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源志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對搶劫罪的定義的描述應包括如下幾種要素:首先,搶劫罪的犯罪者目的對公私財物的非法占有,也就是,搶劫罪的犯罪者的首要目標是為財而來,并且這些錢財并非歸犯罪者所有,假若只是為了奪回自己原來被搶走的財物,并不算搶劫罪,同時,雖然搶劫罪首要目標是錢財,但是在一些情況下,可能會導致傷人甚至殺人,變搶劫罪為殺人罪;其次,犯罪者在搶劫過程中主要采用的是暴力、脅迫等強制手段,脅迫被害人交出錢財,這里的脅迫既包括明確表達的脅迫,也包括暗示類的強迫,例如暗示自己攜帶兇器,引起被害人恐慌以交出錢財,或者,犯罪者使用酒精、迷藥等使受害人無法反抗并取得錢財,都屬于搶劫罪中的暴力脅迫手段;再次,搶劫者犯罪對象是財物的持有人,更確切應當表述為財物持有人及與其存在密切關系的人,假若受害者并不是該財物持有人,而是經過持有人同意的情況下幫忙保管,這種情況下財物被搶,也算作是犯罪客體;第四,搶劫者的犯罪行為是強行奪取或強迫被害人交出財物,此處重點在于“強行”、“強迫”二字;最后,搶劫者犯罪過程中必須具有實施暴力、脅迫等強制行為,同時應當屬于“當場”這一行為條件,也就是說,犯罪者必須是在當場奪走受害人的財物,才構成搶劫罪。
對于搶劫罪既遂與未遂的界限,目前是學界及司法界一直爭論的問題,主要包括如下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應該以搶劫者最終是否達到搶劫目的,導致被害人財物損失作為界定既遂與未遂的標準,即犯罪行為是否得逞為界限。該理論認為,搶劫罪的犯罪者根本目的是為了錢財,搶劫罪危害的也是社會及公民的財產權,所以要判定犯罪是否既遂,即要看搶劫者的犯罪行為有沒有得逞,有沒有真正的侵害到社會或公民的財產權,只有犯罪的人導致被害者財產損失,才能算作是“完成犯罪”,也就是犯罪既遂。而如果犯罪者僅是存在搶劫意圖,但最終沒能得手,也就是說并沒有造成任何人的損失,未真正侵害到公民與社會權益,因此只能算作未遂。
第二種觀點,認為即使搶劫者在搶劫中未成功搶劫被害者財物,但只要發生了搶劫行為,便是對被害人造成了人身權利的侵害,便應當算作是搶劫罪既遂。搶劫者即使因為種種原因搶劫未果,但說明該人已經存在搶劫的念頭,這種人如同是社會上的定時炸彈,即使沒有付諸實踐,但已經可以算是危險分子,其次,一旦有搶劫念頭,該種念頭便不容易被打消,應當作為提防對象。并且,從法律的角度講,對人身權的侵害比對財產的侵犯更加嚴重,造成的危害性也更大。
第三種觀點,有學者認為,搶劫犯罪過程可以分為前后兩段,搶劫者在犯罪過程中對被害人造成了傷害甚至致其死亡的暴力行為就構成了犯罪,這樣的犯罪行為屬于結合犯,也是加重型搶劫的一種形式。這些學者的觀點是,只要搶劫者對受害人造成傷害甚至死亡的行為,即可以定罪,嚴重者可能會被判為死刑。
第四種觀點則引入了加重搶劫罪的概念,認為在界定未遂與既遂之前,應該根據搶劫犯罪程度分為普通搶劫罪與加重搶劫罪,兩者程度不同,判定二者未遂即既遂的界限應分別界定。對于普通搶劫罪而言,可以以犯罪中最終取得財物作為界定標準。而加重搶劫罪相當于在搶劫罪的程度上再加一等,犯罪情形更加惡劣,因此對于加重搶劫罪而言,無論犯罪者最終是否取得財物,都應該定為搶劫既遂。
第五種觀點,是在第四種觀點基礎上的衍生,將搶劫罪分成普通搶劫罪、情節加重搶劫罪與結果加重搶劫罪。該種說法認為,普通搶劫罪的未遂與既遂,可以用是否取得財物作為界定標準。同樣,對于情節加重搶劫罪,也是以犯罪者是否取得財物作為界定標準。而對于結果加重搶劫罪,則是無論犯罪者是否取得財物,只要存在犯罪動機,便定為搶劫既遂,這種情況不存在未遂與既遂的區別。
