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梅
甘肅省會寧縣水土保持工作管理總站,甘肅 會寧 730799
會寧縣位于甘肅省中部,是全省農業大縣和人口大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共轄28個鄉鎮,284個行政村,總面積6439km2,總人口58.66萬人,境內海拔在1500~2400m之間,年平均氣溫7.9℃,年均無霜期155d,年平均降水量370mm,年蒸發量達到1800mm,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加之處于森林草原向荒漠化草原過渡的自然植被帶,植被相對稀少、水土流失嚴重、影響范圍廣、侵蝕程度強,是甘肅省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區之一。據統計,全縣水土流失面積約6155.05km2,占總流域的95.59%。耕地是流失最為嚴重的區域,而全縣有耕地396萬畝,其中川臺塬地的面積僅有30萬畝,其余的全部為坡耕地和由坡耕地改造成的梯田地。
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與全國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目標,會寧縣委、縣政府堅持把抓好規模化梯田建設作為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強力推進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先后實施了一大批梯田建設項目。截至2016年底,全縣共建成萬畝梯田示范片11個,千畝梯田示范片260多個,實現全縣8個鄉鎮128個行政村梯田化,梯田面積達到224萬畝,人均4畝,為農業農村大發展提供了可能,從根本上改善了全縣生態脆弱現狀,全面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著眼會寧氣候干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的現狀,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會寧縣就把大力實施梯田建設作為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產出、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和有力舉措。不斷強化各級干部的思想認識,逐級靠實責任,不斷強化舉措,狠抓工作落實,將梯田建設任務完成情況作為干部業績考核的重要指標,作為干部選拔任用的評判標準。在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全縣梯田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得到了上級領導和群眾的一致認可。2009年,會寧縣搶抓省委、省政府啟動實施全省500萬畝梯田建設工程機遇,按照科學規劃、創新機制、注重效益的工作要求,創新工作思路,細化工作舉措,實現了會寧梯田建設跨越式發展。時間安排上,突破以往只在春季實施的時間局限,轉變為春、夏、秋三季修建,大幅增加了項目建設時間,加快了項目建設進度。項目施工方式上,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大型機械的投入使用,突破了以往人工修建的落后方式,轉變為“人機結合、機械為主”的施工方式,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充分發揮了機修梯田平整地塊大,平整程度高的優勢。在項目定位上,綜合考慮農村道路建設、水土流失防治等因素,堅持將項目建設與農業農村綜合發展緊密結合,全面改善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在項目主體上,堅持把一切工作服務于人民的理念貫穿于工作始末,還權于民、還政于民,由當地政府召集群眾代表大會,堅持由群眾確定工程建設規模、地點等,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積極性。在項目規劃上,打破以往鄉鎮單打獨斗、各自為戰的總體規劃,對梯田化程度較低的鄉鎮村社打破地域界限和行政區劃,集中統一規劃,實施整流域治理。在工程質量上,按照“規模化、優質化、效益化”的要求,強化檢查驗收,嚴把梯田建設質量關,達到了田寬、埂實、地平、機耕路、生產路、田間小路配套成網,實現了梯田工程建一處、成一處、發揮效益一處。
梯田建設科學化、標準化、機械化、高效化的實施,極大提升了其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促進各項梯田建設綜合效益最大化,我們不斷探索新修梯田的綜合利用,構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梯田深層次綜合利用長效機制。一是在梯田內廣泛推廣機耕深翻,按比例科學施加農家肥、磷肥、二胺等,通過各種措施,精養土地,突破機械梯田對原有土地營養土層破壞的影響,重新打造新修梯田土層深厚、土壤松軟、土質易生長的農作物生長土壤體系。二是充分發揮機械耕作優勢,大面積連片種植全膜玉米、黑膜馬鈴薯、小雜糧等,持續調整優化種植結構,逐漸減少冬小麥及部分雜糧種植面積,大面積推廣高產耐旱的全膜玉米、黑膜馬鈴薯種植,充分發揮連片種植易種植、易收割、示范帶動作用強的優勢。三是隨著梯田化率逐年增大,深入推進了水土保持工程實施,土地“涵水率”持續增強,為農作物高效生長提供了充足用水,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地氣候好轉,構建了良好生態環境。
