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占國
天津津北斗律師事務所,天津 300000
近年來,我國陸續頒布了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并對《行政訴訟法》進行了相應的修訂。然而,這些規范性文件之間卻存在一定的矛盾,導致PPP協議的法律性質處于不確定的狀態。在司法實務界,PPP協議的法律性質同樣未達成統一意見。PPP協議的法律性質決定了審理PPP協議糾紛案件時應適用公法還是私法,是開展PPP項目過程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若不能對PPP協議法律性質達成統一認識,則極易引發司法實踐的混亂,不利于PPP項目的開展。
主張行政合同說的學者們認為,PPP協議屬于行政合同。理由如下:第一,合同一方當事人為政府,且政府在PPP法律關系中扮演著監管者和公共利益維護者等多重角色,合同雙方當事人法律地位不平等,因此PPP協議不屬于民事合同;第二,政府開展PPP項目的目的是服務社會公眾,具有公益性,PPP協議符合行政合同的行政目的說標準;第三,政府在PPP協議的簽訂和履行環節行使行政權:在簽訂環節,政府握有特許經營權,這是PPP協議能夠履行的關鍵因素之一,其實際為一種行政許可。在履行環節,政府擁有監管合同履行的權力,政府可以單方面變更合同內容甚至解除合同,這顯然有違民事合同的平等原則。
主張民事合同說的學者們認為,PPP協議屬于民事合同。理由如下:第一,PPP協議符合意思自治原則。并非所有由政府實施的行為都是行政行為,從表面上看,PPP協議的一方當事人似乎是擁有行政權的政府,但實際上,政府與企業在簽訂PPP協議的過程中,并非由政府一方決定協議的所有內容,而是由雙方協商,決定各自的權利和義務,這體現出了民事合同中意思自治的核心原則;第二,PPP協議中的權利義務基本對等。從企業的角度分析,企業參與PPP項目是為了獲取利潤,義務是依據協議的要求提供產品或服務。從政府的角度分析,政府雖然享有監督權,但該權力也需要嚴格受到PPP協議的約束,否則將承擔賠償責任,可見各方主體的權利義務基本對等;第三,將PPP協議定性為民事合同更有利于提高企業參與PPP項目的積極性,推動PPP模式在我國的持續發展。
筆者認為,上述兩種學說均存在十分明顯的漏洞。行政合同說忽視了政府行政權是需要受到PPP協議的嚴格約束的,且行政權并非貫穿于PPP項目的始終,而民事合同說亦對發揮重要作用的行政權采取了回避的態度。
雙階理論起源于德國,其本質為將一個完整的法律關系拆分成不同的階段,各階段適用不同性質的法律予以規范。雙階理論具有很大的爭議性,同時也是德國行政法體系中最經典的內容之一。在我國理論界,雙階理論亦存在諸多爭議,不過,一些法院處理政府采購合同糾紛案件時,分別按照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受理原告提起的訴訟,這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雙階理論于實務界中具有可操作性。
如前所述,PPP協議兼具公法及私法雙重屬性,無論用民事法律關系還是行政法律關系,似乎都無法很好地解釋PPP協議的法律性質,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嘗試適用雙階理論,突破單一的法律關系,根據PPP協議不同階段分析其法律性質。具體來說,以PPP協議簽訂的時間為節點,可以將其分為PPP協議簽訂之前和PPP協議簽訂之后兩個階段。
在第一個階段,根據《行政許可法》第十二條第二款的規定,政府實施的是行政許可的行政處理行為,若發生糾紛,理應按照行政法律關系予以處理。舉個例子,若簽訂PPP協議之前,企業提供的材料被證實為虛假材料,不滿足特許經營條件,政府可以依職權撤銷許可。
第二個階段則較為復雜。通常情況下,PPP協議簽訂之后,政府與企業之間為民事法律關系,遵循意思自治原則按照PPP協議的內容履行各自的義務,不過也存在一些適用公法的例外情形:若政府不按照PPP協議的內容履行義務,且行使行政權單方變更或解除合同,則該行為屬于行政行為。也就是說,判斷第二個階段法律性質的核心在于政府是否運用了行政權力。
