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暉
湖北文理學院政法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互聯網為網絡輿情的表達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平臺。借助互聯網平臺,每個人都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見解,網絡輿情在當今社會發展的非常迅猛。但在這個開放的互聯網平臺上,也出現了許多網絡輿情失范行為,一旦管理不當,將不可避免地給社會帶來嚴重危害。通過分析網絡輿情失范行為的特征、表現形式和成因,提出相應的法律規制機制。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在開放的互聯網平臺上出現了許多網絡輿情失范行為,它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輿情失范行為,有其自身的特性。
網絡輿情失范行為是一種在互聯網網絡虛擬環境下出現的新型失范行為,其傳播平臺是虛擬的互聯網平臺,不同于傳統輿情的傳播媒介。網絡輿情失范行為是以互聯網為傳播媒介,是通過虛擬的互聯網網絡平臺傳播輿情,離開了互聯網這個媒介,其行為就不具有網絡輿情失范行為的特征,因此,網絡輿情失范行為的主要特征是傳播平臺的虛擬性。
根據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知悉,截止去年年底,我國的網民人數達八個多億,互聯網在全國的普及率達百分之六十,手機成為人們網絡生活的必備工具,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網絡,并越來越依賴于網絡。我國龐大數量的互聯網用戶中,網民的文化層次不高,容易引發一些網絡輿情失范行為,侵犯了其他公民的合法權益,破壞了社會秩序。網絡社會網民的構成非常復雜,是一個橫跨各領域、各行業的復雜群體,是一個包含社會不同領域、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人群的社會群體。網絡的全球化使地球村變得越來越明顯,網絡輿情失范行為的發生越來越普遍,波及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嚴重影響著現實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安全。
網絡輿情失范行為具有隱蔽性,行為主體可以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使用虛擬的網絡用戶名,可以隱藏在境外甚至是違法的地方從事網絡輿情失范行為。因為身份和場所的隱蔽性,辦案機關調查取證非常困難。網絡平臺為網絡用戶提供了角色設定功能,用戶可以隨心所欲的設定自己在虛擬網絡社會中的身份,但人在現實社會中的角色是不能隨便設定的,當網民長期處于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兩個不同的社會環境中時,角色的轉換會導致網民的人格障礙和心理障礙,但這種障礙的形成過程非常微妙,具有高度的隱蔽性。[1]
由于互聯網平臺融網絡、數字和信息技術于一體,具有傳播速度快,信息量豐富,控制困難等特點,一旦網絡輿情失范行為與其他社會問題混雜在一起,將呈現出較為復雜的特征。因為每個網民的興趣范圍、人生閱歷、文化層次都不同,對社會問題的看法見解也不同,網民背景的復雜性直接導致了網絡輿情失范行為的復雜性。
網上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暴力輿論,一些不守法的網民經常在網絡上公開發布針對其他網民的侮辱誹謗性的輿論,攻擊他人的人身權利,嚴重損害了其他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隱私權、名譽權等權益。這些行為是典型的網絡輿情失范行為。網絡是一個自由而包容的平臺,人們可以在上面暢所欲言,它接納和包容各種文化層次的網民,但是總有一些網民會發表一些粗俗化和情緒化的評論,破壞了網絡輿情的正常運作。[2]
輿論綁架是一種媒體輿論引導的網絡失范行為,是指媒體抓住一個社會事件,按自己的想法大肆炒作,完全不尊重客觀事實,也不考慮輿論的影響,使受眾者被迫卷入媒體報道的新聞事件中,按照媒體的意思進行回應,達到媒體預設的目的。輿論綁架不是網絡輿情獨有的現象,傳統輿情中也存在輿論綁架的現象。隨著網絡的發展,傳統意義上的輿論綁架現象日益減少,網絡媒體中的輿論綁架現象卻越來越普遍,特別是針對一些公眾人物的輿論綁架,往往使這些公眾人物備受媒體輿論的壓力。媒體的宗旨本應是引導社會輿論的健康發展,但現在一些媒體開始追逐一些具有轟動效應的社會事件,不再滿足于事件事實的報道,而是開始介入事件之中,策劃“輿論綁架”事件,媒體在輿論引導中的能動作用非常大,如果媒體進行“輿論綁架”,將會出現媒體輿論引導下的網絡失范行為。
一些網民在互聯網上發布一些嚴重夸張的,令網民觸目驚心的帖子,吸引網民的眼球和點擊率。“名人離世,原因讓人震驚!”網頁上經常會彈出這種標題夸張的文章,但點擊進入后,發現標題與文章內容完全無關或聯系不大,甚至就是謠言。標題黨發表這種極端輿論,其動機常常是為了吸引眼球,吸引網絡流量,或者是因為空虛無聊,或者是意圖捉弄其他網友,最終欺騙了廣大網友。[3]
網絡輿論失真是指網絡輿論在大眾傳播中,出現差異的現象,即網絡輿論與真實輿論有出入。輿論失真是一種必然現象,網絡輿論失真是因為受眾者沒有有效地掌握真實信息。失真輿論的根源是信息的無依據性。在網絡輿情傳播的過程中,很多網民在毫無依據的情況下發表輿論,導致事件真相被扭曲,進而造成網絡輿情的失真。
