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燕 漆澤民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區人民檢察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在2013年,《刑事訴訟法》,將“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列入對涉案未成年人進行了具體規定,并希望借助于特別程序,矯治未成年犯罪人,達到未成年犯罪率的降低的目的。可是該程序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像在使用附條件不起訴制定中職責規定相矛盾。社會調查制度中,調查的主體和目的不明確,以及合適成年人到場制度,在運用方面的困境等等。要處理好上述問題,必須對以上問題進行深化剖析、研究,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未成年犯回歸正途。
(一)國內研究現狀我國法學界人士在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方面論文不下百篇,主要是對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一是對程序原則研究,學術界對程序方面的討論比較激烈,形成諸多不同的觀點;二是對程序結構研究,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三是對制度體系研究,不太完善。
(二)國外研究現狀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福利型少年法庭模式,少年法庭不具有刑事性質,具有民事性質;二是以德國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國家成立了專門的法庭和少年法院。三是挪威為代表的福利委員會模式。在未成年人的保護方面更為徹底和全面。
附條件不起訴,是對未成年犯罪輕罪非罪化的處理,它是介于起訴與不起訴之間的一種過程的程序,是起訴的替代措施。該程序目的是使犯罪嫌疑人,從主觀上逐漸認罪悔過,客觀行為上承認過錯,主動向被害一方道歉,禮賠給對方造成的損失,爭取對方諒解,是在該制度實際操作中的調查起訴、裁定,包括執行和監督,都由檢察機關來完成,這樣監督與執行都由檢察機關來完成,這和執行與監督各司其職相矛盾,與互相牽制的原則不符,而且也不利于對未成年人權益的保護。如2017年該院辦理的犯罪嫌疑人王某某、張某某、楊某、王某、梅某、買某某、張某某犯尋釁滋事罪一案,除犯罪嫌疑人王某某在實施上述第1起犯罪事實時已成年外,其他犯罪嫌疑人均系未成年人,且除犯罪嫌疑人王某外,其他犯罪嫌疑人都是在校學生,因此在審查批捕階段,該院主動找雙方當事人家長、法定代理人商談傷害賠償事宜。對于犯罪嫌疑人的家長、法定代理人,承辦人重點向其分析批準逮捕的后果、不批準逮捕的條件,對于被害人家長、法定代理人,承辦人則重點向其分析法定賠償標準和現階段接受賠償的優勢等。經積極協調,最終雙方達成賠償和解協議,該院也因此對上述7名犯罪嫌疑人以沒有社會危險性全部不予批準逮捕,保證了他們學業的連續性。
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八條對涉案未成年人進行社會調查制度,并沒有進行強制性要求。公、檢、法是"可以"對涉案未成年人學習生活等做社會調查,然而"可以"不是有強制性,根據案件實際情況,決定對其是否進行社會調查,往往會使司法機關對這項工作的開展不積極、不主動,部分司法工作人員認為,想開展社會調查就開展,有些地區主體和目的不相統一,這樣未成年人得不到應有的保護。此外,隨著社會發展,社會上隨著父母外出打工的未成年人數量上升幅度比較大,這些人身體發育不成熟,他們為了盡快融入城市環境,被"義氣"驅使,實施犯罪。但是,司法機關對這些跨區域的未成年人的社會調查非常困難,不僅從人力方面,還是從物力、財力方面都比較難以開展工作,這樣社會調查就形同虛設。第三,刑訴法中規定的主體多樣性,在司法實踐中極易形式化,都可以開展,但都可以不開展,你依靠他,他依靠你,這樣不負責的情況存在。第四,社會調查報告中調查目的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定,法院側重于量刑,檢察院側重于否起訴。
合適成年人在場制度。在新刑中規定的合適成年人制度,因其在立法上過度原則化,司法機關在實際操作中,執行難,在司法辦案中,出現:一是個別學校班主任不愿意到場,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辦案人多次通知不到,有的還得通知該校校長,命令班主任必須到場配合。二是在通知未成年人的單位負責人時,單位負責人以工作忙不愿意去,有時還提出來往路費無法解決。三是居住地基層組織,多以各種借口不到場,怕得罪人。四是未成年保護組織,以沒有時間為由,往往不到場,存在不愿意到場的情況,例如,2019年5月焦作市A區檢察院辦理的一起李某某(化名)等人網絡詐騙案時,在通知同案犯的其他犯罪人來詢問時,因為準備對他們作臨界預防,在通知學校班主任到場時,班主任不積極配合,偵查機關的辦案人,沒有辦法,只好通知他們的校長,由校長出面作工作,這兩個班主任才到場配合詢問。為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在通知合適成年人到場的過程中,我們根據《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指引》的規定通知了有關組織代表到場,既監督和見證了整個訊問過程,又有效的撫慰了未成年人,幫助其消除了恐懼心理和抵觸情緒,切實維護了未成年人的基本權利。
(一)完善一套切實適合附條件不起訴程序的工作機制,盡可能為附條件不起訴考察主體,設置多個監督主體,形成多種層面的,多個單元的監督主體,來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進行監督。首先確立國家司法行政單位,而且相對比較完善,這樣工作實施起來效果較好。其次,是設立輔助考察主體,例如涉案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等,都可以作為輔助考察主體。第三,明確檢察機關的職能,該職能是對考察主體的監督。檢察機關應是行政監督職能,包括考驗期內考察的教育。對未成年犯科學合理的矯正,引導和教育等。
(二)明確細化相關規定。細化社會調查制度,建議將《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指引》第,29條規定,列入我國刑事訴訟法。一是偵查階段是啟動階段,而不是為了說明偵查階段在先,開始調查"迅速及時",顯示效率,或者說,因為偵查環節有時間,才去做社會調查。二是社會調查主體應更加明確,調查報告先由公安來制作,之后,交檢察機關。如發現前面的偵查材料有出入,或不全面,或不真實,站在保護未成年犯的權益的基礎上,檢、法兩個機關有權要求補充調查,公安機關應予以配合,此外,公安機關他是主要的調查主體,還可以找其他部門幫助調查,像司法局社會矯正的工作人員幫助。因為社區矯正人員熟悉其生活環境,對社會調查工作開展非常有利,而且他們本身也有從事未成年矯正教育的職責,更有利于工作的開展。等到了執行階段,有利于管理教育,早日使未成年犯成為社會正常的人。關于社會調查的目的,調查報告應包括訴訟的各個環節。不僅僅是為偵查機關訊問犯罪嫌疑人提供依據,同時也為后續的訴訟環節、審查起訴提供參考。審判環節中,對量刑的決定也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執行環節對矯正方案提供依據。
(三)完善合適成年人在場制度的法治環境一是調動全社會力量。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不是哪一個人,不是哪一部分人的事情,是全社會的事情,應大力開展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的宣傳,調動一切能調動的力量,盡可能讓所有未成年人都能主動地參與到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二是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讓合適成年人,從思想上重。三是建議政府,對合適成年人到場的來往路費予以解決,為合適成年人到場提供便利條件。四是從立法上,建議規定合適成年人到場的義務。不到場配合的應負相應的法律責任,為合適成年人到場制度的順利運行,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