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為五谷之首。好的稻米,是自然的饋贈,更是一個農業大省的精心打造。
在美麗富饒的黑土地上,一種植物在經歷過無數次陽光雨露的潤澤和風刀霜劍的洗禮之后,完成了從種子到糧食作物的一生;并因其唇齒留香的獨特魅力,成為中國最好大米的代言,使黑土地為之倍增光彩,大糧倉因其續寫輝煌。它,就是納天地之精華、得山川之滋潤、集現代之管理的黑龍江粳稻。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黑龍江時給予龍江稻米高度贊譽:“黑龍江水稻生產優勢突出,大米品質好、口感好、市場銷路好。要發揮優勢,穩定發展水稻生產,完善水稻生產、科技、市場服務體系,做大做強水稻產業經濟。”
黑龍江是全國粳稻生產第一大省,水稻栽培歷史悠久,生產技術先進,高標準規模化種植。全省粳稻種植面積近6000萬畝,年產優質水稻600多億斤、優質大米400多億斤,面積和產量均占全國粳稻生產的一半以上,是全國最大的優質粳稻主產區。
穿越時光隧道,黑龍江最早的種稻記載可見于1300多年前的唐朝渤海國,栽培歷史悠久,雖在國內晚于長江、黃河流域,但粳稻產業卻后發至上。
自上世紀80年代起,“種稻熱”在旱育稀植、化學除草等新技術的支撐下,逐漸在龍江大地呈現“燎原之勢”。短短三年,我省水稻種植面積就由1981年的336萬畝擴大到1984年的417萬畝。此后更是在政策、市場和技術的共同引領下,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伴隨旱育稀植技術的大面積推廣,超稀植、缽育擺栽的應用,以及優質高產新品種的推廣,我省水稻種植面積成倍增加,到2010年全省水稻種植面積已達到4153.5萬畝,單產440公斤。近年來,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在6000萬畝以上,約占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的30%,占全國粳稻總面積的50%左右;占全國水稻總產量的15%左右。與世界大米生產大國比,我省大米年產量,僅列印度、印尼、孟加拉、越南、泰國之后,居第六位。黑龍江大米的知名度,已達到“于深巷中、未聞米香、先聞其名”的境地。
持續近30年的高歌猛進,黑龍江不僅成為全國粳稻種植面積第一大省、產量第一大省,完成了由旱作農業向稻作農業的華麗轉身;還創造了高緯度種稻的世界奇跡——在黑龍江,水稻最北可以種到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呼瑪區,創出世界水稻種植的最北界。
目前,全省水稻種植區域已覆蓋全省各地,一、二、三、四積溫帶均有水稻種植,并依據水資源條件和耕地土壤結構,實現了生產布局優化:全省100萬畝以上的有11個縣,50萬畝以上的有29個縣,已形成稻谷的集中產區。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這是對傳統水稻生產的形象描述,但如今在黑龍江,水稻生產已經完全邁入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信息化的高科技時代。每到春播時節,全省30多萬臺水稻插秧機縱橫馳騁,廣袤的黑土地上呈現出一派現代化大農業的壯麗場景。
近年來,黑龍江省把做大做強水稻產業經濟作為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的一項重點工作任務來抓,優化生產布局,強化科技支撐,完善市場服務,水稻產業穩步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中國糧食,中國飯碗。”為給國人提供一碗好米飯,黑龍江省制定出臺了《黑龍江省水稻育秧大棚建設三年規劃(2008年—2010年)》,提出利用3年時間建設水稻育秧大棚30萬棟;投入9億多元扶持建設水稻智能催芽基地和標準化育秧大棚小區,力促水稻生產水平上臺階。
目前,全省水稻育秧大棚數量已達到97萬棟,實現了水稻智能催芽和大中棚育秧的全覆蓋;機械插秧、機械擺栽、機插側深施肥、節水控制灌溉和機械收獲技術,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生產的標準化水平。全省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8.62%,其中機耕、機插、機收水平分別為99.8%、97.9%和97.6%。通過推進水稻智能催芽車間和育秧大棚建設,我省年均新增稻谷產量10億公斤以上,農民畝均增收150元以上。2018年全省水稻產量537.1億斤,是1949年的131倍,占當前全國水稻產量的12.7%。全面積實施的水稻智能催芽和大中棚育苗,確保了產品外觀與內在質量一致性,實現了我省大米“外在有顏值、內在有品質”的目標。
