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錦梅
甘肅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局,甘肅 蘭州 730030
農產品是食品,也是許多食品的加工原料。幾年前網絡上流行的貌似夸張的調侃:“吃葷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飲料怕色素、吃什么心里都沒數”。從一方面反映了在頻繁出現的食品安全事件面前人們的無奈。近年來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頻頻發生,屢禁不止,不法商販的違禁,環境的污染,持續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成為公眾的心頭之痛。我們不禁要問,究竟何時我們才能擺脫有毒食品的糾纏與困擾?誰想生活在一個只是剛剛不太致命的世界里?
人們對于常規的中毒現象可能會比較熟悉,但是生活中還存在一種不容易被人們發現的中毒現象,那就是“隱性中毒”,它主要是指日積月累中造成的中毒。有專家指出,人們長期食用噴灑了農藥的蔬菜、用激素喂養的畜禽肉、用催長素養成的魚蝦等食物,會造成男性生育能力減弱、女性更年期紊亂、兒童性早熟等現象的發生。更嚴重的是,隱性中毒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可能會引發致命的疾病。
在農業生產中濫用農藥,會導致害蟲抗藥性的增強,這又使人們加大農藥的使用量,或者使用多種農藥來防治病蟲害。而這樣的惡性循環,就會使農產品中農藥殘留量增多,從而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
家畜、家禽、魚類的養殖也是如此。為了促進生長,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大量使用抗生素、激素等藥物,使得獸藥藥物殘留更為嚴重。將抗生素、激素作為飼料添加劑,雖然有顯著的增產防病作用,但會對人體造成很大的危害。實踐證明,抗生素確實可以起到卓有成效的作用,但是過量使用或還未到規定的停藥期就提早銷售,都會造成抗生素殘留在畜禽或水產品中,進而對人類健康產生危害。
還有肥料,除草劑、生長調節劑、獸藥、漁藥、洗滌劑、增塑劑等等化學品的過量、不合理使用,都能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
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及銷售大范圍內都是小戶經營,規模小、數量多,很分散,部分人守法意識淡薄,違法活動隱秘猖獗。由此可想對其監管的難度之大,所需的人力、財力也極其巨大。
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認識以及消費者的素質、習慣等因素也是決定食品安全水平的重要因素。作為消費者應該主動了解生活中各種食品可能存在的危害風險,并避開這些風險,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和家人的安全。
一些農業科技工作者受經濟利益和自身榮譽的驅使,有意無意推銷形形色色的化學合成品,并美其名曰“科學試驗”,人為造成不安全農產品的產生,應引起人們的高度警覺。
在“三聚氰胺奶粉”“紅心鴨蛋”“瘦肉精”等食品安全問題被媒體曝光之后,很多人對政府部門的責任心和監管能力抱有疑慮,似乎所有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源都在于政府部門監管不力。事實上,作為消費者不能過度依賴國家提供絕對的食品安全保障。政府保護公眾遠離有害物質能力畢竟有限,政府監管部門只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飲食危害風險。在嚴格的監管條件下,將食品中的主要危害成分控制在較低水平。但是,沒有哪個國家能100%保證食品絕對安全。即使是完全符合國際、國家質量安全標準,也不表明食品是絕對安全的。廣東藥監局陳德偉曾說,監測部門日常抽檢不合格的產品,僅代表該產品不符合檢測標準,而不能簡單認為是不安全的產品。如何確認不合格產品是否安全,還要看其超標程度和整體攝入量是否對人體構成威脅。
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就是要提高防范農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可能產生的危害的能力。
中醫說“大醫治未病”。同理,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上策是從未生產之前開始抓起,而不是生產出來后經檢驗不安全才去采取措施。少用一些有毒的化學物質,就能減少給公眾帶來的危害。如果不過量使用化學投入品,那么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肯定要好得多,也能避免環境、生態污染問題。
農藥是一類特殊的化學品,它雖然能暫時防治農林病蟲害,卻會對人畜造成深遠而慘重的危害。據文獻說明,農藥利用率一般在10%~30%,其余的殘留在環境中,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大量散失的農藥揮發到空氣中,流入水體中,沉降聚集在土壤中,嚴重污染農畜漁果產品,并通過食物鏈的富集作用轉移到人體,對人體產生危害。高效劇毒的農藥,毒性大,且在環境中殘留的時間長,當人畜食用了含有殘留農藥的食物時,就會造成積累性中毒。這類危害往往要經過較長的時間積累才顯示出癥狀,不為人們所認識。它又是通過食物鏈的富集作用,最后才進入人體,不易及時發現,因此,一般不為人們所重視。
在制定昆蟲計劃時,現代的人們忽視了兩個重要事實:首先,真正有效控制昆蟲是由大自然而非人類完成的,現在我們所使用的化學藥物殺死了所有的昆蟲——不論是我們的敵人,還是朋友。再者,一旦環境的防御能力被削弱,某些昆蟲就會出現真正的爆發性繁殖。20世紀90年代新疆棉鈴蟲爆發就是例子。
