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園林
蘇州在人們的印象里是一個軟性的詞,是與流水和小橋、木舟和漁女、柳枝和飛絮這些纖弱嫵媚的形象連在一起的。而蘇州園林在我印象中,則是一幅有鳥鳴的山水畫,給人靜謐、幽雅、生動的感覺。
我雖不是蘇州人,但因學習和工作的關系,去過二十多次蘇州,一個人在外,最容易打發時光的就是泡在蘇州園林里了。長廊里臨水而坐,漸漸地,我喜歡上了蘇州園林。
蘇州自古被譽為“人間天堂”,也是吳文化的繁榮之地,歷代這里因科舉及第的達官貴人極多,在京城里為官做宰相者也不少。多年后,他們有的衣錦還鄉,有的失意歸隱。回到蘇州后,他們帶著些清高和自負,帶著些浪漫和沖動,紛紛斥巨資,建造可以抒發他們文人情懷的居住園子,以娛晚景。因此,蘇州園林都是私園,像拙政園、網師園、留園都是。因為是私園,只要能滿足園主一家人的生活享受就行。所以建筑面積不大,一般十來畝左右。粗看蘇州園林,粉墻黛瓦、樸素自然,實則雕梁畫棟,于細微之處顯得富貴。
走在園子里任何一個地方,石頭鋪就的細的、寬的路徑,一路把人引到不知會美到怎樣的景里。園林或是小中見大,或是以少勝多,將亭臺樓閣、泉石花木組合在一起,模擬自然風光,融建筑美、自然美、人文美于一體。園子常用的“欲揚先抑”的“障景”法,擋住你的視線,仿佛那春色美景,忽然就沒了。在你快要泄氣的當兒,眼前豁然開朗起來——又一派風格迥異的景狀風光,讓你心里蕩起一波一波的驚嘆。
園林建筑很講究,這樣的深宅大院,不知有多少人的腳踏過來踏過去,尤其是那門廳、茶廳,多少往來不息的轎夫遠客,戰戰兢兢地求見久等。那會客堂,更是多少名流雅士群聚集會之所。酒過三巡,有點醉了,叫過那候了大半晌在外廊里的戲子,即席演唱。
蘇州園林的許多特點,決定了人們對它們只能靜靜地欣賞,細細地品味;因為有靜的要求,決定了游人不能太多,也不要到處喧嘩。然而,現代旅游經濟的觀念與這些特點正相違背,拙政園名氣很大,游人如織,導游機關槍似的解說聲相互干擾,何景可賞?拙政園幾成拙政街,另一名園獅子林變成了人之林。這種門庭若市般的游園情狀,在網師園、留園等園也同樣存在。但這也許就是蘇州園林的驕傲,因為到了蘇州,不游園林,那肯定是一個遺憾。
走在蘇州,感到蘇州是一個有生命的整體。水是蘇州的血液,它滋養了物種,讓居其畔的蘇州人一代代繁衍生息;小巷小橋是蘇州的骨骼,蘇州城地勢平坦無大起伏,小巷小橋讓其曲徑通幽;而星羅棋布的蘇州園林,就是古城身上的一個個穴位,展示著蘇州精致的氣質,散發著蘇州儒雅的氣息。這種“居鬧市而近自然”的理想空間,對于現代人來說,尤其值得向往和迷戀。
(作者劉伯毅,選自《南通日報》2014年8月19日)
讀有所思
1.作家葉圣陶認為蘇州園林有什么特點?而蘇州園林在本文作者的印象中又是什么景象?
2.閱讀本文,你了解到哪些除了作家葉圣陶寫的《蘇州園林》之外的信息?
