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露
李白明明是個以詩文聞名于世,“斗酒詩百篇”的詩人,怎么和武功高手扯上關系了?
話說李白自五歲就開始讀書識字,自言“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但他不是一個只會埋頭苦讀的文弱書生,他擅騎射,更熱愛武術,年輕時就渴望以武功名震江湖。若放到現在,就是電影《古惑仔》系列看多了,自己也想當威風凜凜的“老大”的“中二”學生。想當“老大”,可不是光讀書就能成的,得練就一身驚人武藝,方可服眾。李白見襄州刺史韓朝宗時,在自薦書中寫道:“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可見文章和武功在他心中孰輕孰重。
另外,《新唐書·李白傳》中記載,李白10歲即通讀詩書,并對外宣稱,自己才華蓋世,根本不屑于參加考試(實則是他無考試資格)。益州長史見到李白都覺得驚訝,這樣一個天才青年,若再多做點學問,以后了不得。然而李白心不在此,他喜縱橫術,學習擊劍,一心要當個游俠,不重財物,樂善好施。他這可不就是想當個自由又闊綽的“老大”嘛!
當“老大”,李白不止說說而已,他20多歲就“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游遍半個大唐。要知道在古代一人出游,若無武藝傍身,所帶財物恐怕早被人搶去。而李白游歷數年無半點損傷,可知其武功絕不平庸。四處游覽自然可增長見識,但也花去不少錢財。李白在揚州時,但凡兄弟有難,他二話不說慷慨解囊,不到一年時間就花掉30萬,不過也沒事,反正家里有錢。大概也只有李白能講出“千金散盡還復來”之句,尋常人哪有千金揮霍呀!
李白講義氣,除對友人花錢闊綽外,還有一件事不得不提。李白與好友吳指南結伴同游,行至湖南時,吳指南突患重病逝世。李白悲痛萬分,伏其尸首慟哭。恰逢一只猛虎來襲,倘若李白偷偷逃走,猛虎便會將吳指南的尸體撕碎食用。李白不忍好友死無全尸,硬著頭皮與猛虎對峙,竟用手中之劍將猛虎逼退了。世人都稱贊武松打虎之勇,可武松還需十八碗酒壯膽,況且又是虛構之人。李白彼時清醒異常,卻依舊不畏生死,為保全兄弟遺體,與猛虎搏斗,實乃勇氣非凡。之后,李白也憑借這一事件,迅速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人人皆贊其膽識氣魄,都欲與其交好。
那么李白的劍術是跟誰學的呢?他曾有詩曰:“顧余不及仕,學劍來山東。”為了增強劍術,李白背井離鄉,跟隨裴曼學劍。裴曼來頭可不小,是大唐第一劍客,人稱“劍圣”,是個大將軍,曾多次與番邦作戰。如此厲害的師父,教出的徒弟自然不會差到哪里去,且李白若無習武的資質,裴曼又怎會收其為徒,毀了自己的名聲呢?既收了李白這個徒弟,裴曼必定好生教導。從此處也可知,李白的劍術定有所成,其“劍客”的身份也當之無愧。
你說武功高強之人,哪能不收徒弟呢?李白也有徒弟,名喚武諤。武諤的武功高深莫測,還曾將李白之子于亂軍中救出,其勇其義,乃真英雄也。李白也贊武諤是個真正的仗義豪俠:“精誠合天道,不愧遠游魂。”
李白是一個真正的俠客,他一生狂傲不羈,從未將誰放在眼里。除了他,還有誰能狂妄到叫楊國忠磨墨、命高力士脫靴?除了他,還有誰能不圖名利,即便是皇上圣旨傳來,照樣喝酒不誤的?
編輯/汪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