現在,從國家的層面已經意識到農業面源污染的嚴重。農業農村部出臺了“一控兩減三基本”,其中“兩減”是把化肥、農藥的施用總量減下來。按照規劃的要求,2020年化肥農藥的施用量要實現零增長。解決化肥的問題,主要是要防止或者減少過度施肥和盲目施肥,通過測土配方等技術來提高用肥的精準性,提高利用率。再一個辦法,鼓勵農民通過綠肥、農家肥的使用,來替代化肥、培肥地力。積極探索有機養分資源利用有效模式,鼓勵開展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合理調整施肥結構,引導農民積造施用農家肥。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陳曉華指出,對于農藥來說,主要是解決過量的不安全的施用問題,要用“管住高毒、減少低毒、科學用藥”的辦法來解決。管住高毒,要修改農藥使用條例,明確高毒農藥要實行定點購買和實名制購買,這樣防止高毒限用農藥的濫用。同時,通過科技研發和補貼的政策,使農民用上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這樣,既降低生產費用,同時也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從國際上成功的經驗來看,像英國、法國、日本,他們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削減農藥化肥的使用量,雖然現在使用量大大削減了,但是谷物的產量卻增加了。此外,還可以使用大量有機肥。因此,通過優化施肥,通過綜合體系的運用,完全可以把化肥量減下來。關鍵是要轉變農業生產理念和生產方式。
這些年來,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要素過度消耗和資源過度開發基礎上的。現在,我們要大力發展循環農業、有機農業甚至自然農業。立足生態資源優勢,擴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等“三品一標”的生產規模和范圍,強化農產品生產過程的環境監測,建立建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體系,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推廣節水、節肥、節藥等農業清潔生產技術,推進畜禽糞便、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推廣健身栽培、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大力發展現代高效生態農業。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人生活在天地之間,以天地自然為生存之源、發展之本,在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創造和發展了人類文明。在這個歷程中,人與自然關系經歷從依附自然到利用自然、再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過程。今天,人類社會正日益形成這樣的普遍共識: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客觀規律誰也無法抗拒。
另一方面,生態文明理念有機融合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和諧,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當代生態文化思想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種全面的、系統的、典型的和諧文化。集中體現了“美即和諧”這一人類共通的文化取向,是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友善,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處世方式。當代生態文化體現出人對自然、生態的基本態度。人是自然之子,自然是人類之母。大自然是一個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的系統。我們必須與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們的地球。自然界是一個將各個生物聯系起來的、復雜又精準、高度一體化的系統,我們不能再毫無顧忌地為所欲為了。我們對自然理應充滿人情味,友好相待,與自然為善,善待人類共有的家園,大善即大美。
長期以來,在對待人與自然關系方面,“人類中心主義”思想觀念的根深蒂固,使得生態文明理念從源頭上發生錯位,認為人是大自然的主人,片面強調人類征服自然、戰勝自然、不尊重自然,無視其他生命的存在價值,把人類的發展建立在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利用基礎上,面對自然、生態,均以當代人類自身需求為出發點,必然導致漠視自然、忽視生態的災難性結果。
平等,當代生態文化思想強調人與自然在世界上的共同性、平等性,強調人與自然共存共榮的生態意識、價值取向。平等的就是美麗的。
當人們在吃不飽穿不暖時,肯定不會有環保的念頭,只會想著如何發展經濟和填飽肚皮。但當我們填飽肚子后,再猛一回頭,才發現天空不再蔚藍、河水不再清澈、食品不再安全時,危機感必然沖淡幸福感。
任何一種理論要產生廣泛影響,既要有獨特的思想魅力,又要有先進的傳播手段。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競爭力強的新型主流媒體和新型媒體集團,提高食品安全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推動傳播能力有一個更大的提升。
安徽廬江湯池小鎮的經驗說明,人是可以教得好的,人是很好教的。我們的古人在《禮記·學記》中,有這樣精辟的見解,“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本人認為,思想觀念決定生死。誠如本文中提到的一些理念,只有深入人心之后,才能形成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大氣候。因此農產品質量安全,教學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