綜上所述,在雙階理論下,可以將PPP協議的法律性質定性為“行政處理+民事合同”或者“行政處理+行政合同”。這種按不同階段分析法律性質的方式能夠更準確地體現PPP協議的屬性,更具有科學性,也更有說服力。
第一個階段的法律關系比較簡單,主要涉及對政府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審查。如果政府實施的行政行為不符合法律規定,如違反公平競爭原則、侵權企業預期利益等,此時,企業可以提起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
在第二個階段,若企業一方違約,則政府可以運用行政權對企業予以行政處罰,或者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企業承擔民事責任。對于政府來說,第一種方式更加高效,因此更受到政府的青睞,但這種方式不利于對企業權益的保護,而且極易滋生政府濫用行政權干涉合同履行的情形,故而應出臺相應的法律,在立法層面上約束政府的行為。具體而言,要求在不涉及危害公共利益的情況下,政府不得通過行政救濟途徑處理糾紛,而應通過民事救濟途徑追究企業的違約責任。若政府一方違約,根據是否因政府運用行政權而引發糾紛,企業可以提起民事訴訟或行政復議、行政訴訟。不過,PPP項目在實踐中呈現出復雜性的特征,政府的行為到底構成民事違約還是行政行為,往往難以明確,在這種情況下,救濟機構可能會出現互相推諉的現象。筆者建議,可以通過立法的方式賦予企業對救濟途徑的選擇權,企業可以自由選擇通過民事途徑或行政途徑維權,從而提高企業對處理結果的接受程度,并有效平衡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系。
在程序方面,現階段,關于能否通過仲裁處理PPP糾紛這一問題,理論界存在諸多爭議。歸根結底,PPP協議法律性質的不確定性導致仲裁處理PPP糾紛可能缺乏合法性依據。根據《仲裁法》第二條的規定,只有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糾紛才可以申請仲裁。另外,《仲裁法》第三條第二款進一步指出,行政爭議不能仲裁。由此可見,一旦PPP協議具有行政合同的性質,那么依據《仲裁法》的內容,其難以通過仲裁的方式處理法律糾紛。不過,立法上的滯后性似乎并不會影響實務界的發展。2017年,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成立了PPP仲裁中心,同年,北京仲裁委員會也成立了PPP研究中心,以期拓展PPP爭議解決新業務。
實際上,與訴訟相比,通過仲裁處理PPP糾紛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第一,仲裁具有專業性。仲裁員涉及不同的領域,對PPP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夠更加專業地處理與PPP有關的問題;第二,仲裁具有中立性。仲裁部門是商業機構,而非司法機關,不會受到來自行政機關的不當干擾,因此結果往往更加公正;第三,仲裁具有高效性。仲裁遵循一裁終局原則,訴訟則是二審終審制,相比于訴訟,仲裁更加高效,可以大幅縮短糾紛處理周期,使糾紛能夠快速解決。
對此,可以通過修訂法律或出臺司法解釋的方式,賦予PPP協議糾紛當事人申請仲裁的權利。同時,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勵仲裁機構建立PPP協議糾紛仲裁中心,打造一支專業的處理PPP協議糾紛的仲裁隊伍。
以PPP協議簽訂的時間為節點,可以將其拆分成兩個階段:在協議簽訂前,主要體現為公共部門的行政處理行為,政府與企業之間形成行政法律關系;在協議簽訂后,PPP協議原則上屬于民事合同,政府和企業之間形成民事法律關系。不過,若政府行使行政權單方變更或解除合同,則該行為屬于行政行為。發生PPP協議糾紛時,可以通過立法的方式賦予企業救濟途徑選擇權,并將仲裁納入PPP糾紛解決渠道,從而推動PPP在我國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