我國網絡的興起時間相對較短,網民文化層次參差不齊,網民對輿情規范的認識能力不強,區分網絡不良信息的能力不強,沒有形成良好的網絡輿情規范意識。網絡世界是一個虛擬的世界,網民喜歡選擇在網上發表一些不當的輿情,為了吸引粉絲的點擊率,一些網友不擇手段的去加工信息,使信息變的具有“新穎性’和吸引力,以達到吸引觀眾眼球的目的,從而導致各種網絡輿情失范行為。所以,媒體不能以“制造新聞”來實現吸引網友點擊率的目的,而應該尊重客觀事實,以事實為依據,正確地引導公眾的輿情。
雖然有實名制的存在,但部分網絡輿情是以匿名的形式傳播的,這導致很難區分輿情的發布者和受眾者,二者之間無明確界限,從而容易引發虛假輿情的傳播。網絡輿情是在網絡平臺上傳播,傳播速度快,信息量豐富,控制困難,在傳播過程中容易失真,不像傳統的輿情傳播方式,輿情的發布者和受眾者之間界限分明,傳播模式是單向的;而在網絡信息時代,輿情發布者和受眾者之間的界限不明確,輿情發布者和受眾者之間的角色可以互換,傳播模式是多向的,但是當受眾者的素質不符合輿情發布者的要求時,就會出現虛假輿情。網絡輿情的傳播媒體是互聯網,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不像傳統的輿情傳播媒體,網絡的安全隱患比較大,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國近年來網絡安全的監管得到了發展,但是我國現代網絡技術過于依賴國外設備,自身存在安全隱患,缺乏信息安全保障。大量的網絡輿情失范行為就是源于網絡技術的不完善。
網絡社會中人們交往的方式發生了改變,彼此之間不再是面對面的直接接觸,更多的是在網絡虛擬環境下的交往,相互之間都是匿名的和隱蔽的,彼此不見面,也不發生直接的接觸,現實社會中的那種熟人之間的輿論監督將不再有效,在道德淪喪的情況下,網絡輿情的失范將是必然的結果。
個人權益的救濟機制不完善,當個人的訴求不能獲得有效的救濟時,網民就會有負面的情緒,甚至產生怨恨,網民就會選擇通過網絡發泄這些情緒。其次,政府在面對網絡輿情失范行為時,不能及時有效地處理,平時對網絡輿情的監督不到位,出現網絡輿情失范行為時,政府監管部門束手無策,完全處于無準備狀態,無法有效應對危機。因此,政府要保障個人訴求的救濟機制,并建立網絡輿情失范行為的預警機制,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防范網絡失范行為于未然。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是針對網絡安全的一部法律,我國制定這部法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維護網絡安全、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維護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的有序發展。目前,我國對網絡失范行為的法律規范還很不完善,在網絡失范行為不斷擴張的情況下,法律缺失的弊端不斷顯現,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網絡社會失范行為的法律規制,因此,要求對網絡失范行為的立法體系化。網絡社會的法律規范沒有成體系化,直接導致法律不能覆蓋網絡社會中主要的失范行為,導致許多網絡失范行為不能得到法律的規制,使得網絡社會不能真正實現“有法可依”。因此,完整的立法體系是網絡社會失范行為法律規制的基本要求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頒布后,各地積極推出由宣傳部、網絡信息辦公室聯合舉辦的網絡安全宣傳周,旨在促進共建共治。分享網絡安全,深入宣傳和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嚴厲打擊網絡輿情失范行為。筆者認為,網絡輿論相關法律的普及,應開展一些針對網絡失范行為的專題普法宣傳活動,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做到有法必依。
網絡社會失范行為的管理要求執法人員必須嚴格執法,認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保障法律的權威性。執法人員在網絡失范行為的執法過程中,要嚴格遵守執法程序,嚴格規范網絡輿情失范行為的行政執法,讓當事人感受到程序的公正。將法律作為評價網絡社會失范行為的唯一標準,對網絡通信部門、公安部門和其他有關網絡監管部門的網絡安全保護和監督管理工作進行明確的職責分工。這些部門應依法履行各自的職責,對網絡社會失范行為的執法要嚴格按照法律和程序進行,杜絕人為因素的主觀干擾,保障執法形式的合法性和執法內容的合法性。所以,行政機關對網絡社會失范行為的執法,應該以法律為準繩,嚴格按照法律程序進行執法。要實現網絡社會失范行為的法律規制就必須嚴格執法,確保法律的權威。[4]
處理網絡社會失范行為的司法人員要樹立法律意識,在《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的范圍內行使司法職權。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應依法追究網絡失范行為的法律責任,確保網絡使用的安全。網絡輿情失范法應包括網絡輿情失范行為的預警和處置。要依法加強對網絡輿情失范行為的處罰力度,對危害他人、社會或國家安全的行為,采取必要的、嚴厲的處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