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瑜
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人民檢察院,湖北 武漢 430000
根據中央六部委下發的《關于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以及最高人民檢察院制定的《人民檢察院國家司法救助工作細則(試行)》(以下簡稱《救助細則》),全國各級檢察機關對司法救助工作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但在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近年來我院切實履行“以人為本,關注民生”的宗旨,積極發揮檢察職能作用,主動將國家司法救助工作融入扶貧鞏堅工作大局,為“因案致貧、因案返貧”的被害人提供有效司法救助。
(一)建立聯動機制,排查救助線索。依托執法辦案風險評估預警機制,與業務部門建立了刑事案件被害人家庭生活情況互相通報機制,方便控申部門及時與被害人或其家屬對接溝通,實現從主要依申請救助向依職權救助轉變,達到司法救助效果最大化。
(二)緊扣重點人群,細化救助措施。認真落實高檢院部署開展的“深入推進國家司法救助工作”專項活動,根據工作實際,將不能通過法定程序獲得實際賠償的被害人或嚴重生活困難的人員、殘疾人、未成年人等近親屬確定為司法救助的重點對象。并對每一起司法救助案件均開展實地走訪調查,了解其生活困難情況,在職責范圍內制定針對性幫扶措施,對特殊人群實現長遠救助。
(三)拓寬救助渠道,提升救助效果。積極探索多種救助形式,將司法救助與法律援助、訴訟救濟相配套,與心理治療、社工幫助等其他社會救助相銜接,充分發揮檢察機關司法為民、司法扶貧的特色和優勢,獲得群眾好評。
(四)主動回訪跟蹤,實現精準救助。在辦理司法救助案件時,沒有“一救了之”,而是主動進行跟蹤回訪,了解救助對象的生活情況、心理狀況等,從而有針對性地解決救助對象深層次的困難,實現最佳辦案效果。
(一)救助案件案源較少。國家司法救助案件的主要來源是辦案機關依職權發現與當事人自主申請兩種途徑。司法實踐中當事人自主申請的案例極少,依職權發現的符合救助條件的案件并不多見,這使得檢察機關的司法救助案件案源嚴重不足。
(二)群眾對司法救助的認知存在誤解。我們在救助工作中發現,不少受害人及其家屬以為司法救助是被告人“花錢買刑”的變相形式,因此不愿意接受救助。群眾對司法救助的誤解使救助陷入尷尬、被動的局面。
(三)司法救助工作不規范。一是對救助條件和救助對象范圍把握不準。或為完成考核任務,或對相關規定的理解存在偏差,可能會擴大或縮小司法救助范圍,使一些未達條件的案件得到救助,而有些應當被救助的當事人卻無法得到救助。二是救助金額確定不科學。開展救助工作時,對當事人實際情況和同類案件救助金額考查不全面,或者因救助資金不足等問題,對救助金額的確定比較隨意,不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合理救助。
(四)救助資金撥付不及時。“遲來的正義非正義”,對于窮困的當事人來說,遲到的救助也失去了救助的意義。在救助實踐中,因救助審批程序的繁瑣以及財政撥款期限的制約,被救助對象往往不能在最需要的時候得到救助金,救助的效果便大打折扣。
(一)公檢法三家獲取案件信息不對稱。相比公安機關與法院,檢察機關管轄的主要為刑事案件,案源相對單一。且檢察職能所處的訴訟環節是中間環節,檢察監督也是事后監督,因此對案件處理結果的獲悉存在遲滯,例如對“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這樣的信息不可能即時掌握。
(二)相關制度與規定不完善。一是對救助對象的范圍界定不夠細。《救助細則》雖然規定了七類情形檢察機關應當予以救助,但有些關鍵的考察因素未作出詳細的界定,例如“造成生活困難”、“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這些情形在辦案實踐中如何把握,目前沒有明確的規定,導致辦案人員對當事人是否符合救助條件的自由判斷空間較大。二是救助金額的標準比較籠統。《意見》和《救助細則》僅規定了救助金額的上限,并列舉了影響救助金額的一些因素,提交審批時不要求提供詳實的計算依據材料,審批人員對個案具體情況缺少必要的了解,救助金額幾乎都是由承辦人主觀確定,隨意性較大。
