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瀟
寧夏興業律師事務所,寧夏 銀川 750001
在“大調解”格局下律師調解應當如何定位,是研究律師調解制度構建的根柢。而無論何種形式的調解都是以“身份”進行區分的,因此觀察各類調解的前置性定語,均能直接反映出調解是由誰或者由何機構主持的。本文認為,應先將各類調解形式分為民間調解和官方調解兩類,人民調解、仲裁調解和律師調解屬于民間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屬于官方調解①。
在現有的調解框架內,各類調解模式都有著其不可取代的優越性,然而律師調解制度因其特有的價值,不但更接近市民社會,而且更具有職業化和專業化水準。
律師調解員,都是接受過系統的法學教育、有著較為完備法學知識和豐富執業經驗的法律專業人員,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在調解過程中依據法律審查判斷雙方的證據資料,傾聽雙方的陳述和辯論,分析雙方的利弊得失并且從法律的角度對結果作出初步評判,并在評判的基礎上組織進一步的協調溝通,設計、優化糾紛解決方案,最終引導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
歷經30年的發展,人們對律師的信任度逐漸增強。具體而言:第一,律師在處理糾紛時的地位與當事人保持一致,使當事人消除了“官民有別”的偏見,從而更加坦誠的面對律師。在此情形下,不但可以最大限度的還原客觀事實真相,還可以使律師的調解意見更容易被雙方接受;第二,律師所隸屬的機構是律師事務所,系非官方的法律服務機構,律所提供的法律服務也具有民間性,這就使得律師調解員更具有親和力;第三,無論是律師調解員、律師事務所還是律師調解中心,都不具備單方面直接出具有強制法律效力的文書的權力,即便是《意見》的出臺,也需要有一個確認調解協議效力的前置程序,因此,糾紛當事方更有理由相信律師調解員所處的地方是中立的、提出的意見是客觀的。
律師調解制度體現出律師“技師”這一角色的轉變。因此,律師調解制度是在幫助群眾、服務群眾的同時,分解社會糾紛、以專業的角度將社會各方面的關系與行為引入法律的軌道。以法律為準繩平衡雙方的利益訴求,最終實現公平正義,彰顯律師化解社會矛盾、維護法律秩序、社會秩序良好運行的社會價值。
以法經濟學分析律師調解制度,核心在于在當前司法資源匱乏的情形下,通過訴訟解決糾紛維護權利的成本太高,而“執行難”又是每個法院都面臨的棘手問題。而律師調解制度則不同,其一,不必受到嚴格的訴訟時效、舉證期限、答辯期、上訴期等期間限制,顯得更加靈活,一方面節約了當事人解決糾紛所投入的時間成本,另一方面更是節約了國家的司法資源;其二,通過律師調解制度化解矛盾,都是建立在雙方獨立的、自愿的意志之上,更利于調解協議的履行,減少了執行中的成本;其三,大大降低了當事人需要支付的訴訟費、保全費、律師費、公證費等顯性成本支出。
根據《意見》、司法調解、人民調解、行政調解的現有規則以及的實踐情況,就律師調解制度的基本構架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1.中立原則
律師作為公平正義的守護者,在處理糾紛時所應秉持的不偏袒、中立的原則是律師調解制度的根砥所在。在律師調解制度中,律師調解員是接受糾紛雙方共同的委托,其亦是處于居中的地位,此時,律師調解員應當以糾紛雙方的共同利益而努力,客觀、公正的就案件進行分析評判,綜合考量當事人的實際情況,使得作出的調解方法更具有可接受性。
2.回避原則
律師除了從事調解業務之外,更多的還是從事其傳統的訴訟或者非訴委托業務。倘若律師調解員應當回避而未回避的,有理由認為在該律師調解員主持下進行的條件存在程序上的瑕疵,而基于此導致最終達成的調解協議存在“顯失公平”、“重大誤解”等情形的,該調解協議可以經由當事人申請撤銷。
3.高效對接原則
在司法資源供求失衡的今天,公平、高效、便捷的解決糾紛是所有糾紛解決機制的共同目標。而為了使律師調解制度更好的貫徹、施行,需要形成訴訟、調解、仲裁等方式的協調配合機制。換言之,要打破各種糾紛解決方式之間各自為政的格局,整合資源、注重程序銜接、搭建溝通渠道、實現優勢互補。
1.受理的案件范圍
在當前律師調解制度尚未被廣泛接受的情形下,律師調解案件的范圍建議限于民商事案件,一方面,民商事案件的案件量是各類案件中數量最多的,律師調解員以其專業的知識化解此類糾紛可以切實節約大量的司法資源;另一方面,處分權是民事權利的重要體現,律師調解員在化解此類糾紛時不必受到公權的約束,只需要尊重當事雙方的意愿即可。
2.律師調解的具體實施
律師調解員在受理具體案件后,首先應當將調解的規則向雙方當事人明確告知,確保知曉其具體的權利、義務;接著應當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陳述、辯論以及舉證,調解員應當根據自身專業的法律素養引導糾紛雙方就爭議的核心焦點進行充分闡述和論證;最后調解員應當結合掌握的證據材料以及案件事實從法律層面幫助當事人分析案情、明確責任。在整個流程結束后,律師調解員一方面要依據事實和法律對糾紛進行評判,另一方面要從理性的道德層面對糾紛當事人進行勸導,促使雙方在合理合法的范圍內做出有益的讓步②。
在此過程中,律師調解員需要與當事人經過反復的溝通、協商,共同修改調解協議的內容,最終促成調解協議的達成。調解協議達成后,需要制作調解協議書,該協議書可以由律師調解員起草,亦可以由當事人起草,其中內容要將當事人的基本身份情況、調解員的基本情況、案件事實的經過、案件的爭議焦點、對于爭議焦點的法律規定、雙方當事人的觀點、最終的處理方式以及協議生效后的履行期限等方面進行闡述。并且,必須由糾紛當事人、律師調解員及其所在的調解中心簽章。
3.律師調解的終止
在此建議參考《意見》中關于律師調解期限的規定,一般情況下調解期限為30日,若雙方當事人同意延長的,可以根據當事人的意見予以延長,若期限屆滿雙方當事人既不同意延長調解期限又無法達成調解協議的,則終止調解。
《意見》中提到經律師調解而達成的調解協議具有民事合同性質,可以申請人民法院確認其效力。通過對律師調解協議的確認,不但有效的化解了社會矛盾,維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也為類似糾紛的處理提供了良好的參考模式,為人民群眾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訴訟外解決糾紛的渠道。
《意見》是對我國多元化糾紛化解機制的又一次整合,將律師調解制度和其他調解制度結合起來,以改善司法資源匱乏的狀態,為實現優化社會治理環境、促進公民參與、降低司法成本為目標。這即是我國律師調解制度的全新開始,也是對未來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一種希冀。
[注釋]
①江偉,楊榮新.人民調解學概論[M].法律出版社,1990.
②肖文斌.律師調解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