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沙 何萬里
西安工程大學人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8
意大利著名法學家貝卡利亞,在他的成名著作《論犯罪與刑罰》一書中提到:“在沒有做出有罪判決之前,任何人都不能被稱作罪犯,任何人,當他的罪行沒有得到證明的時候,根據法律他應當被看作無罪的人”,這也是在法律的發展歷史上第一次提到此原則的人。法國的《人權宣言》中第九條規定到,“任何人在其未被宣告為犯罪之前,應當被假定為無罪,即使認為必須予以逮捕”。另外還有一些公約規定:“任何受指控犯罪的人,在沒有依法確定其有罪之前,推定其無罪”;“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經依法公開審判證明有罪之前應視為無罪”;“受刑事控告之人,未經依法確定有罪之前,應假定其無罪”。該原則不僅在資本主義國家被認同,后來社會主義國家也慢慢的認可,在前南斯拉夫的刑訴法中有這樣的規定:“刑事被告人在其罪行未為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確定之前,不認為是犯罪的人”。由此可見,無罪推定制度在國際上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
我國刑訴法第十二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法律界基本對該條持的理解是,審判機關若沒有判決一個人有罪,那么其只能是涉嫌犯罪,最終構不構成犯罪目前還處于一種沒有辦法確定的狀態之中,故其應該被推定為無罪。所謂無罪推定,是指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證據、事實等無法確定其是否犯罪的前提下,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事實不能成立的處理結果。
根據訴訟法律實踐,辯護律師應當結合不同的情況,在確認指控被告人有罪方面存在證據不足的情形時,應當按照無罪推定的原則提出辯護觀點。
1.僅有被告人的單獨供述,沒有其他任何證據證明時的無罪辯護
《刑事訴訟法》第53條規定,如果僅僅只有被告人的獨自供述,就不能認定被告人構成犯罪并對其處以刑罰;但若沒有了被告人的獨自供述,其他證據的證明力達到了確實、充分的效果,是可以認定被告人構成犯罪的。也就是說被告人的供述自身不能證明其本身構罪,因為僅憑被告人的供述就認定被告人有罪,極有可能犯下冤假錯案。另外也會得出僅憑被告人的供述就認定被告人不構成犯罪的荒謬結論。
2.被告人不供述,證據鏈條不能排除合理懷疑時的無罪辯護
刑訴法規定的價值取向是,任何案件的最終判決都要特別重視證據,還要重視調查和研究,不能僅僅只是相信口供。對犯罪事實的證明標準是“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具體說明是要達到以下標準:第一,認定構成犯罪的每個證據都必須經過證明且屬實;第二,每一個證據都必須和犯罪事實之間存在客觀的聯系;第三,有相應的證據證明構成犯罪的事實;第四,在總體上所有證據對要證明的犯罪事實得出的結論必須是確定無疑的,并排除其他一切合理懷疑。
3.非法取得控訴證據時的無罪辯護
《刑事訴訟法》第50條規定從正反兩面對司法機關收集證據的合法性作了規定,即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指必須依法來搜集證據,若某證據的取得方式是違法的則不得作為定罪根據。筆者認為,無論是偵查、檢察還是審判機關依法辦案,收集證據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否則,就相當于可以違反法律規定辦案。對于通過非法方式取得的證據,筆者認為一律不能當作定案的證據使用,因為他從源頭上就已經違背了法律的合法性原則。
1.審判階段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95條第3項規定的是,認定被告人有罪的證據不充分時,應該按照法律規定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也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這體現了無罪推定原則的精神所在。《刑事訴訟法》第205條規定:“缺乏罪證的自訴案件,如果自訴人提不出補充證據,應當說服自訴人撤回自訴或者裁定駁回”。根據刑訴法第十二條:“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可見審判機關對一個人是否構成犯罪具有專屬的認定權。反之,對一個人認定不構成犯罪也是審判機關享有的權利。
2.審查起訴階段
檢察院在審查起訴階段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案件的要求是“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當公安機關將一個案子移送給檢察院后,該案件就進入了審查起訴階段。這時,檢察院就應該對案件從實體與程序上進行核實,主要是從實體上的證據入手,經過審查認定指控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證據是否確實、充分。當審查后認為案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分兩種情況解決:第一,當案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時,檢察院通知公安機關補充偵查,另行補充案件事實與證據;第二,通過公安機關的補充偵查后仍然沒有發現新的證據或仍不能確定的證明嫌疑人實施了犯罪行為的,檢察院即可作出不起訴決定。第二種情況正是無罪推定原則的體現,通過審查起訴階段的法律適用發現不存在犯罪事實或犯罪事實不是嫌疑人實施的,恰到好處的適用了無罪推定原則,也體現了人權保障的重要性。
3.偵查階段