(三)司法救助制度的宣傳學習不到位。近年來,檢察機關在開展各類宣傳活動中忽視了對國家司法救助政策的宣傳,在開展專業學習培訓活動時對國家司法救助相關制度的關注也較少。因此,基層群眾對國家司法救助政策的認知不充分、不全面。檢察機關內部,相關職能部門對司法救助工作的具體要求也了解不多,很難與控告申訴部門相互配合共同開展好這項工作。
(四)救助工作缺乏有效的監督與考核。檢察機關開展司法救助工作基本上依據的是內部規范性文件,不對外公開,所以救助工作開展情況只能靠檢察系統內部或者黨委來監督,暫時還未引入外部監督力量。內部考核機制只涉及對辦案數量的統計,未考慮到對辦案質量的考察,使得有些檢察機關為追求案件數量達標而降低救助標準或者不嚴格審查,影響公正。
(一)進一步完善司法救助制度。一是各地檢察機關應根據《意見》和《救助細則》的內容,結合本地區特點進一步細化相關規定。二是各地檢察機關可根據本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確定救助金下限,并根據被救助對象的不同困難程度制定不同層級的救助標準,或者設定計算公式。三是檢察系統內部可探索實行“捆綁式”救助機制,對確實需要大額救助金的被救助對象,基層院可提請上級院共同救助,從而緩解救助資金不足的問題。
(二)拓寬司法救助案件線索發現渠道。一是加強外部銜接。檢察機關應與法院、公安局、司法局等機關建立案件信息共享平臺,并建立相關配套工作機制,對符合救助條件的案件信息應相互溝通,根據案件訴訟環節合理分配救助主體,及時傳遞訴訟結果。二是做好內部溝通。檢察機關的控申部門應與偵監、公訴、民行等部門建立信息互通制度,確保及時發現適合救助的對象并及時給予救助。
(三)加大司法救助宣傳力度。一是履行辦案告知義務。檢察機關工作人員在審查案件、受理接待等日常辦案過程中應向當事人告知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符合條件者可自行申請救助。二是下基層設點宣傳。通過檢察服務基層工作站、巡回服務組深入鄉鎮、社區設點宣傳,及時為基層群眾提供司法救助咨詢服務,增強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三是印發放宣傳讀物。認真編寫印制國家司法救助宣傳讀物,以“公眾開放日”、“12.4”法制宣傳日以及各類下基層宣傳活動為契機,分發宣傳,從而推動司法救助工作的開展。四是通過網絡、“雙微”平臺進行宣傳。充分合理利用互聯網門戶網站、微信、微博等新興媒介,擴大司法救助宣傳輻射面,加強與人民群眾心貼心的溝通。五是利用傳統媒介宣傳。加強與宣傳部門、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的聯系,正確引導輿論導向,普及司法救助知識。
(四)簡化救助申請報批程序。為提高救助工作效率,確保救助有效、及時,有必要對救助申請的報批程序進行簡化。控申部門收到司法救助申請后,認真核實申請人提供的申請材料,調查核實相關情況,認為符合救助條件的,作出給予救助和具體救助金額的審批意見,報經本院檢察長或者分管副檢察長審批同意后,直接向當地財政部門申請撥付司法救助資金,不再提請同級黨委政法委審批。
(五)嚴格案件質量考核,廣泛接受社會監督。上級檢察機關對司法救助案件應當以案件質量考核為主,嚴格審查有無放寬或收緊救助條件的情況,嚴禁人情案、關系案、金錢案。對當救不救和不當救而救的案件,鼓勵群眾積極提供線索,邀請人民監督員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參與重點司法救助案件的審查,讓司法救助在陽光下干凈、順暢的運行。同時,嚴格按照“誰辦案誰負責,誰審批誰負責”的原則,落實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增強辦案人員和審批人員的責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