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約撰稿人 王 濱
海倫是隸屬于黑龍江省綏化市的縣級市,幅員面積4,667平方公里,人口80萬,其中城鎮人口13萬,人口和幅員面積均居黑龍江省縣級行政區第二位。海倫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黑龍江省中部,素有“糧倉”之稱。
海倫地處北緯47°28′、東經126°57′,居于小興安嶺山地向松嫩平原的過渡地帶,屬松嫩平原的一部分。其地勢從東北向西南由低丘陵、高平原、河階地、河漫灘依次呈階梯型逐漸降低。境內平均海拔239米,無高山峻嶺,除少數殘丘外,大部為波狀起伏的高平原。海倫屬寒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降水集中。年平均氣溫2.5℃,平均積溫2500℃,全年無霜期130天左右,年降水量500至600毫米,適合發展農業生產。全市耕地面積46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63.3%,人均耕地面積5.5畝。海倫地處松嫩平原寒地黑土核心區,黑土是海倫市的主要土類,黑土層厚度平均在70厘米以上,有機質含量高達5-7%,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廣泛分布于全市的高平原地帶,占土地總面積的63.4%。海倫黑土的土質疏松、多孔、團粒結構良好,腐殖質多,有較好的透水性和保水性,潛在肥力很大,俗稱“一兩土二兩油”,被譽為“土壤之王”,為各種作物生長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通肯河、克音河、海倫河等五條河流橫貫東西,東方紅、聯豐等5座大中型水庫和30多座小型水庫星羅棋布。西部平原地區盛產大豆、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和亞麻、烤煙等經濟作物。北部丘陵地區盛產紅松、白楊等木材和甘草、黨參等中藥及猴頭、蕨菜等山產品。
海倫是全國的產糧大縣,是聞名全國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是全國農業現代化綜合科學實驗三個基地之一,是黑龍江大豆種植的核心區。海倫盛產的高蛋白大豆遠銷世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素有“大豆之鄉”的美譽和“中國大豆看龍江,龍江大豆看海倫”之說。長期以來,大豆一直是海倫的主栽作物,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海倫境內土壤、空氣全部達到國家環境質量一級標準,生產出來的大豆全部符合國家AA級綠色食品標準,具有其他地區大豆無可比擬的生長環境。
2019年海倫大豆種植面積達290.1萬畝。海倫大豆種植技術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依托中科院李艷華團隊技術力量,實現專品種種植,具有富硒、高蛋白、非轉基因的特色品質,大豆平均硒含量66微克/公斤,富硒率達100%,海倫市大豆蛋白含量普遍達到42%以上,最高可達47%,營養價值極高,享有“金豆”的美譽。海倫繼2000年被評為“中國優質大豆之鄉”后,2015年,海倫大豆通過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2017年,海倫大豆榮獲最受消費者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并被確定為首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海倫還是全國聞名的大豆集散中心,年大豆集散量150萬噸以上,銷售網絡輻射全國,先后被確定為黑龍江大豆交易中心、省部共建國家級優質大豆原產地交易中心。
海倫市地處松嫩平原東北部,這里大豆種植歷史久遠,19世紀中葉后期就開始規模種植,迄今已有一百多年。據《海倫縣志》記載,早在民國3年(1914年)大豆種植面積就達10萬坰(約150萬畝)。到2000年之后,大豆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在200萬畝左右,最高年份種植面積高達300萬畝。2014年年末玉米臨儲價格提高,因玉米效益遠高于大豆,2015年的大豆種植面積縮減到170萬畝,平均每畝產量282.5斤,總產4.82億斤。2016年,國家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玉米取消臨儲政策,為復興大豆產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海倫市加快種植結構調整步伐,在全面宣傳轉方式調結構各項政策的基礎上,提出了大豆復興計劃,出臺了《海倫市富硒大豆產業復興實施意見》,深入挖掘民族非轉基因富硒大豆與轉基因大豆的錯位競爭優勢,促使當年大豆面積恢復到210萬畝,平均畝產300斤,總產達到6億斤以上。2017年,海倫大豆種植面積再次攀升,達到了264.6萬畝,總產達8.42億斤。2018年,全市大豆種植面積雖降為200.3萬畝,但平均畝產大幅提升,達到366斤,總產達7億斤以上。
