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宇杰
廣東財經(jīng)大學法學院,廣東 廣州 510320
獲利返還請求權,是指當行為人侵害因侵害他人權益而獲的利益,受侵害的人有權請求行為人返還其因侵權而獲得的利益。關于獲利返還請求權的由來,教義學上常引一則“擅自設立廣告牌案”予以說明:甲未經(jīng)乙同意,擅自在地處人流密集處的乙家的房頂設立廣告牌,節(jié)省了廣告費用的同時廣告產(chǎn)品的銷售額亦有所增長,同時,甲的行為對乙的房屋并沒有造成任何損害,在這種情況下,乙能否請求甲返還獲利,返還利益的范圍如何?在部分大陸法系國家或地區(qū),該案的獲利返還問題有權利侵害不當?shù)美c之對應;在英美法系國家,該案的獲利返還問題有返還性的損害賠償(restitution)與之對應,權利人均能獲得救濟。
我國本土尚無相應的規(guī)范可適用于上述案件,很大原因是對獲利返還請求權的定位不清導致的,獲利返還請求權規(guī)范在適用上處于模糊狀態(tài)。最終導致現(xiàn)實中存在許多行為人因侵害他人權利而獲得利益,但沒有對權利人造成實際損害的情況,權利人因無法舉證自己受有實際損失或無請求權依據(jù)而無法獲得救濟的后果。因此,本文試圖探析獲利返還請求權與其他債權請求權的關系,尋求獲利返還請求權在民法中的定位,以發(fā)揮其功能。
獲利返還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不當?shù)美颠€請求權具有類似、交融之處我國本土立法中并非完全沒有關于獲利返還的請求權基礎,只是散落在各部門法中,沒有形成一個統(tǒng)一有序的規(guī)范體系。
首先的問題是,在我國本土立法中,三種請求權的適用是否都以存在實際損失為前提。由于侵權法貫徹的是“填補原則”,因此,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成立以發(fā)生實際損失為前提。根據(jù)現(xiàn)有的立法,不當?shù)美颠€請求權的成立也要求實際損失的發(fā)生。①存疑的是獲利返還請求權是否以權利人受有損失為前提,筆者認為,獲利返還請求權并不以權利人受有損失為前提。理由是:雖然《侵權責任法》第20條、《商標法》第63條、《專利法》第65條、《著作權法》第49條都有“按侵權人獲利所得賠償”的規(guī)定。但筆者認為,不能把類似的的表述理解為獲利返還以權利人受有損失為前提。因為,權利人受損失與侵權人獲利是侵害權益后兩種不同的法律后果,意在確定侵權人的責任范圍。現(xiàn)實中,權利人因侵權人的侵害可能不受有任何損失,但侵權人卻有可能因此而獲利,同一個侵權行為亦有可能導致他人受損失以及行為人獲得利益兩種后果并存。再者,若采取獲利返還請求權的適用以權利人受有損失為前提這種解釋,則會限制權利人選擇救濟方式的權利。
再有的問題是,三者的規(guī)范功能是不同的。侵權損害賠償旨在填補被侵權人所遭受的損失,發(fā)揮的是填補功能。不當?shù)美颠€在于使受領人返還其無法律上原因所受的利益,發(fā)揮的是取除功能。②而獲利返還的主要功能是為了剝奪獲利,帶有一定的懲罰性。筆者亦贊同獲利返還制度帶有一定的懲罰性,具有預防權益侵害的功能。在現(xiàn)代社會,權利本位思想更加強烈,現(xiàn)代法治國家除了構建完備的侵權損害救濟體系外,侵權事前預防機制亦日趨得到重視,獲利返還請求權在衍生之時,即有預防損害發(fā)生之機能,并且,這一機能是侵權損害賠償與不得得利返還所缺乏的。
獲利返還請求權雖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不得得利返還請求權有一定的交叉之處,但從獲利返還制度的功能界定上看,獲利返還請求權顯然難以被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或不得得利返還請求權涵蓋。筆者認為,應當肯定獲利返還請求權在我國民法請求權體系中的獨立性地位。它既不依附于侵權損害賠償,亦不歸屬于不當?shù)美贫戎隆V宰魅绱丝紤],是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我國已錯過將獲利返還請求權歸入不當?shù)美贫戎碌淖罴褧r機。在獲利返還問題受到越來越多關注之時,有學者建議借鑒其他法系之規(guī)定,通過擴大“損害”外延的方式,將現(xiàn)實中獲利返還問題置于“權益侵害不當?shù)美敝贫戎杏枰越鉀Q。