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翠
甘肅省靖遠縣糜灘鎮政府,甘肅 靖遠 730600
黨的十九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新的高度,基于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綜合治水的新思路,如何在渠道治理中落實,對于水生態文明建設至關重要。目前,我國渠道治理多數都以經濟和社會效益為主,如何在新的發展理念下,在渠道治理工程措施中落實水生態治理理念、保障水生態空間、發揮渠道水生態效益,對于今后形成多目標協同的渠道治理體系,推進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靖遠縣位于黃河上游,甘肅省中東部,白銀市平川區嵌入其中,將縣域一分為二,形成南北兩部分,現轄18個鄉鎮。黃河流經縣境10個鄉鎮154km,流域面積100km2,占甘肅、白銀黃河過境段的40%和72%,有效灌溉面積59萬畝。靖樂渠為靖遠縣八大自流灌區渠道之一,位于黃河南岸,貫穿烏蘭、東灣兩鎮,干渠總長28km。靖樂渠水利工程始建于明朝,發揮著農田灌溉與縣城防洪作用,是縣城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靖樂渠存在水利工程老化,部分渠道存在垮塌和淤積,渠道內垃圾遍布等問題,沒有形成水生態體系,渠道的生態功能嚴重缺失,亟需開展相關治理工程。
長期以來,靖樂渠也開展過相應的治理,但基本都是局部、零星的治理,沒有形成全域綜合的治理成效。在目前的渠道治理中存在生態功能缺失,渠道生態空間擠占,周邊農田鹽堿化嚴重等問題。
靖樂渠流經靖遠縣2個鄉鎮17個行政村,灌溉面積達4 000hm2,靖樂渠長期的治理都以滿足農田灌溉為主,采取的工程措施多數是水利工程的修復等,治理的目標單純是發揮其經濟效益,很少注重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修復,缺乏綠色生態理念。現有渠道多為土渠,河道植被綠化缺失,整體的渠道水生態循環體系沒有形成。
靖樂渠沿線分布居民區較多,存在生產空間擠占渠道生態空間的問題。要發揮渠道的生態功能,首先要保證渠道生態空間的穩定,靖樂渠流經17個行政村,涉及周邊人口達7萬人,居民生活垃圾及村莊建筑物擠占河道的現象比較突出。
渠道治理要到達社會、經濟、生態三位一體效益,就必須實現全域的治理和管護。具體包括渠道上下游治理與管護、渠道橫向治理與管護。目前,靖樂渠存在上下游渠道設施標準不一,土質與混凝土渠道并存;部分渠道周邊農田鹽堿化突出,渠道周邊景觀生態缺失等橫向問題,沒有形成渠道橫向綜合治理的思路。
靖樂渠的多數水利工程普遍存在老化現象,缺少治理資金支持。根據吳加寧等人的相關研究,農民一直以來是與渠道治理相關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的主體,在相關工程投資構成中有三分之二是農民群眾以勞動積累工形式投勞,各級財政投資很少。農村稅費改革取消“兩工”和“三提五統”后,原有的工程建設和治理資金來源缺失,相關財政資金沒有跟進。
“空間均衡、系統治”是新時代水利工作方針,統籌治理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是解決水利改革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體現,為了充分發揮渠道的水生態功能,實現水生態文明建設,在渠道治理中應該形成以下治理措施。
水生態文明建設下,渠道治理的理念也應進行轉變,從過去單一的注重經濟效益的灌溉水利工程治理,向多目標綜合治理的理念轉變。對于渠道治理實行“灌溉+景觀+生態”的新理念,渠道治理在提升灌溉整體水平的同時,要充分融入周邊城市景觀建設,構建渠道生態體系。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水生態空間與城市建設空間的沖突逐步顯現。目前我們雖然形成了嚴格的水生態空間保護的制度,但還是存在多部門管理,管理空間沖突的問題,難以實現統一的管理。在后期的渠道生態空間管理中,應該加強部門間的銜接,在空間上實現一個標準統一規劃,切實落實水生態紅線的劃定與管理。
在渠道治理中,應該改變局部、單點的治理模式,形成渠道橫縱向綜合治理的新模式。在渠道治理中要對渠道的上下游統一規劃,在堤岸標準設定,綠化體系布局等方面做好上下游的銜接。在渠道治理做好要對渠道橫向進行協調,實現渠道治理與周邊農田治理、周邊居民點治理、道路體系治理等協調。建立治理協調機制,形成綜合全域的治理模式。
在渠道治理中建立政府主導、農民參與、社會支持的工作方式,治理建設投入以政府財政投資為主,積極整合發展改革、水利、財政、國土、農牧、扶貧等部門的資金,合理配置財政資金,提高資金的使用合力。同時提高民眾的參與度,探索建立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引導農民參與到渠道的治理與后期管護中。采取BOT、TOT、DBFO等模式吸引社會資金進入渠道治理項目,構建多渠道的融資模式。
推進水生態保護和修復,建設和諧優美的水環境,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體現,渠道治理中落實水生態的恢復治理,對于打造河湖生態廊道意義重大。筆者認為,在今后的渠道治理中注重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形成多目標協同的全域綜合治理方式,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三效”的統一。二是劃定水生態紅線進行統一管理,切實保障渠道水生態空間。三是構建多渠道的融資平臺,提高民眾的參與度,實現渠道治理和后期管護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