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雙百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涉外學院,湖南 長沙 421000
對于刑事類案件的訴訟審理,在實踐過程當中既要保障訴訟要素以及訴訟環節的公平公正、合法合規性,同時也要確保法律參與者的權益得到充分的維護,一方面,伴隨著人們物質與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促使人們的經濟收入總量較以往有了較大提升,使得對于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思想意識也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國家確立的依法治國、以人為本的治國方略,是健全法律體系制度,實現推動法律創新改革的重要行動綱領與指南,也是完善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體系的主要依據,同時也是推動社會未來發展強有力的動力。
按照最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及其《刑事訴法司法解釋》的相關內容可以得知,在發生刑事類案件時,由于刑事主體在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發生的犯罪活動,以此對相對行為人產生的人身、財產等方面的犯罪活動并造成損失,而相對行為人則被成為刑事被害人。其構成要件主要分為以下三大部分:第一,犯罪人員所參與實施的犯罪行為是導致產生權益損害的直接因素;第二,在被害人實施追責過程中對于相關損失與賠償,往往會出現放棄與選擇追償兩種形式;第三,危害行為的主體必須是合法合規的,如果在審理案件中發生對非法、違規權益的追償,則無法構成刑事被害人的身份特征。
刑事被害人法律地位的確立與逐步提升,是伴隨著法律體制的不斷完善與規范進程當中而形成實現的:
首先,受社會形態與司法制度的影響與限制,人們在進行訴訟環節的過程中,其關注的重點在于對犯罪者犯罪行為的懲罰力度,而忽略了被害人是重要的刑事訴訟當事人,究其原因是由于訴訟法律結構、起訴權的配置等問題的局限性。
其次,在當代社會中“人本精神”為主的思想意識在社會變革進程中深深的扎下了根,使得在刑事訴訟中形成了保護人權、突出人文理念的法律思想,并在不斷的法律條款的修訂改革時進一步得到了充分的領悟與運用,促使形式被害人的法律地位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第三,法律公允性的體現在對實現對法律主體權利與義務之間的相互平衡,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樣,刑事被害人的權利保護是當事人參與到刑事訴訟當中所應當享有的基本權利,應當得到法律的肯定與維護[1]。
從當前刑訴案件的種類劃分來看,主要體現在公訴類案件與自訴類案件兩種形式,這也使得對于刑事被害人的權利保護將圍繞上述案件類型的審理流程來逐步實現。
從公訴類案件來講,主要是針對部分犯罪活動,由檢察院等在內的公訴機關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在案件移交與審理針對犯罪案件的嚴重程度、所觸犯刑法條款以及社會影響面等因素,被害人可以獲得多種權利保護,例如:對犯罪主體的控告權、對于案件審理過程的知悉權、聘請律師進行辯護申訴的委托代理權、以及開庭審理時的陳述權[2]。
從自訴類案件來講,主要體現為在實施控訴當中,當事人根據訴訟案件的審理進程,除在取證、庭審、宣判階段所享有的基本權利之外,還應當享有如下權利:一是追訴權,即案件審判時期已經超過原有的訴訟時效,為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就針對過去犯罪行為進行追訴的權利;二是和解撤訴權,即在調查取證以及庭審外階段內,與犯罪行為主體就某一特定事項達成和解意向,被害當事人有權就刑事案件進行撤訴申請的基本權利。
目前在實施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按照刑事訴訟程序分類主要體現在立案偵查、提起公訴、審判、執行四部分,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立案偵查階段,主要表現為調查取證較為困難,一方面,構成刑事犯罪案件的要素較多,例如:證據種類繁多包括人證、物證、實地場景等,偵查取證地域范圍分布廣、跨度大,證據信息數據的采集匯總難度逐步提高,致使當事人權利損害程度進一步加深;第二、訴訟審判階段,由于刑事類案件構成要素的復雜性,使得完成整個訴訟程序,所花費的時間間隔較長,同時如在刑事訴訟當中出現上訴狀況,進一步拉長了訴訟案件的審判時間段,在此期間訴訟程序受證據變化的影響因素逐步加深。
1.健全申訴機構,提高被害人申訴的規范性
按照現行的刑事訴訟法律法規,建立并持續完善申訴管理機制,一方面申訴機構可以監督整個案件的進展,充分發揮該機構的監督作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規申訴機構可以有效監督不規范的申訴處理行為,比如能立案卻沒有立案、審判結果不公平、可以采取強制措施處理卻沒有處理的申訴。依靠申訴機構來保障被害人的自身權利。
2.全面加強對刑事被害人知情權的落實
保護被害人的權利就需要全面落實被害人的知情權,保證在案件的刑事偵查過程中被害人能夠參與進來。偵查機關可以向被害人講述有關信息,涉及保密的信息除外。此外偵查機關在對案件下定論或者立案時,也要聽取被害人的意見和建議,這樣可以保障被害人參與到整個案件的調查中,能起到監督的作用,避免偵查機關徇私舞弊,縱容不法分子逃脫法律制裁的情況出現[3]。
3.在訴訟進程中全力保障當事人的委托代理權
進一步明確對委托代理人的職責劃分,充分發揮委托代理人的在進行訴訟程序時的專業化、職業化優勢,促使委托代理人可以為被害人在被告人定罪量刑問題上提供更加精準的參考性的法律咨詢意見,避免了完全依靠訴訟機關為準的定罪量刑模式。
主要體現在被害當事人對于訴訟活動的參與權與知情權的保障。一方面,法院有將出庭時間及地點明確傳達給被害人的義務;一方面案件審判結果與被害人有直接性的關系,因此訴訟機關需要將出庭辯護的參與權利賦予給被害人,為此要進一步避免在參與訴訟過程中當事人的人身財產受到二次損失,從而保障被害當事人的人身安全與自由權利。
第一,建立完善國家對被害人的補償制度。國家補償制度就是立足國家的角度對被害人提供相應的賠償,為此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嚴格審批程序,重點是對于救助對象的資格進行審核;二、做好時間控制,避免因救助時間過長而無法實施救助的現象發生,目前對于救助申請時間來講,其有效期為自案件判決生效之日起兩年內而限制。
第二,建立完善對被害人精神損失上的賠償保障機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問題的批復》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進一步明確精神賠償損失的范圍、對象、實施原則以及資金來源等內容,重點是對于刑事訴訟附帶民事賠償辨析,準確分辨當事人獲得精神賠償的審核標準。
第三,向被害人提供法律上的援助。向被害人提供法律援助需要構建專業的法律援助機構,該機構主要是向符合規定的被害人提供法律層面上的幫助。例如:對于家庭經濟收入較低的弱勢群體的救助,應當逐步擴大律師法律援助的形式與種類,以降低法律弱勢群體的訴訟費用為目的,幫助訴訟當事人了解并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識和案件訴訟流程,從而為減少實際訴訟困難,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保障刑事被害人的權利是建設我國法制社會的必然要求,同時也體現出了我國社會存在的人文主義性質。為了保障司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就需要立足刑事訴訟法的角度加強對刑事被害人權利的保護,在整個刑事偵查過程中賦予被害人充足的權利,提高法律的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