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最主要的學科之一,掌握數學知識,不但能提高自身的邏輯思維,還可對其他學科的學習起幫助作用。教學來源于生活,并反作用于生活。小學是一個人接受教育生涯的開始,因此小學階段的教學,特別是數學教學很是重要。通過對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希望能對小學數學教學特別是一年級的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進行深入淺出的研究。
關鍵詞:一年級數學教學;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概述
(一)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定義
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指教師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和發展,教學的有效性并不是看教師的教學內容完成如何,或者教師自身的水平如何,而是看學生最終的學習成果,學生是否有進步和學習程度的高低是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指標。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就是小學數學教師為了達成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在對數學教學活動清晰認識的基礎上,對數學教學活動進行調控和控制的一系列執行過程。
(二)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目的在于:第一,促使教師轉變教育目標,進一步優化教育策略、教學方法,努力實現“以教促學”的目標;第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合作交流、積極思考、實踐操作中得到全面的發展。
二、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落后
傳統的教學目標認為,學生學習的目標就是掌握知識,取得最優秀的學習成績,從學校到教師都只注重學習成績的好壞,還在很多方面限制了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讓數學從充滿邏輯、立體的思維結構變得枯燥、乏味,教師的教學目標走到一個死角,學生的意識被禁錮住,二者不能達成有機統一,使整體教學有效性的效果受到影響。
(二)教學方式單一
以往大部分的小學數學教學方式,還是以傳統的“黑板+粉筆”為主。
(三)學生興趣缺乏
小學階段,學生年齡很小,特別是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自主能力和思維意識都很不成熟,并沒有自控能力。
三、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一)樹立新的教學目標
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在傳統的教學方式基礎上推陳出新,讓教學的整體目標從原來的只注重成績轉變為看中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也是新時期對小學數學的要求。小學數學的教學看起來并沒有語文那樣柔軟富有情感,能讓學生產生共鳴,但數學充滿邏輯性、運算性、科學性與創造性,并且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二)選擇新的教學方式
一個好的教學方式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教師在今后的數學教學中要做到:首先,在課前將學生分成一個個小組,方便組織學生討論;其次,在課堂上師生緊密互動,小學生對教師還是比較敬畏的,因此雙方關系可能比較疏遠,教師要積極與學生互動,鼓勵學生發言,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可以在課堂上設置講題的環節,每節數學課都安排一個學生來講一道題,這樣不但能讓學生加深印象,還會讓整個課堂的氛圍更加輕松,學生的學習勁頭會更足;最后,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播放一些與當節課有關的視屏或者動畫,如此不但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三)開展新的教學活動
小學生一般放學比較早,有大把的時間可以運用,因此,教師若想提高教學有效性,就要注重“第二課堂”的開展,即在課后開展相關的活動來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學校可以組織開展各種數學比賽,并對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加以獎勵。教師以班級為單位,也要經常開展有關數學的實踐活動和情景創設,比如:小學生對實際動手操作有很強的興趣,數學正好具有可操作性,創設一個有操作性的情境,能有效地將抽象的、難懂的數學知識轉化成為可以操作的、方便簡潔的具體事物中來。實際動手操作也會加強小學生的記憶,使其將數學知識更好地掌握。除了這些相關的實踐活動,教師也可以運用社交網站如微信、微博等,開設專門的平臺,并可以將學生家長添加進來,教師與家長在平臺上加強溝通,學生也可以將不明白的數學問題或者將近段的學習心得告知家長,并由家長通過平臺發給教師,教師、家長、孩子之間形成一種健康的、積極的關系,對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提升起絕對的促進作用。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和共同發展的過程。現階段,我國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但相信,我國一直在積極進行改革,無論從教學目標、教學方式還是教學活動,各方面一起努力,為實現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而奮斗,對今后教學的科學方向和學生的全面發展都做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符曉莉.淺析提高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6):22-32.
[2]李劍鋒.探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亞太教育,2016(6):11-15.
[3]任正偉.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學周刊,2017(4):21-28.
作者簡介:張梅真(1985.9—),女,漢族,福建廈門,本科學歷,畢業于集美大學金融學專業,現任教于新店中心小學一年級數學,二級教師。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