2016年海倫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實施“富硒大豆產業復興計劃”,專門成立了大豆辦,加大大豆產業開發力度。近年來,海倫市堅持以農機與農藝、良種與良法相結合,依托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大力引導農民種植東生17、東生7、東生1等東生系列優質高產高蛋白大豆,促進大豆單產和質量不斷提升。海倫大豆品種數量“斷崖式”減少到幾個主要品種,畝產卻大幅度上升,許多大豆大田種植地塊畝產接近400斤,甚至有農戶種出每畝480斤高產,國產大豆與國際大豆單產水平日益縮小。海倫大豆蛋白含量已由以前的39%提高到目前的42%。同時,海倫積極引進投資企業,采取企業控股、政府和研發單位參股、研發人員技術入股方式,組建大豆種業集團,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進一步加速“東生系列”等優良種豆推廣力度。根據市場功能定位,實行芽菜豆、脫腥豆、低鉛豆等食用高蛋白大豆品種專區專品、專品專種、專種專供,滿足不同群體產品需求,實現市場競爭和種植效益雙提升。像豆農喜歡種的東生1號,特別抗病,生出的豆芽直又長,產品率高,口感好,幾乎成了發豆芽專用品種。而且東生1號做豆腐也好,蛋白高,出豆腐。據豆農說,這個品種收購價每斤高出其他品種一毛五。目前,海倫市專品種種植面積達到180萬畝。
2019年,海倫市在適度擴大大豆面積的同時,又采取多種措施不斷提升大豆品質、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增加附加值。打造綠色有機富硒大豆核心區100萬畝,建設53處園區,通過園區引帶推廣應用優質大豆品種、高新技術。其中,有東林鄉萬畝綠色富硒大豆、海北鎮萬畝綠色富硒大豆等萬畝大豆示范園區10處。
經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和省地質調查總院兩次土地質量調查證實,海倫是松嫩平原富硒土壤帶核心區,465萬畝耕地普遍天然含硒,而且富硒地層較厚,出產的各類農副產品100%天然含硒。2016年,海倫市被中國營養學會授予“中國黑土硒都”稱號。海倫大豆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多種礦物質、多種微量元素和維生素,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海倫充分發揮這一系列優勢,成立中國黑土硒都產業基金會,形成疊加效應,開發出富硒大豆,并通過黑土地保護項目實施及持續推進土地“三減行動”、秸稈深耕還田等技術的應用,實現黑土富硒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海倫市抓住“中國黑土硒都”這一地域特性,以富硒、富鍶大豆及其產品為服務對象,進行了黑土富硒綠色食品養生功能和品牌的統一打造和宣傳。目前,除了“寒地黑土”公共品牌,“海倫大豆”地理標志品牌,還擁有47個綠色食品標識,17個有機產品認證。為了進一步拓展農產品市場,當地的龍海食品、冬雪生物等5家富硒大豆加工企業與全國知名的“中國有機商城”有機食品網站正式建立合作關系,在中國有機商城開辟了海倫館,同時建立了“中國黑土硒都”線下體驗館,開始線上線下銷售。
提高大豆品質的腳步沒有停止。目前,海倫市正在著手推廣“東生22”這一大豆品種,蛋白含量44%,每公頃產量6000斤以上,未來2-3年后有望成為當地大豆的主打品種。此外,海倫市還通過大機械精量播種、1.1米大壟壟上三行密植、測土配方施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技術手段,給大豆生產插上科技的翅膀,不斷縮小國產大豆與國際大豆單產先進水平的差距。
海倫市充分依托和釋放松嫩平原寒地黑土核心區、松嫩平原富硒土壤帶核心區、國家級黑土地保護示范區、海倫大豆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四區”疊加優勢,以及海倫大豆綠色、非轉基因、高蛋白獨特優勢,通過深層次調研和探討,明確了該市大豆產業“餐桌化、素食化、功能化”的發展方向。組建了由多名國內頂級專家和院士組成的海倫大豆產業發展顧問團,設立了海倫市大豆產業發展中心,與國內知名營銷策劃企業北京志起未來公司合作,開展“海倫大豆”品牌打造和營銷策劃,用高端的規劃和專業的管理引領帶動大豆產業發展。通過召開全委會專題對大豆產業進行了謀劃部署。成立了大豆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明確專班進行推進。出臺了《推進海倫大豆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邁向更高層次實施意見》,并制定了《大豆良種繁育供應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大豆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實施意見》《大豆集群化加工基地建設實施方案》《大豆現代營銷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等四個實施方案,分別確定了主抓領導和責任部門,集中全市優勢力量重點攻堅。
