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廣安
山東育澤齊律師事務所,山東 煙臺 264003
1.從狹義角度看,網絡虛擬財產主要是指網民在各種網絡游戲里擁有的財物,一般包含了游戲賬號等級、技能、游戲貨幣以及游戲人物等。
2.從廣義的角度看,網絡虛擬財產主要是指可以被人們擁有并且運用,且具備財產價值的一切網絡虛擬事物,例如網絡賬號、虛擬貨幣以及電子郵件等[1]。
1.時限性
此特點主要體現于網絡游戲中。在通常情況下,每款網絡游戲都擁有各自運營的周期,此周期長短主要取決于玩家以及運營商。這主要是由于一旦玩家失去對某款網絡游戲的興趣,便會放棄此游戲;而當大部分玩家都選擇退游,運營商自身的收益便會降低,從而增加了運營的成本,甚至出現“負收益”,最終運營商便會終止運營。在此過程中,游戲中的網絡虛擬財產便不再有意義,這和財產滅失差異較明顯。在民法中,若當事人自身財產滅失主要是被別人過失或故意引起,行為方需要負法律責任;對于以娛樂為目的的游戲而言,正常終止運營無需負法律責任;若運營商為了一己私利惡意終止運營,使玩家實際生活中的經濟出現損失,運營方就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并對玩家予以賠償。
2.合法性
網絡虛擬財產能否得到法律的保護,主要取決于其合法性:
(1)財產自身應當合法,而這就要求其所屬的網絡游戲合法。若網絡游戲屬于我國法律禁止運營的游戲、程序(黃色、反黨類型等),其不具備合法性,而這些游戲中的虛擬財產便為非法財產。
(2)財產的獲取途徑應當合法,如果用戶獲取財產的途徑非法,例如運用病毒偷取他人的賬號、利用外掛以及進入非法的服務器等獲得的虛擬財產,因為其沒有公平性、公正性,無論其是否在網絡世界中產生了真實交易,都不屬于法律保護范疇。
3.價值性
對于網絡虛擬財產而言,其能否成為財產的關鍵依據便是其是否具備一定的價值性,即滿足使用者某項需求的使用價值[2]。然而,如果網絡虛擬財產不會和實際的社會產生聯系,其便不具備法律意義。因此,只有同時滿足上述兩個條件,網絡虛擬財產才具備法律意義。
4.虛擬性
此性質為網絡虛擬財產最明顯的特點。從本質上來看,網絡虛擬財產屬于電磁記錄,主要為計算機系統中“0”與“1”字符構成的一種二進制的代碼,經由電磁記錄被保存于游戲等程序內部。
1.獨立立法
伴隨我國互聯網信息技術水平的持續提升,網絡虛擬財產已經成為民眾的一類新權利。從民事法律層面來看,民法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其予以保護,然而最根本的舉措應當為網絡虛擬財產制定相應法律,規范對網絡虛擬財產侵犯應付的法律責任、使用者與運營商的義務和權利以及虛擬財產定義和歸屬等內容。除此之外,法律還需要規范各種網游中的虛擬交易平臺、私服以及外掛等。然而此模式的立法程序需要消耗較長時間,過程也較為繁復,還需要大量成本,及時性較差。
2.司法解釋
在此模式中,要求我國最高人民法院以及最高人民檢察院需要經由聯合或者單獨的方式進行司法解釋,對現有法律展開擴大的解釋,從而將網絡虛擬財產歸入當前法律保護系統內,以便使之合法化。此模式不僅能夠節約資源,同時較為快捷、方便。
然而,我國有關規定明確指出了司法解釋只適用于某些具體的應用中,有關部門嚴禁肆意造法,且不具備普遍約束力,因此該模式不適合對網絡虛擬財產進行調整。
3.立法解釋
在我國有關法律中明文規定,在制定法律后如果有新情況,應當明確適用于法律依據的狀況,需要由我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進行解釋。由于網絡虛擬財產屬于一種隨著網游出現的新財產,符合上述規定。因此,有關部門可以出臺相應的立法解釋,并將網絡虛擬財產列進去,以之為根基提出、制定對應的糾紛處理策略,最終保護使用者合法權。
