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煜笠
吉林財經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
關于何為夫妻忠實義務,學界并未形成通說。大多數學者主要是基于《婚姻法》第四條的規定就夫妻忠實義務予以闡述[1]。本文認為,夫妻忠實義務是一個特定的概念,處于不同的時空環境中其具有不同的含義。一方面,具體到夫妻兩性關系領域,夫妻忠實義務主要是指夫妻雙方之間應當互相保守貞潔,堅守道德底線的一項義務,其強調的是夫妻兩性關系的純潔性和專一性。另一方面,具體到日常生活領域,夫妻忠實義務更體現為一種夫妻雙方互相關照、互相扶持的義務。例如,夫妻雙方不得侵害對方的合法權益,不得因為第三人而損害配偶的利益等等。
我國現行法律并未就夫妻忠誠協議予以規定,在法律上找不到關于夫妻忠誠協議的概念,學術界對此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有學者認為,夫妻忠誠協議傾向于將忠誠協議理解為財產性分割協議,即一方違反忠誠協議時,需要按照協議中的內容,將財產給予對方[2]。有學者則認為,夫妻忠誠協議是夫妻雙方對彼此忠誠義務的契約性解讀,將忠實義務以協議的方式加以明確,違反忠實義務將承擔一定的“違約后果”[3]。本文認為,夫妻忠誠協議主要指基于合法婚姻關系的配偶雙方,就忠實義務予以明確規定,并以協議形式固定下來的一種形式。忠誠協議的內容主要包括夫妻雙方人身、財產方面的權利義務、違約責任等。
現階段,我國法學理論界就夫妻忠誠協議的法律效力展開了激烈探討,學界并未就該領域形成通說觀點。各個學者基于不同的視域以及理論,對夫妻忠誠協議法律效力的看法不一。具體而言,法學理論界主要存在無效說和有效說兩種觀點。
持夫妻忠誠協議無效說的學者分別從以下幾個層面否定夫妻忠誠協議存在的法律意義和法律效力[4]。第一,夫妻忠誠協議并不屬于契約關系的范疇。我國《合同法》對身份關系的調整范圍予以了明確,將身份關系排除出《合同法》領域。夫妻忠誠協議本質上屬于婚姻關系的范疇,對其不能使用《合同法》中關于合同效力判定的相關規定。意思表示自由有其固有的適用范圍,其在婚姻法領域表現為婚姻自由,在契約法上才會表現為契約自由,而婚姻自由與契約自由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不能將二者予以等同。契約自由要表現為一種契約雙方的交換,而夫妻之間沒有可供交換的內容。同時,夫妻之間之所以產生權利義務關系,主要是源于親屬法領域的規定,而不是源于夫妻之間的契約約定。
第二,夫妻忠誠協議與傳統道德觀念相悖。傳統道德強調夫妻之間的共同期待,倡導“家庭觀念”[5]。夫妻雙方之間簽訂忠誠協議,就說明夫妻雙方并不具備結婚和共同生活的共同期待,結婚的實際條件尚不成熟。夫妻雙方無論是在婚前還是婚后簽訂忠誠協議,都表明其內心對這段婚姻沒有自信心。在這種一方假定了另一方會實施有違夫妻忠實義務的行為的情形下結婚,夫妻雙方應當自擔相關風險。如果單純的以物質化的協議來維持婚姻關系,脫離了婚姻的本質,使婚姻變得庸俗化,與我國傳統道德觀念相悖。
第三,《婚姻法》并不能調整夫妻忠誠協議,雖然我國《婚姻法》第四條就夫妻忠誠義務予以了明確化的規定,但法條的表述僅僅為“應當”,故此處的法條應當理解為一種倡導性的條款,而非強制性的條款[6]。同時,《婚姻法》相關司法解釋已經將無過錯方的損害賠償權予以固定化,并未將忠誠協議中的內容納入到其中。根據“無救濟則無權利”的相關法理,我們不能對無過錯方的損害賠償權予以擴大解釋,不能將忠誠協議也納入到其中。