拿起一袋速溶豆漿粉,放到一次性水杯中,倒入準備好的水,濃郁的豆香撲鼻而來。在海倫市的黑龍江省龍海食品有限公司產品展示和體驗區,展示了十多種包裝不一,適合不同年齡段的豆漿粉。這家企業很多生產車間都處于封閉運行中,參觀考察的人只能透過玻璃看到內部運行情況。有的車間內部只有一些交織在一起的各種罐體和管道,有的車間里有少量穿著嚴實工作服的工人在操作。經過多道復雜的程序后,一袋袋包裝好的豆漿粉就從生產線上下來。您早上在早餐店喝到的熱乎乎的永和豆漿,可能就是身處“優質大豆之鄉”的龍海食品提供的。公司總經理邵平介紹說,龍海食品每年生產豆漿粉1萬噸左右,其中就有約六成供給了永和豆漿。
龍海食品是近幾年海倫著力補大豆加工短板的一個縮影。目前海倫優質大豆加工正在向“即食化”“餐桌化”方向轉型。為了推動大豆產業發展,海倫市專門制定出臺了《海倫市支持大豆產業復興意見》,規劃了占地1000畝的大豆產業園。黑龍江省龍海食品有限公司和黑龍江冬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都是入駐企業。冬雪生物目前主要以加工高油大豆為主。“我們正在謀劃蛋白生產線及精煉油的改擴建。”冬雪生物總經理聶孝軍說。
目前,入駐海倫大豆產業園的大豆加工規模以上企業有5戶,分別為沃爾金商貿、鴻潤制油、冬雪油脂、龍海食品、鵬翔工貿,2018年,沃爾金實際加工大豆7.5萬噸,鴻潤制油實際加工5萬噸,鵬翔工貿實際加工3萬噸,冬雪油脂實際加工3萬噸,龍海食品實際加工1.1萬噸,總計19.6萬噸。同時,中小微企業中加工能力較強的有2戶,一是黑龍江林加林油脂,2018年加工2萬噸;二是博順糧油,2018年加工1萬噸。特別是,近年來海倫通過招商引資,吸引了臺灣永和豆漿集團、天津食品集團等知名企業先后在海倫投資興業。海倫堅持的大豆產業“餐桌化、素食化、功能化”的發展方向,使當地大豆加工企業產業鏈條不斷延長,并呈現出集群化發展態勢。
作為全國重要的大豆生產、貿易基地的海倫,已經成為全國大豆貿易的領航者、風向標,在全國大豆市場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海倫市一方面積極發展線下現貨貿易,另一方面通過整合優化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物流聯運等資源,營建大豆產業產、運、銷生態鏈,強力助推大豆產業發展。
穿行在海倫市海北鎮的主街上,常能看到掛著“收購大豆”招牌的糧貿企業。海北鎮現有100多家大豆經銷企業,是東北地區最大的大豆集散地。2017年海倫大豆種植面積264萬畝,年產量40萬噸左右。但海北鎮的大豆貿易量達100萬噸左右,接近黑龍江大豆貿易量的20%。海倫地處黑龍江大豆主產區腹地,周邊很多縣市的大豆都運到海北鎮交易。目前,海倫市擁有大豆經銷企業近200家,輻射半徑幾乎遍及全國各地。海倫大豆不僅暢銷全國,還遠銷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我國是大豆第一消費大國,但目前國際市場上的大豆定價話語權還掌握在別人手里。海倫市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斷強化營銷措施,主動迎合當前消費需求,增強大豆產品的市場適應性。在品牌打造上下真功夫,切實加大宣傳力度,通過舉辦“海倫富硒土壤調查成果發布會暨黑土資源保護論壇”,有效提升了“海倫大豆”品牌影響力。大力實施“雙品牌”策略,與京糧集團達成了合作,產品進入北京市場。通過積極參與省大米節、“五谷雜糧”下江南、黑龍江好糧油進廣東等活動,拓展線下渠道。簽訂合同資金11億元,在全國各大城市建立黑土硒都農產品旗艦店14個、實體店32家、中轉倉6個。發展私人訂制、企業訂制,開展“農超對接”,使更多大豆產品進入商超。海倫在原有大豆批發市場基礎上,新建大豆期貨電子商務交收庫、大豆期貨交易所等現代化的大豆交易平臺,并爭取到黑龍江省大豆交易中心落戶海倫,全力以赴抓好省部共建的黑龍江省大豆交易中心建設。強化電商產業示范縣項目建設,圍繞提高大豆產品附加值,扶持電商產業園企業開發大豆小包裝網貨化產品進行線上銷售。
走進正在建設中的黑龍江省大豆交易中心,幾乎鋪滿墻面的電子屏幕上顯示著最新的大豆市場信息。打開交易中心網頁,“我要買豆”“我要賣豆”“我要運豆”等很多“急農民之所急、想市場之所想”的板塊十分醒目。“大豆交易中心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實現大豆現貨交易、物流集散300萬噸,線上線下交易總量達到1000萬噸。”海倫市糧食局主要負責同志如是說。
2018年1月,海倫成功舉辦了黑龍江(農民)大豆競價銷售專場交易會,成交大豆9.38萬噸,成交金額3.39億元。未來將逐步形成線上電子交易、線下物流運送,相互促進、雙輪驅動的格局,全力打造全國高蛋白大豆定價交易中心。