偵查機關對終結案件的要求是“證據確實、充分”,假如證據不足就不能將案件向檢察院移送審查起訴,也就意味著不能啟動下一個程序。由于不能啟動和進入下一個訴訟階段,其實質上是適用了無罪推定的原則。偵查機關在偵查過程中發現該案件不是這個犯罪嫌疑人實施的,或者根本不存在一個犯罪事實,也有可能是犯罪嫌疑人的行為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追究刑事責任的條件。“不存在犯罪事實”應是指有明確的證據證明不存在一個犯罪事實或者至少犯罪事實不是這個犯罪嫌疑人實施的,不應該包括缺少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的情況,因為這種情況是需要繼續追查或者補充證據的。
總而言之,無罪推定原則的確立,是刑事訴訟法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的進步,它強調了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該享有權利的保護,也符合我國程序與實體并重的法律價值追求。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2條規定的內容是,任何人在沒有經過審判程序被人民法院依法判決有罪前,都不能確定其有罪,就算其實施了犯罪行為。所以,有些學者就認為我國刑訴法已經采用了外國法通行的“無罪推定”原則,但是這種認識并不正確。首先是因為我國現行的刑訴法,其并沒有全盤照搬西方國家的做法,而是進行了合理的取舍,確立了自己的特色。例如,根據新刑訴法第116條、第117條、第118條和第170條之規定,涉嫌犯罪的人必須如實回答偵查人員的提問,被告人在審判時必須回答公訴人及審判人員的訊問,與美國相比就是其不享有沉默的權利。
現行《刑事訴訟法》確立的無罪推定原則主要內容有:第一,審判機關享有依法獨立的對被告人的定罪權;第二,在審判機關沒有依據法律規定作出判決有罪之前,任何人都應該是無罪的。該條是無罪推定原則的核心和關鍵內容。即使確定是實施了犯罪的人,就算其犯罪事實已經相當清楚,證據也足夠充分,但是沒有經過人民法院的依法判決且判處罪行,從法律上來說都不能確定其有罪,不能將其當作有罪的人對待,這也是刑法和刑訴法樹立法律權威性的內在要求。
1.確立無罪推定原則的憲法地位
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在憲法中都規定了無罪推定原則,體現了其法律地位的重要性。在學習國外立法的基礎上,我國的憲法中也應當明確規定無罪推定原則。因為憲法在一個國家的法律效力是最高的,其遠遠高于其他法律的效力,如果確立了無罪推定原則在憲法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全社會公民對它的重視程度,同時這也是適應我國刑事訴訟國際化趨勢的客觀需求。
2.建立沉默權制度
根據美國學者的解釋,沉默權主要包括三項基本內容:
(1)被追訴的人不負有向追訴自己一方或審判機關提供任何可能使自己陷入不利境地的陳述或其他證據的義務,追訴一方也不得采取任何非人道或有損于被追訴人人格尊嚴的方法來強迫其就某一案件事實作出不利于自己的供述或提供任何證據。
(2)被告人享有拒絕回答追訴官員訊問的權利,在訊問過程中有權始終保持沉默,且司法機關(指檢察院、法院)應及時告知被告人時刻享有這一權利,并且不能因為被告人行使了這一權利就作出對他不利的法律結果。
(3)被告人就本案案件事實有權作出有利于或者不利于自己的陳述,但必須是在意識到自己行為的法律后果的情況下,出于真實意愿作出的陳述,法院不能將被告人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因外部壓力的強迫所作出的陳述作為定案的根據。
為了保護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合法權益,我國應借鑒美國法中允許被追訴的人享有沉默權,不能強迫其說出不利于自己的事實或證據,從而與“任何人不得強迫自證其罪”原則的本質相適應,這也符合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的要求。
3.完善無罪推定制度
完善適用無罪推定制度的前提是,司法機關在遇到疑難或無證據證明的案件時,要有勇于適用無罪推定原則的勇氣。在實行中國的司法環境實踐中,司法機關長期形成了疑罪從有的做法,其在主觀上往往是出于對犯罪要嚴厲打擊的意志,寧枉不縱。刑訴法規定的最終定罪權的主體只能是人民法院。但其他機關在偵查、起訴過程中對有罪或無罪僅僅是具有階段性認定的權力,而法院具有一個最終的認定權。因此,在司法實踐中,當不能確定有罪或無罪時,司法機關應當要有適用無罪推定原則的擔當和勇氣,即根據無罪推定原則的當然結果處理案件,對于疑罪或撤銷案件,或不起訴,或做出無罪判決。
但是在鼓勵司法機關勇于適用無罪推定原則時,還要防止對此原則的濫用。《刑事訴訟法》第205條第一款第2項規定:“缺乏罪證的自訴案件,如果自訴人提不出補充證據,應當說服自訴人撤回自訴,或者裁定駁回”,這也是在審判階段貫徹無罪推定原則的表現。審判機關最終作出的無罪判決在一定條件下并非是終局的,所以適用無罪推定原則所作出的無罪判決,他并不具有終止法律訴訟的效力。該原則的確立是維持社會秩序、公正的必然要求,同時也能為中國的司法進程作出重要的貢獻。
4.加強對無罪推定原則的宣傳力度
(1)要加強對無罪推定原則的宣傳,首先要了解無罪推定原則的深刻歷史意義,以逐漸扭轉傳統的有罪推定思想。著實推進司法獨立,司法公正,改革并排除來自各方面的非法干預和影響,依法推進實行法院統一審判審理原則,同時進一步提高法官的法律素養與個人素質,提高準入門檻,自然提高法官的辦案水平,增加其判決勇氣,真正實現實體與程序的并重。提高執法人員的法律素養,增強法制觀念,注重執法過程中的程序公正,樹立無罪推定的理念,只有執法人員從思想上堅持無罪推定的理念并堅定推進并實施,就可有效保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訴訟權益。
(2)應該加強對社會有關無罪推定思想的宣傳力度,對公民進行普法教育,只有公民普遍具有無罪推定的理念,無罪推定思想在我國的制度土壤中才能更好的生長和發展,公民也可以起到促進無罪推定原則的適用以及監督作用,更好的維護司法公正,推進我國法治建設的進程。
概而言之,確立無罪推定原則,不僅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也能提升我國辯護制度的訴訟地位。無論是從訴訟還是實體上來說,該原則對于進一步合理劃分責任分配和解決疑難案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和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