走進寄暢園
寄暢園,一個有著近五百年歷史的南國小園,像一個風情絕代的南國女子,靜寓于“江南第一山”的惠山腳下,當你慢慢地走近她,細細地觀賞她,就會不由自主地被她吸引,被她征服。
走進寄暢園,不說園中的景致作為明清園林的最高代表,如何展現“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練的園,古拙的樹,巧妙的景”;也不說康熙、乾隆祖孫倆對寄暢園的喜歡,六下江南六進園,康熙題寫“山色溪光”刻石,乾隆回京仿此另建“諧趣園”。不說園中珍稀花木的郁郁蔥蔥,千姿百態;也不說“山水有清音”的八音澗如何巧奪天工,精妙絕倫。當你踏過七條石板鋪成的七星橋,踱進三面環水的知魚檻,慢慢地在欄板上坐下,人便融入面前的山水之中。
知魚檻是建在錦匯漪上的歇山頂、方亭式水榭。坐在知魚檻里,透過錦匯漪水面,你會看到對面的山。說是山,其實是高不過四五米的假山,卻因造園師憑著“借得青山不用還”的高超技藝,把園外的真惠山與園中真石頭堆疊成的假山連為一體,山在園中,園在山中,使你覺得眼前的假山既不孤立又不矮小,以為它本來就在這里!
午后的細雨,慢慢地飄著,落到湖里,無聲無息。湖中的魚兒在游弋,或獨或群,樂還是不樂,不得而知。我憑檻觀魚,看到水中游動的魚,怡然自得,我是快樂的。園子的主人,也曾在此觀魚,湖中的魚兒是否也給他們帶來了歡樂?戰國時莊子和惠子在濠水邊有一段有趣的哲學對話。莊子說:“魚在水中從容游著,是魚的快樂。”惠子反問:“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反駁道:“你不是我,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兩千多年過去了,兩位先賢的爭論好像還沒有定論。我非魚,也非莊子,不知這錦匯漪中的魚兒是否也快樂?
錦匯漪南北長,東西狹,面積不足三畝。池水不深,亭臺樓閣和樹木花枝的婆娑倒影中,魚兒時隱時現,搖頭擺尾,悠然自得,看起來其樂無比。然而,這只是我以游人之心度魚兒之腹罷了。風平浪靜的小小池塘里,魚兒在此是否有氣候相宜的舒適?是否有飲食無憂的快樂?是否會有不能“海闊憑魚躍”的困惑?或者還有不能一躍成龍的悲愁?我不是池魚,不知魚兒的所思所想。聽說有人曾感慨,籠子中被抽取膽汁的熊看上去很舒服。君非熊,安知熊之樂否?
繁華世界,人生萬象。君非我,我非君,怎知彼此的喜怒哀樂?那些在“堵城”中急得按喇叭、趕著擠公交、出門要戴三層口罩的人,怎會體味在原野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伸手能把星星摘下來的閑適?生活在水泥森林里,國產奶粉不愿讓孩子吃、進口奶粉孩子沒得吃、整天擔心食品安全的人,怎會懂得在鄉下的田壟里隨手拔出一根胡蘿卜,在衣襟上擦兩下就放在嘴里“咔嚓”的滋味?卡拉OK里拿腔作調的人,是否也有在天高地曠的山岡上隨興吼一嗓信天游的愜意?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山有千萬峰,高、緩、峻、奇各不同;水有千種態,江、河、溪、泉各有形。山有山的厚重,任你指指點點,笑而不語;水有水的境界,隨你船來槳去,痛而不言……
“喵……”不知什么時候,一只小花貓進了知魚檻,在我的腳邊蹭來蹭去,它是這園子的主人,還是這亭子的主人?或者都不是。我不知道,也不必知道。但我知道,這小精靈在提醒我,天不早了,該走自己的路了……
(節選自王莉《寄情寄暢園》,題目為編者加)
讀有所思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1)也不說“山水有清音”的八音澗如何巧奪天工,精妙絕倫。
(2)我憑檻觀魚,看到水中游動的魚,怡然自得。
2.第四段中,莊子和惠子的對話,揭示了怎樣的哲理?
3.結尾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