隨著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的不斷發展擴大,稻作栽培技術也不斷發展創新。目前,三膜覆蓋、兩段式和隔離層增溫等超早育苗、葉齡診斷栽培技術、“三化一管”栽培技術、抗病保優栽培技術、綠色稻米標準化生產技術、精確定量栽培技術、農業“三減”等大面積推廣應用,為水稻高質高效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每年四月,東南季風帶來的暖濕水汽,與西伯利亞冷空氣相遇,龍江大地由南向北春雨瀟瀟,凝固的江河恢復了律動,冰雪消融帶來汩汩桃花春水,冰封的黑土地開始解凍濕潤。在這個充滿生機的季節,種稻能手開始了新一輪的忙碌。90%以上的地表水灌溉,讓他們對水稻的生長和品質充滿了自信——良好的資源稟賦,造就了優質龍江稻米。
我省稻作區主要分布在江河兩岸的平原地區,以三江、松嫩兩大平原為主,開墾時間較晚,耕地無污染,土壤養分豐富,腐殖質含量高。大平原一望無際,大良田片片相連,夏季氣候適宜、雨熱同季,冬季漫長寒冷、自然殺蟲滅菌。每年10月到次年4月初,土壤長時間休閑,周期性的凍融交替,有效改良了土壤理化結構,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加速潛在養分的轉化,有利于優質稻米生產。而4月~9月,晝夜溫差平均值為11℃左右,晝間相對高溫,夜間相對低溫,水稻生育季節日照時間最長可達15~16小時,生育盛期的5月~8月的輻射量占全年總輻射的45%~52%。良好的光熱資源,與水稻生育期的俱佳匹配,非常有利于干物質積累,有利于水稻品質的優化提升。
與此同時,我省水資源豐富,水質優良。全省境內流域面積在5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881條,構成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綏芬河四大水系;有大小湖泊640個;過境水資源量開發利用潛力巨大;作物生長季降水充沛,水稻生育季節5月~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5%左右,水稻生產可謂天時地利同具。
從田間到餐桌,從金燦燦的稻谷到香噴噴的食物,黑松烏綏四大水系的晝夜奔騰和富含有機質與微量元素的肥沃黑土,賦予龍江粳稻超乎尋常的優異品質,成就了黑龍江大米的油潤彈牙、米香四溢。
為了生產出優質稻,幾十年來我省先后建成大型水利工程30余處,中型300余處,小型8000余處,數不清的配套工程和干支斗毛渠如蛛網般遍布各灌區澇區,為優質稻生產保駕護航。近年來先后建立612個綠色有機水稻互聯網+綠色(有機)高標準示范基地,其中綠色高標準示范基地377個,有機水稻高標準示范基地228個,按歐盟有機標準種植示范基地7個。在五常、慶安、樺川等20個縣(市、區)示范推廣稻魚共作、稻鴨共作、稻蟹共作等“一水兩用,一地雙收,一季雙贏”稻田綜合種養技術,建設核心示范區24個,示范帶動全省綠色、有機水稻種植面積達到3000多萬畝。打造3個國家級、17個省級優質水稻產業園區,不僅為農民做技術示范,而且直接走向市場,用高品質、高效益帶動農民運用先進耕作技術;通過土地整理土地流轉,使水稻生產200畝以上規模化經營面積達到3600多萬畝;組建水田農機專業合作社279個,經營面積187萬畝,水田規模經營水平顯著提高。
為了捧出好吃的米,全省60多個國家和民間農科機構,群策群力參與優質水稻育種資源開發,每年用于參試、生產試驗、區域試驗、預備試驗的水稻品種1000多個以上;育種方向首選好品質,只有米質好的才能得到推廣。目前,我省生產上應用的水稻品種共247個,全部是由我省科研育種單位和種子企業育成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高產品種,其中一級米1個,二級米198個,香稻34個,五優稻4號(稻花香2號)作為領軍品種,叫響全國,綏粳18種植面積超過1000萬畝。龍粳21、龍粳31、龍粳39、松粳15等10個水稻品種先后被農業部確認為超級稻新品種。“龍粳”“松粳”“龍稻”“綏粳”“牡丹江”和“黑粳”等系列“龍江地產”品種,已經成為生產的主導;從15片葉到9片葉,每個積溫帶都有當家品種。