在當前,立法解釋是一種更適合實現及時保護網絡虛擬財產的模式,然而從宏觀角度出發,在時機較為成熟的時候,有關部門還應當出臺專門、相應的網絡虛擬財產法律對其予以根本保護。
網絡虛擬世界屬于高度自治且共享信息的一類虛擬世界,多變、高速是其主要特征,這使得糾紛仲裁工作將面臨更新、更多的挑戰。若有關部門如解決傳統糾紛般以繁復的流程來解決網絡虛擬財產糾紛,不僅效率極低,更無法對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展開及時救濟。所以,有關部門可以從以下方式著手,建立健全網絡虛擬財產仲裁糾紛體制:
1.由全國性的網絡各程序行業的協會領頭,共同組建聯盟式的仲裁委員會,同時統一建立仲裁網絡糾紛的官方網站,在第一時間仲裁各類網絡糾紛,提升此項工作的及時性和整體效率[3]。
2.制定并完善網絡仲裁相應的各項規則,對仲裁流程、程序加以科學規范。
3.提升當事人的自主權,使之能夠從完整的仲裁員名單里自主地選擇法律、游戲等各方面專家構建仲裁庭,對網絡糾紛展開科學仲裁。
4.借助電子通訊模式或者網絡會議等進行線上開庭和調節,在仲裁結果出來后,有關部門將其以電子郵件的形式傳送給各方。若案件較為復雜,不適合線上開庭,可以聯系當地有關部門開展實地的線下開庭,確保仲裁公平、及時且高效。
在網絡世界中,無論是虛擬財產使用者和運營商間的義務權利關系,還是使用者間轉讓權利的關系,其基礎都是合同、合約。對于合同而言,從其建立開始,便具備了合同內各主體之間存在的義務權利關系以及各方一旦發生違約,其應當負的法律責任。
所以,有關部門可以出臺相應有關合同的全新立法解釋,確?!逗贤ā芬约啊段餀喾ā纺軌蛴兴鶎?,進而更有效的對網絡虛擬財產糾紛加以及時解決。與此同時,有關部門還應當通過法律使各大運營商能夠明確自身負的各項法律責任,確保其合法運營。其中就包括了運營商應當提供安全、適當且公正的網絡服務,保管并且保密與使用者網絡虛擬財產有關聯的各項數據信息。
在民事責任中,侵權責任屬于其最為基礎、主要的方式。所以,有關部門在研討如何保護民眾的網絡虛擬財產時,應當綜合考慮侵權責任。在網絡世界中,侵權使用者的虛擬財產形式主要有以下兩類:
1.運營商判斷失誤,錯誤認定使用者使用私服、外掛等,將其道具刪除、賬戶查封,使用者有權利要求其賠償損失并進行恢復。
2.第三方侵害使用者虛擬財產。
在實際生活中,第二種方式極為常見,然而在司法環節中,很難追究第三方的責任。因此,有關部門應當針對性地提出立法解釋,認定這些合法虛擬財產為用益物權,并通過物權法對其予以保護。
1.首先應當明確的是,網絡虛擬財產的價值評估系統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具備一定程度的獨立性,即從供應商以及玩家中獨立出來,從而確保這些財產的價值評估能夠真實、精準。
2.該系統的制定,應當由政府相關部門帶頭,并與其他有關機構、部門進行聯合,從而確保制定出來的系統擁有標準性、規范性。
3.有別于現實的各類財產,網絡虛擬財產難以真實、準確地將現實價值反映出來。所以,有關人員在對其價值進行評估的時候,應當最大限度地與虛擬財產的稀有度、游戲行業的發展情況以及相關市場內對該財產的需要程度等相結合,進而提升衡量、評估的準確性。
4.在對虛擬財產的價值進行衡量、評估的時候,有關人員還應當將玩家的勞動力考慮進去,即玩家經由勞動力得到這些虛擬財產。
總體而言,伴隨我國互聯網技術的持續發展,網民在越來越多的網絡世界活動中開始使用網絡虛擬財產。然而,這部分財產除了在互聯網世界中存在,其與民眾的現實生活也逐漸有所關聯。當前我國有關法律尚不完善,民眾依舊受到侵權威脅。因此,有關部門應提升對其的關注度,為民眾提供更多法律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