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 洋
“多希望我的孩子也能在這里有一張屬于自己的課桌?!闭驹诒本┮凰5膰鷻谥猓賵錾铣瘹馀畈膶W生們,一名家長感慨不已。
不惜一切購買學區房,馬不停蹄帶孩子上課外班,托人托關系進名校,“神童”簡歷頻頻刷屏……家長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背后,是對子女接受優質教育的渴望。由此引發的,是各界對“名校”問題的關注。
光環之下,名校是否名副其實?學校氛圍如何,老師素質怎么樣,孩子在這里可以學到什么?教育改革深入推進,社會呼吁讓孩子平等享受優質教育,名校該如何作為?
近日,記者再次走進北京一些知名中小學,對話校長、老師和家長,觀察北京名校的現狀,試圖探尋這些問題的正確答案。
“媽媽群”“家長群”“同學群”,甚至還有“鄰居群”“房產中介群”……五花八門的群聊里,涉及子女上學的話題總能引起熱烈討論,人們樂此不疲地研究著學校排名,分享著入學韜略,感慨著入名校之艱難……
小澤的寶寶還不到一歲,她已經開始籌劃換學區房了。也就是幾年前,她才在北京的南五環外擁有了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可最近她又有危機感了:“我們學區內沒有知名小學和中學,以后孩子上學咋辦,這不是輸在起跑線上了嗎?”
從老家考到北京讀書,又幾經拼搏最終在北京站穩腳跟,小澤堅信教育能改變命運,所以她鐵了心要把房子換到西城、海淀等教育資源相對集中的地區,哪怕房子小點兒舊點兒都沒關系。
“我非常重視孩子教育,自然希望給孩子更好的環境?!毙傻脑挼莱隽撕芏嗉议L的心聲——讓孩子獲得優質教育。
記者調查了解到,多數家長對名校的關注主要聚焦于學校的應試水平,但對取得好成績背后的原因不甚了解。
記者在學校走訪中發現,一些名校能夠吸引更多優質生源,提高了學生在中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的概率。不過,學校能否培養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學生,則取決于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方式。
一些名校并非人們想像中的“考試工廠”,反而更像一個豐富多彩的大舞臺。學生們在這里不僅學習書本知識,還有機會參與社會調研,培養藝術特長,參與科研實驗等。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素質教育正在成為共識,“成績指揮棒”“唯分數論”等觀念正在發生改變,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能力培養日益被重視。
北京市的升學考試改革,從綜合素質評價到多科目選考的種種變革,讓不少家長感覺到了素質教育正在從過去的“喊口號”變成“硬杠杠”。
“靠死記硬背、靠題海戰術、靠套路應試已經是過去時了?!鼻迦A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殿軍告訴記者,未來的考試會更加靈活,靠死記硬背行不通了。現在需要培養的孩子是,當他面對一個從來沒見過的題目時,也能夠調動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已有的知識,創造性地把問題解決了。
“如今評價一所學校的教育質量好不好,已經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了?!毙烧f。
“老師存放個人物品的柜子里,擺放的竟是幾套小孩衣服?!币淮闻既坏陌l現,讓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蘆詠莉深受感動。
這名老師告訴蘆詠莉:“我準備了一套適合男孩的衣服、一套適合女孩的衣服,萬一孩子的衣服臟了、濕了,可以及時給孩子換上干凈的衣服。”
看似平凡的小事,蘊含著教育的本真。蘆詠莉說,老師的點滴善意,傳遞給學生的不僅是溫暖,更是用行動教會學生關愛他人?!昂⒆映砷L需要愛,尤其需要周圍人的尊重、理解與支持。因此,教師要用自己濃濃的愛,感染、豐富學生的情感,培育學生善良的心靈?!?/p>
蘆詠莉告訴記者,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把立德樹人融入學生成長,貫穿課堂內外,才能培養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對于6歲~12歲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打好做人的基礎,“通過一點一滴的培養,把孩子的基礎打得更牢、更厚、更純?!?/p>
位于北京市東城區的史家七條小學,有一個名為“學雷鋒義務打氣隊”的小學生服務團隊,在七條胡同口為過往自行車打氣,已經堅持了20多年,成為胡同的一道風景。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作為當年“三大件”之一的自行車現已不再是城市家庭的“標配”,來給自行車打氣的人越來越少,學生的積極性也不如從前。
“這個傳統,是放棄還是堅持?”史家教育集團校長王歡思考了很久,學校還為此進行了一場大討論。
“時代在變,但精神不能變。最后,我們決定不僅要堅持下去,還要把‘打氣精神’發揚光大?!蓖鯕g說。
從小小的“打氣精神”挖掘出“再小的堅持也是力量”,史家小學成立了“行動公益社”,把志愿服務從校園延伸到社區,鼓勵學生奉獻社會、服務他人。近年來學校又開展了一系列“服務學習”項目,鼓勵學生在服務中學習,在學習中服務,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過去我們打的是自行車氣,現在我們打的是精神氣。要讓孩子心中有溫度,頭腦有智慧。”在王歡看來,“如今我們更加意識到,成績已經不再是第一位的,立德樹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精氣神比考分更重要。”
