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懿韜
成都工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0
家庭的教育和環境對青少年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父母的言傳身教在潛移默化中對青少年規范行為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據調查顯示,青少年實施暴力犯罪行為與在家庭中有虐待、性侵等行為有直接聯系,甚至是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因此當前各個國家都重視家庭教育在防控青少年犯罪的作用。美國對于性犯罪的青少年實施綜合的“家庭治療”和“家庭策略”。通過系統的運用家庭親情感化、父母的培訓以及心理治療等方式,幫助性犯罪的青少年逐步擺脫家庭的影響,改正不當的行為。英國出臺了《教養法》,要求監護人應當參與并接受有關咨詢,用專業化的教養知識撫育青少年健康成長。除了在立法及政策上進行引導以外,英國政府還開展扶助改善養育的項目,尤其是對青少年的管護、行為約束和教育等問題給予大力的支持。
學校是青少年學習成長非常重要的場所,也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學校針對青少年開展性教育活動,結合行為訓導和生活管理等教育,能讓有犯罪傾向的青少年接受早期的干預和教育,對預防犯罪起到很好的效果。美國部分學校和警察機構合作,共同承擔起預防犯罪的責任。日本為了加強青少年的法制意識,一方面加強教育改革,一方面大力實施“充實心靈計劃”,實施美德教育,提升青少年的性道德水平。德國各州的教育法規都規定了要培養學生的公德意識和守法精神,并作為教育的重要目標。尤其強調學生的人格教育,加強青少年性心理和性道德的知識傳授,培養與社會和諧相處并人格健全的人。
許多國家在發揮社會機構和社會團體防控青少年性犯罪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實踐。美國有許多幫助青少年的社會組織,通過開展各類活動幫助青少年約束和改不良行為。相關組織針對青少年性犯罪成立的工作組教授改善家庭關系、非暴力的互動方法和加強再犯控制力等處理方法。英國則通過成立各種社會公益機構,指派經過培訓的“輔導員”深入社區和家庭,做好犯罪青少年的轉化工作。除此之外,還成立監禁培訓中心,幫助性犯罪等重犯及重復犯罪者,加大保護青少年的教育權等。荷蘭通過開展“新視角計劃”幫助青少年重塑周邊的環境,負責幫教的工作者對性犯罪等青少年罪犯進行強化指導,對頑固不接受的采取更重的處罰等方式進行幫教。德國則通過改革教育制度來防控青少年性犯罪,多數工廠和行業協會實行的學徒制度,讓青少年在更長的時間內接受技能訓練,從時間上限制了參與犯罪的機會。
我國傳統的犯罪預防理論主要是以家庭、學校和社會預防為主要內容的“三層次”預防體系,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新型犯罪形式的不斷出現,加之家庭、學校、社會對青少年的角色定位不同,相關標準也不同,因此需要將“三層次”預防體系進行重新審視和劃分。結合國外實踐和我國實際,以青少年性犯罪發生、發展為依據,著眼于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方面,事前預防與事后預防并重,構建我國青少年性犯罪社會防控機制。
以最大化消除青少年性犯罪發生的條件、改善青少年成長的環境為主要目標,應當從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最大化消除犯罪行為發生和條件和誘發犯罪的因素。
1.完善家庭作為青少年教育的基本功能。通過提高家庭對預防青少年性犯罪的作用的認識,宣傳青少年性犯罪與家庭環境的緊密關系,發揮好家庭預防犯罪的基礎功能。以制度化的措施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通過建立專業的青少年托管機構,對問題青少年進行托管,為其健康成長提供更好的環境。建立“青少年性犯罪監護人責任追究”制度,明確家長對受害人造成的經濟損失給予賠償,并強制家長參加學習教育活動。
2.發揮好學校作為青少年教育主陣地的作用。加強學生道德教育,創新工作思路,拓寬教育途徑,著重培養青少年進行自我道德教育的能力。開展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提高自我約束和自我保護的能力,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行為。同時,學校還應當擔負青春期性教育的主要責任,圍繞性知識、性心理和性健康等主題,對青少年開展形式多樣的性教育活動。美國性教育專家瑪麗考古特曾指出,性知識教育不僅培養青少年健康性意識的外在信息和引導,更重要的是培養性適應力。加強性道德教育,引導和幫助青少年樹立基本的性道德意識,培養基本的道德倫理觀念。此外應重視性心理教育,尤其是近幾年高發的青少年強奸、猥褻等激情性犯罪案件,與情緒控制能力差、性心理存在障礙等有緊密聯系。要通過性心理的知識的傳播,使青少年學會正確疏導自己的情緒,增強自我控制的能力。
3.凈化網絡傳媒環境,加強社會文化建設。網絡在擴大青少年視野的同時,不良的文化也侵蝕和污染了文化環境,成為青少年性犯罪的主要誘因之一。要提高網絡傳媒的社會責任感,堅決切斷利用網絡媒體進行淫穢色情信息的傳播渠道,保護青少年成長環境。建立健全影視分級制度,改進網絡游戲出版審查機制,堅決抵制有悖倫理道德的游戲作品。依靠技術手段如面部識別、指紋掃描、網絡密匙等方式防止青少年對色情、暴力網站的瀏覽,筑好“防火墻”。發揮好網絡警察網絡安全防范、網絡犯罪等偵查和信息收集職責,完善網絡警察執法的相關法律法規,起到“震懾”作用。
犯罪是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青少年性犯罪雖具有一定的突發性和偶然性,但也時有征兆可循的,許多不良行為是違法犯罪的開端,是“量變產生質變”的結果。要預防青少年性犯罪,對不良行為甚至嚴重不良行為的預防是至關重要的。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明了有關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主要為“不得”或“應當”實施某些行為,對行為的后果缺乏明確的表述,影響了法律的實施效果。同時,對于當前出現的利用網絡進行性犯罪的情況,現有的事前預防體系還未進行相應的改革,還不足以覆蓋到網絡性犯罪的各個方面,對青少年嚴重不良行為的矯治方式還有待創新。因此應該加強青少年性犯罪事前社會預防機制的建設,在加強管教、訓誡、收容教教養和治安處罰等方式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的先進做法,采取保護觀察、電子監控、社區矯正等形式對青少年進行犯罪預防。
通過健全青少年性犯罪的法律治理系統,對性犯罪再犯和累犯等問題提供解決的思路。我國目前尚未設立與青少年犯罪案件專業化辦理相關的偵查機構和偵查人員。青少年性犯罪案件具有特殊性,往往涉及到個人隱私,這不僅需要偵查人員具有青少年犯罪偵查的專業技能和素質,也需要具備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相關知識,應當探索設立專門的青少年犯罪偵查工作體系。我國目前沒有獨立的未成年人程序法和實體法,在實體法層面主要通過量刑來區別未成年與成年人案件,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沿用成年人犯罪的治理思路,需要制定獨立、統一的未成年人實體和程序法,以適應當前新的社會發展形勢。要重視青少年性犯罪再犯和累犯的問題,在加強對青少年的保護基礎上,落實農村留守少年、城市閑散未成年等重點群體的教育和引導,杜絕“一刀切”,分類施治,重點預防。
青少年性犯罪的社會防控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工程,今后應當繼續優化防控機制,通過建立獨立的青少年犯罪預防組織系統,完善預防信息系統和資金運行機制,更好地推進青少年性犯罪預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