、文化旅游業、現代服務業等新生態、新模式,形成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廣大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也是積極參與者和最大受益者。要以主人翁的態度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偉大實踐,積極參與農村的各項建設和社會治理,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做貢獻。當前,要以村級黨組織建設為紐帶,以“三變”改革和“三權分置改革”為抓手,以發展多種合作經營為重點,努力增加收入,促進農村各項事業健康快速發展。
四是處理好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關系。到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達到“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也是我們黨的執政使命,也是欠發達地區最大的任務和一號工程。《意見》提出,在鄉村振興六大任務中,擺脫貧困是前提。因此,欠發達地區的貧困鄉村,尤其是深度貪困鄉村,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要把精準扶貧,精準稅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這些貧困鄉村,除了缺少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外,突出的問題就是生產生活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因此,除了做好產業扶貧外,要把生態建設和易地搬遷作為實現脫貧的重要抓手。生態宜居是關鍵。生態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生態優先發展的理念,大力開展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千方百計提高林草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減輕水土流失,結合扶貧攻堅,把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具有勞動能力的人變為造林員或護林員,在植樹季節植樹,平時護林,以工以賑,冀以增加收入。同時,結合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垃圾清理、“廁所革命”等,聘用貧困戶中有勞動能力的人為公益事業服務員,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又增加貧困群眾收入;易地搬遷是解決少數居住分散、偏遠、生產生活條件較差的貧困農民脫貧的有效途徑。結合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要因地制宜,統籌推進,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完善搬入地各項配套設施,真正讓搬出來的農民搬得出、住得穩、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