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儒澤
南充市高坪區人民法院,四川 南充 637100
訴訟保全作為民事訴訟的主要制度之一,對于防止生效裁判文書執行不能和保障權利人的權利有著重要作用,并在司法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訴訟保全制度不僅有效保障了權利人的合法權益,也是人民法院解決執行難的一大利器。然而,司法實踐中,無論是訴前保全還是訴中保全,很多法院一般都是僅對因已到期債權提起的保全申請予以保全。對于因未到期債權而提起的保全申請,由于乏明確的法律規定,司法實務中,很多法院一般都是以債權未到期為由不予保全。但筆者認為,此種做法不利于保障權利人的合法權益、亦不符合保全制度的立法精神、更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保全是否必須以債權已到期為前提條件值得探究。
【案例】張三于2015年12月31日借給李四人民幣五十萬元,雙方約定2017年12月31日前償還,但張三卻于2017年6月30日向法院申請保全。對于張三的申請,法院是否應當進行保全呢?對此,筆者試作以下粗淺論析(本文僅討論因債權未到期而申請保全的法律問題,不包含將未到期債權本身作為保全對象的保全)。
首先,我國《民事訴訟法》自1991年頒布實施以來,經2007年和2012年兩次重大修改,均將保全制度作為專門的章節予以規定,且均為未禁止權利人因未到期的債權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同時,司法實務中,緊貼司法實踐的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和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亦均未禁止債權人因未到期債權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條和相關法律的規定,設置保全制度的目的在于防止將來的生效裁判難以執行或給權利人造成其他損害。據此規定,保全的目的與實施保全的法律要件相通。法律并未對保全設置債權必須到期等其他前置條件。換言之,實施保全時,無需將債權已到期作為必需的法律要件予以審查。
其次,保全制度是一種訴訟風險防控制度,并非是對當事人之間實體權利義務關系的認定。故法院在進行訴訟保全時僅應圍繞保全本身所需的前提條件進行審查,無需、亦不能對當事人間的實體權利義務關系進行最終法律關系的確定性實質審查。通俗地講,法院只應審查是否有可能因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或其他原因,致使將來的判決難以執行或給權利人造成其他損害這一主要前提,對于申請人或原告主張的事實理由和訴訟請求能否在訴訟中得到支持并不屬于保全審查的范疇。
再次,雖然對于因未到期的債權能否進行保全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但梳理我國自1991年以來的民事訴訟立法制度和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若干相關司法解釋后,可發現立法初衷和意圖在于鼓勵當事人依法申請保全,以減少執行不能等不良后果,現有法律更未禁止當事人因未到期債權向法院申請保全。
第四,現有法律雖未專門規定可因未到期的債權申請保全,但有條件地適當保全更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登記立案若干問題的規定》的精神。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六十三條明確規定了法律文書指定的履行期限屆滿前,債權人可向法院申請進行保全。該規定與因未到期債權申請保全有諸多相似之處,如債權的履行期限均尚未屆滿、債權都還不具備可執行性等。
基于上述,因未到期的債權進行保全不違背現有法律規定,符合保全制度的立法精神,能有效防止執行不能等不良后果,具有法律上的可行性。