海倫按照“七通一平”標準,不斷完善園區土地平整,路網、給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培育產業集群,打造優質服務平臺,建設現代市場體系。引導龍海食品與永和豆漿深度合作,簽訂每年7000噸冰豆漿訂單,建設“永和農場”5萬畝;支持冬雪油脂開發大豆蛋白產品,實現產能2萬噸;扶持沃爾今、鴻潤制油等外向型企業擴大非轉基因豆粕、豆餅粉出口,年加工能力提高到12萬噸;同時,扶持加工企業積極開發篩下豆、殘豆產品。采取一個項目、一個市級領導、一套工作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機制,瞄準知名央企和上市公司,制定招商圖譜,有的放矢地開展招商推介活動。天津食品集團二期工程即將開工;與益海嘉里集團達成了合作意向,建設以大豆加工為主的農業綜合體項目;探索資產收益扶貧新模式,引進香馳集團大豆蛋白加工項目;修正藥業、萬得福集團大豆加工項目正在積極對接洽談。
隨著大豆市場體系完善,金融支農作用愈發突出。海倫市推進“保險+期權”試點,農民種地時即鎖定售糧底部價格,封死價格下跌空間,種地不再“靠天收”。2017年海倫市此類保險農民每噸獲得補償117元,全市8000余噸共獲得保險補償近百萬元。
“國家鼓勵和支持擴大國內大豆主產區大豆種植,2018年我國增加的大豆種植面積就達1000萬畝,海倫大豆發展迎來了大好機遇!”海倫市委書記王學斌說,從2016年提出大豆三年振興計劃至今,海倫大豆在生產、加工、銷售等方面均出現顯著好轉,正在向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品質化、專業化、現代化轉型。
據海倫市有關部門介紹,下一步,海倫將按照“填平補齊”的原則,優化一產、深化二產、強化三產、融合一二三產,著力推進大豆產業全鏈條開發。
一產要推進特有品種培育,標準農田建設,把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建設成為優質大豆原料供應基地和第一車間,推動大豆產品生產的標準化。具體將整合國土、水利、農機、農技等多方力量,重點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大豆科技示范園區、示范基地。加快建成大豆富硒核心區100萬畝和大豆萬畝富硒科技示范園區12處,引領大豆發展規模種植。推進種子繁育基地建設,把大豆優良品種保護、東生系列品種培育和技術創新作為提升大豆產業市場競爭力的戰略措施,在3-5年內,培育和認定5個以上主栽蛋白品種。依托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科研力量,引進戰略投資人,組建優質蛋白種豆集團,推進東生系列蛋白種豆的繁育、認證和保護。同時,加快黑土地保護與利用整建制推進試點縣項目、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土地輪作休耕等項目實施,不斷提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平。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根據生產需要,建設大豆標準化生產田塊、田間道路、排灌溝渠、水利設施等,不斷提升大豆生產能力。
二產要推動大豆產品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最大限度提升增值潛力。具體措施是扶持現有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條。重點支持龍海食品、冬雪生物、沃爾今工貿等新興豆制品加工企業發展,提升產能,延伸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圍繞“大豆產業園”,瞄準知名央企和國內500強企業,開展招商推介活動,吸引大豆加工企業入駐園區。積極引導現有中小微加工企業走專業化、特色化經營道路,發展豆油、豆奶、豆腐、醬油和豆醬等豆制食品。大力支持小微企業引進先進設備、建設標準化生產車間、改善生產工藝,提高產品供給能力,推進小微企業集群發展。
三產則要搭建電子商務平臺,做大做強專業市場。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搭建信息化追溯平臺,統一追溯模式、統一業務流程、統一編碼規則、統一信息采集,實現大豆生產、流通全程追溯,規范生產經營行為。加強對大豆產品質量的監督抽查,突出產地環境監控、投入品監管、生產技術規范、市場準入、市場監測等關鍵環節,構建從田間到餐桌全程控制、運轉高效、反應迅速的質量管理體系。
同時建立健全大豆科技創新體系,提高大豆產業創新能力,建設一批大豆產業科技創新平臺,攻克一批大豆生產、加工、存儲等關鍵性技術。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大豆生產、加工、存儲全程監測系統,提高信息化能力。完善農民科技培訓體系,通過科普之冬、科普大篷車、科技下鄉等形式,突出培養職業豆農、職業經紀人,提高大豆產業的科技水平。積極引進和培養大豆專業技術人員,支持農業科技人員領辦、創辦大豆產業基地,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有著“中國優質大豆之鄉”美譽的海倫,正在向中國大豆生產“高地”邁進,為中國大豆產業“挺起脊梁”助力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