我省還不斷延伸稻米加工產業鏈條,引導精深加工產能向水稻主產區、優勢區和物流節點集聚,支持企業開展兼并、聯合和重組,培育在全國稻米行業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大型領軍企業(集團)。推動農民合作社、中小企業、龍頭企業按照產業鏈上下游分工合作,形成集群發展效應。全省水稻加工企業有1421家,其中規模以上水稻加工企業有507家;加工產品從傳統的大米擴大到大米、即食米飯、休閑食品、稻米油等多個品類。
歷時3天,2018中國·黑龍江首屆國際大米節于10月11日圓滿落幕。作為全國最大的優質粳稻主產區,這是我省首次在國際稻米產業發展中發聲。舉辦這場“以稻為媒”的全領域、高規格、深內涵的國際化盛會,不但向世人更好地展示宣傳了中國大糧倉黑龍江,讓國內外同行更深入了解了黑龍江優質稻米,更讓我省優質稻米借機走向更廣闊的市場。而這,只是我省用市場之手推動農產品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的一個務實之舉。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堅持把大米品牌建設作為實施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的有力抓手,用品牌引領生產,打造出一批叫得響、信得過、價值高的大米品牌。
省政府出臺《黑龍江綠色食品商標(品牌)使用許可規范指引》,重點鼓勵稻米加工企業采取產權股權重組、企業合約使用、特許經營許可方式加強品牌建設,采取“龍江產品+區域公共品牌+企業知名品牌”方式,加快綠色生態品牌培育。目前,全省已將82家加工量10萬噸以下的大米企業整合為13家加工量30萬噸以上的企業。龍聯農民合作社聯社整合719家農業合作社,規模經營土地800多萬畝,共同使用“龍聯綠食源”品牌。寒地黑土授權150家企業和農民合作社使用“寒地黑土”品牌,推廣寒地高品質大米。
全省多層次、立體化宣傳推介優質大米品牌,努力擴大受眾群體,提高知名度。從農產品營銷“16條措施”到少賣水稻多賣大米“4種模式”,一邊“手把手”傳授營銷策略,一邊“實打實”搭建平臺促進銷售。我省先后舉辦以綠色大米為主打產品的黑龍江綠色食品(北京)年貨大集、農民合作社優質農產品展銷會、推介會等大型市場對接活動17場,充分利用哈洽會、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香港美食周等重要展會平臺宣傳龍江大米,在國內一線城市建立一批大米品牌精品館及展示銷售中心,既實現了“龍”字號大米與主銷區市場的直通,又宣傳了品牌。通過與新浪、阿里巴巴合作開展“我在龍江有畝田”等品牌大米網絡眾籌活動,推出“小飯圍”五常大米品牌營銷活動,率先在央視開展綠色食品公益廣告宣傳活動等,有力促進了龍江大米香飄天下。
依托黑龍江大米網開展的拍賣活動,五常“喬府大院”鴨稻米最高售價達到216元,歐盟認證大米最高價達到72元,引領帶動龍江大米價格合理上揚,實現了優質優價。目前,全省在阿里電商平臺入駐商家23288家,2018年交易額突破18.23億元,全省實現農產品網絡零售額43.7億元,增長38.7%。
如今,五常大米、響水大米、慶安大米、方正大米等品牌已享譽全國,成為龍江現代農業一張靚麗名片和金字招牌。目前,“五常大米”品牌價值677.93億元,位列區域品牌(地理標志產品)綜合排名第6位,全國大米類第1位。
通過多種品牌宣傳方式,我省大米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明顯提升,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青睞。全國首屆中國大米品牌大會評選的全國十大大米區域性公共品牌中,我省占3個,分別是五常大米、響水大米、慶安大米。全國十大好吃米飯我省占一半,分別是葵花陽光牌五常大米、慶禾香牌慶安大米、福臨門牌五常大米、響水牌響水大米、金福喬府大院牌五常大米。2017最受消費者喜愛的100個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評選活動中,全國糧食油料類獲獎品牌23個,我省入選11個,其中大米品牌6個,分別是慶安大米、五常大米、海倫大米、方正大米、響水大米、佳木斯大米,超過一半。
良好的資源稟賦,造就了優質龍江大米。“全國十大大米區域性公共品牌”我省占3個;“全國優質粳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金獎”我省占4個;“全國十大好吃米飯”我省占5個!在2018中國黑龍江首屆國際大米節上,我省水稻品種五優稻4號(稻花香2號)力克國內外近百個參賽品種,獲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