然而,需要看到的是,其他法系的國家或地區(qū)不當?shù)美颠€請求權在民法體系中的地位與我國本土民法體系對其的定位是差異巨大的。例如,在我國臺灣地區(qū),其“民法”中有五個條文分別規(guī)定了不得得利的要件及效果、特殊不當?shù)美⑹茴I人利益之返還、受領人利益之返還范圍、第三人之返還責任,③教義學上亦有大量的權益侵害不當?shù)美碚撆欣裳校划數(shù)美ㄔ谄涿穹w系中占據(jù)重要地位,是其債法中內(nèi)容最豐富、最具開放性的部分。因此,在“侵權獲利”這一新問題出現(xiàn)之后,基于其原有的立法,通過擴張“損害”的概念外延,確可將獲利返還請求權納入權益侵害不當?shù)美w系之中。誠然,《民法通則》頒布后,我國本土曾可仿照德國、臺灣地區(qū)不當?shù)美贫鹊陌l(fā)展脈絡,通過司法實踐促進理論發(fā)展,逐漸將獲利返還問題歸入不當?shù)美闹贫润w系之中,這種可能在《民通意見》的頒布之后漸行漸遠。《民通意見》第131條后半句規(guī)定:“利用不當?shù)美〉玫钠渌妫鄢齽趧展芾碣M用后,應當予以收繳。”基于此條文的規(guī)定,多余的利益被歸入國庫,獲利返還請求權在此不可能存在適用空間。即便《民法總則》第122條賦予不當?shù)美碌纳灿胁簧賹W者建議在未來《民法典》分編中對不得得利制度做更加完善、具體的規(guī)定,以更好發(fā)揮其制度功能,但不當?shù)美谖覈?0多年的發(fā)展已偏離了這條道路,逐漸淪為一項邊緣化的制度。
其次,獲利返還請求權不依附于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它可以彌補損害填補對被侵權人的救濟不足。傳統(tǒng)上,侵權法貫徹的是完全賠償原則,為貫徹這一原則,德國學者創(chuàng)立“差額法”,通過比較現(xiàn)在受害人所處的狀況與受害人如果沒有遭受損害時所應當具有的狀況二者之間的差距,據(jù)此確定損害的數(shù)額,我國侵權法亦接受了這一做法。但“差額法”的缺陷也是非常明顯的,它無法應用在行為人因侵害他人權益獲利而權利人沒有實際損失的情形,而行為人因侵害他人權益獲利而權利人沒有實際損失在現(xiàn)實中并不少見,筆者在上文已提及,此種情形應同侵害他人權益造成權利人受損失一樣,應視為侵害權益所生的法律后果,因此,獲利返還請求權應與侵權損害賠償相互區(qū)分,針對不同的法律后果分別適用,以彌補損害填補對權利人的救濟不足。
最后,將獲利返還請求權確立為獨立的請求權是債權請求權發(fā)展的趨勢,是法律對現(xiàn)實社會變化的回應。首先,獲利返還的案件類型越來越廣泛,獲利返還問題在人身權侵權、知識產(chǎn)權侵權、公司經(jīng)營活動、證券活動、合同糾紛中均有發(fā)生,除此之外,獲利返還還發(fā)生在侵害財產(chǎn)權(如本文所提的“擅自設立廣告牌案”)、無權處分他財產(chǎn)、以及侵害占有之中。再者,比較法上亦有設置獲利返還請求權的先例可循,例如:“1992年《荷蘭民法典》第6編第104條規(guī)定:“因侵權行為或債務不履行而對另一方負有責任的人因該行為獲得利益的,法官可以應另一方的請求將該所得利益或者其一部分計入損失額。”④除此之外,我國學者亦常引德國學者之言,以表明獲利返還請求權的設立是債權請求權發(fā)展的趨勢。⑤
綜上,基于對我國本土的立法實踐、獲利返還請求權的功能考量以及對債法發(fā)展的趨勢考慮,將獲利返還請求權定位為獨立的請求權類型,是我國本土的最優(yōu)選擇。
[注釋]
①《民法總則》第112條規(guī)定:因他人沒有法律根據(jù),取得不當利益,受損失的人有權請求其返還不當利益.
②王澤鑒.不當?shù)美鸞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19.
③臺灣現(xiàn)行“民法”第179-183條.
④王衛(wèi)國,等譯.荷蘭民法典(第3、5、6編)[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
⑤德國學者瓦格納教授認為:應在《民法典》中規(guī)定:“如果損害賠償義務人故意無視受害人的權利,則受害人可以不請求損害賠償,而是請求賠償義務人返還其所獲得的利益,并請求其公布獲利的賬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