從地鐵四號線圓明園站出來,西北方向是北京一零一中學,東北方向是清華大學附屬中學。一個坐落于圓明園外圍,一個坐落于清華園內,除了學習成績好,兩所學校的學生,還有著相似的氣質。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鼓勵學生奮發有為、銳意進取的清華精神;“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是激勵學生永不自滿、一往直前的一零一基因。
“一所學校具有怎樣的精神特質,培養出來的學生就具有怎樣的氣質?!蓖醯钴娬f。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給學生提供更多元的平臺,讓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是清華附中一直在探索的教育方法。在清華附中,有不少學生活躍于社團、學生會、足球場、舞臺、實驗室,把很多精力放在了書本以外的事情上,考試成績卻依然很好。
“知識不僅僅在書本上,學習也未必只發生在課堂上?!蓖醯钴娬J為,正是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學生的能力和思維得到了全面的鍛煉,解決問題時才更加游刃有余。
根據北京新高考改革方案,綜合素質評價將作為高等學校招生錄取的參考。
“面對高考改革的新變化,家長和學校都要更加尊重孩子的興趣特長,要讓他們在更廣闊的空間里發現自己的潛能?!北本┮涣阋恢袑W校長陸云泉對記者說,尊重個體差異,讓每個孩子都能獲得成長進步,是一所好學校應有的責任。
冰球運動、女排訓練隊、健美操比賽、金帆交響樂團、科技興趣小組……北京一零一中學鼓勵學生發展體育、藝術、科技等特長,很多學生都能在學習之外找到興趣點和發展方向。“我們不只培養參天大樹,還要有鮮花,有小草,多元化才是健康的生態?!标懺迫f。
“老師的專業能力和道德品行對孩子影響很大,我們想去好學校,也是奔著好老師去的?!币晃患议L坦言。
“‘淙淙的流水’應該是快流還是漫流?教學時應該以什么樣的語速去讀?它的意境是柔美的還是有力的?老師應該以什么樣的語氣來教這個詞?”蘆詠莉很在意老師的教學方法,“你教給學生一個詞匯,不是讓他機械性地記憶,而是要幫助學生去體會它的意境。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設計中下功夫?!?/p>
“如果教學教不到點上,就可能越教越碎、越教越呆板。”北京第二實驗小學要求老師在課下把教學文本研究透,把教學方法設計好,減少對學生的機械性訓練,著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教是為了不教,掌握學習方法才能以不變應萬變。”蘆詠莉說。
“我們的老師要從教育者的角度轉向服務者,要真正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标懺迫榻B,北京一零一中學堅持把學生放在學校正中央,實現低負擔、高質量、全面育人。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教學管理與研究中心主任張蘇認為,學校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實際收獲,課堂要遵循學生特點,開展多種方式的“教與學”。為滿足不同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老師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選擇適合的教育方法,使得每一名學生都能獲得發展。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我們期待教育公平,就要給所有孩子平等的機會和權利,根據學生不同的發展需要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的興趣特長得到尊重和發展。
“如果學校的辦學水平相差不大,家長就沒有必要去擇校?!眱Τ瘯熃ㄗh,只有不斷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找到滿意的學校,才能真正破解“擇校熱”難題。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周洪宇向記者表示,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是全世界都面臨的普遍難題。破解難題,既要加強對重點學校的管理,也要注重加大對其他學校的支持力度,切實幫助它們改善辦學條件,配備必要師資,開齊所有課程?!凹炔荒軐γ7湃尾还?,更不能對弱校不聞不問?!?/p>
“迷信的觀念要不得,盲從的觀念要不得?!敝芎橛罱ㄗh,家長應該轉變觀念,不是說有個名?!皩W籍”就很光榮,就很有面子,更重要的是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找到適合他發展的學習途徑。否則,家長花了很多精力把孩子送進名校,卻不符合孩子的自身情況,最后給孩子帶來的會是傷害,包括對他自信心、能力的影響,這樣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全面發展。
一位老師也坦言,有的家長把自己的“名校情結”強加到孩子身上,好不容易把孩子送進名校,結果孩子跟不上,最后自信心都沒有了,這就是害了孩子,“學校只是外部條件,孩子自身才是關鍵”。
“每個人都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家長對優質教育的渴望是人之常情?!标懺迫f,但也要避免盲從,尊重孩子成長規律,尋找適合自己孩子的發展道路。哪怕學校和老師的名氣不大,但能對孩子成長發揮恰到好處的作用,那就可以說是好學校。
王殿軍告訴記者,他中學就讀于陜西的農村,雖然條件簡陋,但他在打麥場上跑步、練歌、拉二胡,培養了很多興趣愛好。在他看來,好的教育不在于硬件環境有多牛,而在于能夠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
周洪宇認為,優質教育資源提供渠道已經多元化了,國家也在大力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更多的學生甚至偏遠山區的孩子可以在互聯網上同步享有優質課程,而非必須擠進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