1.二者的區別
首先,或者是由于搶奪罪與搶劫罪罪行輕重程度不同,二者對于犯罪者構成主體的年齡限定也不相同。根據刑法,構成搶奪罪的主體是年滿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并且進行了搶奪犯罪行為的自然人。而對于構成搶劫罪的犯罪主體則適用于年滿14周歲的具有刑事責任的自然人。搶劫罪主體年齡限定范圍大于搶奪罪主體年齡限定,從法律層面將,搶劫罪的惡劣程度大于搶奪罪,具有較大危害性,因此在刑法方面,將其年齡限度降低。
其次,二者犯罪所侵犯的客體有所差異。根據刑法,搶奪罪侵犯的是財產所有權和所有權秩序,搶奪的目的是為了財物,而搶劫罪的犯罪目的雖然也是為了公私財物,但是從一定程度上也同時對公民權益造成損害,甚至健康生命受到威脅,因此搶劫罪的犯罪客體除了上述二者之外,還包括公民的人身權。在搶劫犯罪的過程中,犯罪者多會采取暴力的手段,如恐嚇、毆打、傷害等,這些暴力手段侵害了受害人的人身權甚至生命權,由此可見,搶劫罪的犯罪客體范圍比搶奪罪的客體范圍更大,被侵害的程度更深。
第三,搶奪罪與搶劫罪的犯罪行為略有不同。搶奪罪在行為過程中,主要是在趁受害人不備的情況下,突然奪取數額較大的財物,它強調的是強力奪取,在搶奪的過程中不存在威脅恐嚇等行為。與之不同的是,搶劫罪在犯罪行為過程中,通常是使用暴力、威脅、恐嚇等手段,使受害人無法反抗或不敢反抗的情況下,被迫交出財物。搶劫罪也是侵犯財產罪中危害最大的一種犯罪行為,它的破壞性與威脅性高于搶奪罪。
第四,在所侵害財產的數額方面,搶奪罪是指奪取人民幣500元以上或奪取財物價值2000元以上的犯罪行為,而對于搶劫罪并沒有明確對侵害財物數額進行劃定,因為搶劫罪對于我國法律而言,屬于一種極具惡性的犯罪行為,因此只要進行搶劫,便應按照搶劫罪的刑法進行處理。
最后,搶劫罪是以強行搶占公私財物為目的,公然對受害者身體采取強制脅迫的手段,是搶劫罪最本質的特征,這一顯著特點也是區別于搶劫罪與搶奪罪的最明顯之處。
2.二者的聯系
從某些方面講,搶奪罪與搶劫罪不是完全孤立、截然不同的兩種犯罪行為,他們之間同樣存在一些微妙的聯系,以至于在一些情況之下,搶奪罪可能轉化為搶劫罪,也可以稱作是一種“轉化型搶劫罪”。
首先,如果犯罪者在犯罪行為中攜帶兇器,例如管制刀具或爆炸物等,那么他實施搶奪行為便已經構成了搶劫罪。上述提到搶奪罪與搶劫罪其中之一的區別——犯罪行為不同,搶劫罪是趁受害者不備,奪取財物的行為,搶劫是犯罪者通過威脅、恐嚇等方式迫使被害人交出財物,那么,一旦犯罪者在犯罪過程中攜帶兇器進行搶奪,便已經危害了公民人身權,也就轉化成了搶劫罪。
其次,如果犯罪者在實施搶奪行為后,為了拒絕抓捕、銷毀贓物等而使用暴力甚至恐嚇等行為,便已經構成搶劫罪。因為搶劫罪是以暴力作為手段,這當然也包括罪犯在事后為了抗拒執法而選擇的暴力。
最后,搶奪罪犯罪的目的是公私財物,通常不會使用暴力造成受害者傷亡,如果犯罪者在搶奪過程中,用暴力導致受害人受傷甚至死亡,那么便需要重新對其定罪量刑,根據具體情況而進行裁決。
另外主要的是,搶奪罪在以下幾種情形,不算作是搶奪罪向搶劫罪轉化:
如果犯罪者攜帶兇器行搶,應直接定性為搶劫罪,而不存在搶奪罪的轉化行為;犯罪者公然攜帶兇器,趁人不備搶走受害人財物,并以兇器相威脅,則定為搶劫罪;若犯罪者暗示受害者自己細帶兇器,用來威脅恐嚇受害人,使其精神處于恐懼狀態,該做法屬于搶劫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