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平紀
1.中共邯鄲市委黨校,河北 邯鄲 056000;2.邯鄲市行政學院,河北 邯鄲 056002
金融機構在對外簽訂金融借款合同、擔保合同時,經常會要求債務人、擔保人就金融借款合同、擔保合同等債權文書辦理強制執行公證,日后若其不履行合同,可直接申請進入執行程序,節約時間和財力成本。但是,債權文書在賦強公證后,債權人是否能直接提起訴訟,在實踐中還存在不同觀點。筆者曾遇到如下案例:甲企業向乙銀行貸款1000萬元,丙為保證人,丁為抵押擔保人。合同簽訂后,甲、乙、丙就《金融借款合同》和《保證合同》在公證處辦理的賦予強制執行效力公證。貸款到期后甲企業無法償還貸款本息,協商無果后乙銀行向法院起訴甲、丙、丁,請求甲企業償還貸款本息,丙承擔連帶責任,丁在抵押范圍內承擔責任。借款到期后甲企業未能償還借款,乙銀行起訴后,甲和丙當庭提出債權文書經過賦強公證,應直接申請強制執行,法院不應受理起訴。對上述爭議,案件各方有不同理解,司法實踐中也有不同判例,筆者結合相關規定對此做一探討。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當事人對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公證債權文書的內容有爭議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問題的批復》(法釋[2008]17號)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公證活動相關民事案件若干規定》(法釋<2014>6號)第三條規定,對經公證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內容或民事權利義務有爭議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是公證債權文書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執行的除外。因此,準確理解爭議性質直接關系到法律適用和維權路徑選擇。
第一,對公證債權文書內容的爭議。是指對債權文書本身的爭議,即圍繞當事人對債權文書載明的各方權利、義務有爭議,具體可表現為債權文書是否為當事人的共同意思表示,債權文書中的相關約定是否合法有效等,在訴訟請求上主要表現為請求合同不成立、合同無效、可撤銷等。該類爭議應適用上述批復和解釋的規定,債權文書經賦強公證后,當事人不得直接提起訴訟。如在某公司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2016>最高法民申2069號)①中,最高院認為,訴請確認債權文書無效應屬于對債權文書的內容有爭議而提起的訴訟,不符合受理條件,應予駁回。
第二,對債權文書履行的爭議。主要指債權人對義務人是否依約及時、充分履行存在爭議,訴訟請求具體表現為要求債務人履行資金清償義務或要求擔保人承擔擔保責任。該類爭議不屬于上述批復和解釋中規定的債權文書內容或民事權利義務爭議,債權人可直接提起訴訟。如,在某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2017>最高法民申4503號)中,最高院認為:債權人根據合同約定訴請擔保人承擔連帶還款的責任不是對債權文書的內容有爭議,不屬于法釋(2008)17號批復規定的不予受理情形,人民法院受理此案并無不當。
對債權文書內容的爭議,法釋[2008]17號批復和法釋(2014)6號解釋已經明確當事人不得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因為公證機構是在核實相關事實和文件的真實性、合法性基礎上出具的公證文書,并賦予強制執行效力,如允許對公證債權文書的內容爭議再行提起訴訟,將有損公證的權威性和穩定性。
辦理公證手續后,發現債權文書內容不真實或不合法,另有救濟途徑。根據《公證法》第三十九條規定,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認為公證書錯誤的,可向出具該公證書的公證機構提出復查。公證書的內容違法或與事實不符的,公證機構應撤銷該公證書并予以公告,此公證書自始無效。若公證機構已向當事人出具執行證書,且當事人已據此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執行法院可以根據此裁定不予執行,并且終止執行程序。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可就爭議內容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2018年9月3日實施的《公證債權文書執行若干規定》第二十二條已明確,債務人在認為賦強公證債權文書載明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與事實不符,或具有法定無效、可撤銷等情形時,可以債權人為被告,向執行法院提起訴訟,請求不予執行公證債權文書,無需只能等到在執行程序中申請不予執行。新法的實施將對法釋(2008)17號批復以及法釋(2014)6號解釋第三條第二款的適用產生影響。
對賦強公證債權文書的履行爭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八條,債權人可申請公證機構簽發執行證書,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公證機構不予簽發執行證書或者法院裁定不予執行后,債權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根據最高院的司法觀點,對此類爭議債權人也可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也就是說,是申請強制執行還是直接向法院起訴,債權人有選擇權。如某信托有限公司與某工貿有限責任公司等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2015>浦民六(商)初字第9294號)②中,該院觀點為:合同約定原告可通過申請強制執行債權文書方式實現對債務人、保證人的權利,該約定系賦予原告解決糾紛時的選擇權,而非施加原告必須履行之義務。
如前所述,對于該類爭議,最高人民法院已經在某公司訴某投資集團等借款合同糾紛案(<2017>最高法民申4503號)案③中表明司法觀點。認為法釋(2008)17號批復僅對當事人就債權文書的內容有爭議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行為予以否定,而本案是債權人依據合同約定要求債務人履行還款義務,不屬于法釋(2008)17號批復規定的情形;《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八條規定,對于賦強公證債權文書,債務人不履行義務的,債權人可以不經過訴訟,直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但申請強制執行還是另行訴訟,是債權人的權利,法律并未禁止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可見,最高院已經明確,就債權文書的履行爭議,債權人有權選擇是以賦強公證債權文書申請強制執行還是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
筆者認為最高院的上述司法觀點符合立法原意,也具有法理基礎。首先,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八條、《公證法》第三十七條規定,對經賦強公證債權文書,債務人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義務,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可以”一詞的表述,應理解為賦予債權人選擇權,并未排斥提起的訴訟權利。在公證時,僅僅是義務人作出了自愿放棄訴權并接受強制執行的明確承諾,債權人并未作出任何放棄訴權的意思表示。其次,從法理上講,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權利。債權人放棄申請強制執行的權利而直接訴訟,就是對自己權利的處分。
令人欣慰的是,本文開頭所舉案例,一審法院判決采用最高院上述司法觀點,認為是直接申請執行還是提起訴訟,乙銀行作為債權人有選擇權,從而支持了乙銀行的訴訟請求,基層法官對法條的準確理解和追求公正的勇氣值得贊賞。
賦強公證債權文書爭議發生后,選擇何種救濟路徑,直接決定維權的效率乃至成敗。因此,發生爭議后,首先要區分爭議的性質;其次是根據爭議性質,結合案件具體情況選擇合適救濟方式。關于債權文書內容爭議的救濟路徑如前所述,不再贅述。
關于賦強公證債權文書履行的爭議,則債權人是選擇以賦強公證債權文書申請強制執行還是直接提起訴訟,需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做具體分析。選擇直接申請強制執行,節約時間、財力、精力。但如法院裁定不予執行,則仍需訴訟解決,反而加大了維權成本,同時也無法進行訴前財產保全。有些案件,因保證人較多,保證合同卻未全部賦強公證,這種情況選擇強制執行賦強債權文書則無法實現全部訴求。比如本文開頭提到的案例就是這種情況。而直接提起訴訟,雖然可能面臨一審、二審的時間成本,卻可以避免上述弊端,甚至會因為財產保全而促使義務人履行或無需進行二審,反而比直接申請強制執行更為經濟。
[注釋]
①中國裁判文書網. http: // wenshu. court. gov. cn /[EB/OL].2017-12-18.
②中國裁判文書網. http: // wenshu. court. gov. cn /[EB/OL].2016-4-30.
③中國裁判文書網. http: // wenshu. court. gov. cn /[EB/OL].2018-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