梯田建設是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改善會寧縣農業生產基礎條件的主要措施,實施好梯田建設工程將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強有力的動力。
針對全縣坡耕地多,梯田化率低的實際,打破鎮村、村組界限,按照集中連片、統一規劃、規模整修的思路,實現由分散整修向規模化治理轉變,堅持大規模、整片帶、高質量推進梯田整修,強力推進生態環境改善和農業農村生產條件提升。注重產業開發效益,把梯田建設與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相結合,充分發揮梯田的增產增收作用,圍繞打造全膜玉米、黑膜馬鈴薯兩項基礎產業,草畜產業、中藥材種植等特色富民產業,下大力氣發展地方特色旱作農業,力爭建設梯田化示范縣和特色產業培育模范縣。
大力推進梯田建設規模治理,嚴把組織、整合、規劃、驗收四個關口,強化工程管理。嚴把組織關,成立全縣梯田建設協調領導小組,全面負責任務落實、項目安排、統籌協調各項具體工作,研究出臺了《會寧縣梯田建設管理辦法》《會寧縣梯田建設考核驗收辦法》等一系列管理辦法。各鄉鎮成立梯田建設實施小組,負責組織群眾、施工管理和調處糾紛,實現了梯田建設的規范化管理。嚴把整合關,縣委、縣政府將梯田建設納入政府工作責任目標管理,把水務、發改、國土、扶貧等部門梯田建設項目統一整合,研究制定梯田建設實施方案,把年度任務分解細化到相關單位和鄉鎮,靠實了工作責任。各單位、各鄉鎮精心部署、超前謀劃、強力推進,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管理,專業施工,鄉鎮配合”的梯田建設合力。嚴把規劃關,縣水務部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依據《會寧縣梯田建設專項規劃》,按照整山系、整流域、集中連片統一規劃的原則,山、水、田、林、路、村綜合治理,精心編制《年度梯田建設實施方案》,切實做到規劃先行、逐步實施、規模治理。嚴把驗收關,根據《會寧縣梯田建設考核驗收辦法》規定,建立農戶、村、鄉、縣四級驗收把關責任制,按照鄉鎮普驗、部門復驗、縣級考核相結合的方式,統一驗收標準,嚴格驗收程序,推進梯田建設深入開展。
大力推進梯田建設規模治理,工程質量是保證。在工程建設中,做到了技術服務、責任落實、群眾發動、典型示范四個到位,確保工程質量。技術服務到位方面,在規劃過程中明確包鄉鎮領導和技術員責任,深入現場單塊設計、繪圖備案,以規劃圖指導施工,確保了工程質量和建設標準;在實施過程中,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建設現場,全方位跟蹤服務。責任落實到位方面,采取主管單位包計劃、業務部門包技術、鄉鎮領導包組織、專業單位包施工的“四包”責任制,做到了人人身上有責任,營造了鄉與鄉、點與點之間相互競爭、爭先創優的良好局面。群眾發動到位方面,始終堅持把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作為梯田建設的基礎性工作,認真落實投工投勞承諾制,充分調動了廣大群眾參與梯田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典型示范到位方面,按照“突出重點、規模治理,創亮點、出精品”的工作思路,每個鄉鎮都確定了示范點,從人員、技術、機械等方面予以重點扶持,集中力量培育梯田示范點,輻射帶動整體工作。
大力推進梯田建設規模治理,工程效益是根本。為充分發揮梯田建設規模效益,會寧縣努力做到了三個結合:一是把梯田建設與小流域治理相結合。2009年以來,結合規模化梯田建設,累計完成以丁家溝、太平溝、五里溝等為代表的小流域治理10多條,為全縣小流域綜合治理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二是把梯田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結合全縣農村發展實際,將梯田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做到梯田工程與基礎工程統一規劃、一次到位、同步推進,實現了坡耕地梯田化,荒坡地林草化,生產道路網絡化,產業開發集約化,農村面貌發生了可喜變化,一層層梯田環繞在村莊周圍,梯田已成為農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三是把梯田建設與特色產業開發相結合。會寧作為農業大縣,農業經濟的發展是全縣經濟發展的命脈。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發揮梯田建設效益、培育富民特色產業”的發展思路,重點培育全膜玉米和黑膜馬鈴薯兩項基礎產業,中藥材種植、露天蔬菜等特色富民產業,并將貧困戶人均種植2畝全膜玉米、2畝黑膜馬鈴薯作為基礎產業達標的基本要求,將貧困戶種植5畝以上中藥材(露天蔬菜)作為富民產業達標要求,充分發揮梯田建設效益,為貧困戶穩定可靠脫貧提供堅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