對債權未到期而申請保全的審查,應嚴格區分保全錯誤和錯誤保全不同的構成和后果。保全錯誤不等同于錯誤保全,二者不可混為一談,是否具有違法性是兩者的主要區分標準。保全錯誤一般是指保全申請人所主張的法律關系并未得到生效裁判文書的最終肯定性評價。此時,保全的內容雖有錯誤,但保全本身符合法律規定,保全錯誤為法律所認可接納。為此,民事訴訟法和相關司法解釋在設置保全制度時均規定了保全擔保制度,保全擔保制度作為保全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便是對于可能出現的保全錯誤,受損方可向保全申請方主張損害賠償,并以保全擔保財產保障受損方的損害能得到實際賠償?!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人民法院辦理財產保全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三條便較為詳細地規定了保全錯誤的情形和相應的補救措施。當然,若保全申請人所主張的法律關系最終得到生效裁判文書的肯定性評價,則自然不存在保全錯誤;而錯誤保全一般是指保全本身不符合法律規定,此時,保全本身具有違法性。如保全數額超過訴訟請求、將無牽連的案外人的財產進行保全、保全期限和保全措施不符合法律規定等。此時,無論申請人所主張的法律關系是否得到生效裁判的最終肯定性評價,都無法改變錯誤保全違法性的性質。
我國自民事訴訟立法以來,一直將保全擔保制度和保全錯誤賠償制度作為保全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部分規定實質是一種保全錯誤的預防和救濟制度,其設立的原因就在于保全時,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往往尚未經生效裁判文書予以確定性評價。換言之,任何保全都有保全錯誤的風險和可能,保全錯誤是由保全制度本身性質決定的。但錯誤保全卻并不具有必然性,人民法院完全可以通過嚴格審查和規范操作避免錯誤保全。保全錯誤往往會給被申請人造成損失,設置保全擔保和賦予被申請人賠償請求權制度能使受損人能得到有效的賠償。當然,具體到因未到期債權進行保全時,保全錯誤的風險要明顯大于對因已到期債權進行的保全。但無論債權到期與否,都有可能保全錯誤,而此時的錯誤后果應依法由保全擔保和保全錯誤賠償制度來進行補救。法院不宜因對未到期債權進行保全的錯誤風險大而一概不予保全。
由于對未到期債權進行保全的保全錯誤風險相對較高,為防止權利人濫用訴訟權利損害被申請人權益,保全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一)人民法院不宜主動保全。依照民事訴訟法對保全制度的有關規定,保全可由申請人依法申請,也可由人民法院依職權主動進行。換言之,雖然當事人未提出保全申請,但當人民法院認為必要時,也可主動采取保全措施。非經當事人申請而由人民法院主動采取保全措施時,人民法院應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著重考量案件權利義務關系是否清晰明確,不采取保全措施是否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害后果等情形,否則,法院不宜主動采取保全措施。尤其是對于未到期的債權,法律雖賦予了債權人訴權,但訴權不等于勝訴權。通常情況下,未到期的債權是一種對將來利益的期待,尚不具備實現債權的現實可能性,這也是未到期債最主要的法律特征。若申請人的訴請最終未能得到法院的支持,此時的保全即為保全錯誤,故人民法院不宜對未到期的債權主動采取保全措施。
(二)保全申請人應向人民法院說明其提起保全的合理理由并提供一定的基礎證據。現實社會生活中,債務履行期限各有不同,若不加區分地對未到期債權進行保全,極有可能導致債權人濫用訴訟權利,從而損害被申請人的合法權益。故若非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緊迫性,也不宜采取保全措施。如本文開頭所引案例中,若張三提供證據能證實李四明確表示自己不會如約定履行債務或李四已下落不明等危害債權最終實現的緊迫情形,此時,張三已具備提前收回未到期的債權的法律可能性,法院則應及時采取保全措施。
(三)應著重向申請人釋明保全錯誤的風險和法律后果,并要求申請人提供與被保全財產等值的財產擔保。如前述,因未到期的債權申請保全時,當事人間的債權債務關系尚未經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書予以確認,保全錯誤的可能性較大,此時,受損人有權依法對保全申請人提起訴訟主張相應賠償。為明確當事人在該訴訟中的權利義務關系,人民法院應在申請人申請保全時著重向其釋明此種保全的法律風險,并形成釋明筆錄等予以存卷,還應要求申請人提供足額等值擔保,以便于發生保全錯誤時,受損人能得到實際有效的賠償。
綜上,對于因未到期的債權申請保全時,人民法院應著重審查保全申請的緊迫性和合理性,并有條件地適當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