第四,夫妻忠誠協議可能會導致對人身自由權的侵犯,與我國憲法的相關內容相違背。我國《憲法》第37條明確規定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權,而夫妻忠誠協議中許多內容關乎到子女撫養權、通信自由權、人格尊嚴以及離婚自由等人身自由權。夫妻忠誠協議實質上是對社會個體人身自由權予以限制或剝奪的行為。人身自由權作為一項基本權利,其應當是高于忠誠權這一派生權利的。因此,夫妻雙方簽訂忠誠協議應屬無效行為。
持夫妻忠誠協議有效所的學者分別從以下幾個層面肯定夫妻忠誠協議存在的法律意義和法律效力。第一,夫妻忠誠協議是對現有法律漏洞的彌補。我國立法機關制定婚姻法的初衷是為了保護家庭穩定和諧,充分保障夫妻雙方共同生活的權利。但是,立法具有滯后性,社會環境的變遷使得人們婚戀觀念發生了變化,現行的立法無法對婚姻家庭中的各種行為予以規制?;诖耍凇痘橐龇ā芳八痉ń忉尣⑽淳椭艺\協議予以規定的條件下,夫妻雙方簽訂忠誠協議的行為,能夠更好地對法律沒有規定的行為進行規制,彌補《婚姻法》實際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除此之外,忠誠協議的簽訂并不會對夫妻雙方之外的其他人造成影響,一方有違夫妻忠實義務后,就應當根據忠誠協議的相關條款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二,夫妻忠誠協議是私法自治的體現,符合羅馬法關于司法自治的基本法理。現代民法將私法自治作為一項基本原則,保護社會個體的人格尊嚴以及自主決定權,允許當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就契約的內容進行預先設定。夫妻忠誠協議既然屬于一項民事法律行為,夫妻雙方就有權利在該領域進行私法自治。只要法律尚未明確禁止該種行為,社會就應當肯定和承認這種行為的有效性。
第三,夫妻忠誠協議與《婚姻法》的基本原則相吻合。我國《婚姻法》第四條的忠實義務應當理解為一種強制性條款,而非倡導性和宣誓性條款。既然《婚姻法》以立法的形式將忠誠義務納入到法律規制的范疇,就說明立法機關對夫妻忠實義務的予以肯定。除此之外,現代婚姻法肯定夫妻雙方身份關系的平等性和人格的獨立性。就夫妻雙方對涉及身份關系的內容進行約定這一行為,現行法律并沒有明確予以禁止。故此,夫妻忠誠協議的效力也應當得到充分的肯定。
本文認為,在現有的社會環境中,夫妻之間簽訂忠誠協議已經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有必要對夫妻忠誠協議加以限制的進行肯定。從法理上而言,筆者理由如下:第一,道德與法律并不排斥,而是具有內在聯系性的,道德在符合一定條件時同樣會具有法律效力。夫妻簽訂忠誠協議是對“夫妻忠實道德”的具體化和明確化,并不代表著夫妻雙方對婚姻失去了信心,也不意味著夫妻雙方喪失結婚的基礎。試問,合同雙方簽訂合同是代表著雙方對合同履行沒有信心?答案是否定的,合同雙方簽訂合同的目的只是為了防控風向,保障合同履行。第二,《婚姻法》第四條明確規定了夫妻忠誠義務,夫妻之間簽訂忠誠協議屬于對抽象忠實義務的具體明確化,是一種將隱性的道德上升為顯性的法律義務的行為,并沒有違反《婚姻法》的立法精神以及調整范圍。第三,夫妻忠誠協議中同樣會涉及到關于夫妻雙方財產的處理,此時可以適用《合同法》的相關規定予以處理,并不違反法理。同時,無論契約的本質如何,其只要是自由合意的契約,就可以參照借鑒《合同法》中的相關內容予以調整。
當前,學界以及司法實務界就夫妻忠誠協議的效力并未予以明確。既有學者及司法實務人員對夫妻忠誠協議持肯定態度,也有學者及司法實務人員對夫妻忠誠協議持否定態度,審判實踐中“同案不同判”現象仍然存在,影響了司法公信力。為了更好地為審判實踐工作提供明確的指引,未來我國應當從立法或者司法解釋兩個層面就夫妻忠誠協議效力予以明確,防止審判實踐中出現司法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