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茹

陸婭楠在第十八屆中國經濟論壇上主持“發展先進制造業 振興實體經濟”分論壇
“2019年對于制造業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年,既抵御了外部不確定性的嚴峻挑戰,也在高質量發展上步履鏗鏘。”12月22日,人民日報經濟社會部工業采訪室主編陸婭楠在第十八屆中國經濟論壇上表示。
本屆論壇設置了一場主題為“發展先進制造業,振興實體經濟”的分論壇,作為多年關注工業領域的資深媒體人,陸婭楠主持了這場分論壇,并發表了她對中國制造業的看法。
“您給2019年的中國制造業打多少分?”這是中國經濟論壇分論壇主持人、人民日報經濟社會部工業采訪室主編陸婭楠拋出的第一個問題。
與會嘉賓給出了不同的分數,有給滿分的,有給“90分”的,有給出“70+10”分的,還有給出“90-20”分的,不一而足。
陸婭楠表示,根據嘉賓打的分數,平均下來2019年中國制造業的成績單恰好是85分,“中等偏上的得分,說明中國制造業還是頂住了壓力,大家對其年度表現還是基本滿意的。”
但是,亮眼的成績單只是一個側面,作為多年深耕工業領域的資深媒體人,陸婭楠對今年中國制造業的發展頗有些擔憂,“當前,中國制造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制造業投資指標的下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國內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3.0%。這個數據跟2018年上半年(制造業投資增長6.8%,2018年全年制造業投資增速9.5%)和2017年上半年(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為5.5%,2017年全年制造業投資增速4.8%)相比,下降明顯。
陸婭楠表示,制造業投資的下滑,是多種原因造成的。首先,包括中美經貿摩擦在內的外部不確定性極為復雜,給中國制造業帶來了嚴峻的外部挑戰;其次,中國經濟仍處于“三期疊加”,制造業的增長點仍有不確定性,導致資本的遲疑;最后,成本壓力、環保壓力等使得傳統制造業的盈利空間進一步縮小,也影響了企業進一步擴大投資的積極性。
但是任何事情都具兩面性,在陸婭楠看來,2019年對于制造業而言,也是眾志成城的一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釋放的制度紅利,以及包括工業互聯網在內的自主創新碩果累累,也助推制造業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步履鏗鏘。”
改革開放40多年來,隨著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的建立,中國制造業占全球的比重從1990年的2.7%、居世界第九位,躍升到2010年的19.8%、居世界首位,并自此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著力推動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使工業經濟發展由數量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升轉變,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大步邁進。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在規模上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是,中國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與我們自己過去相比,和當今世界先進水平相比,究竟處在一個什么樣的歷史方位?”陸婭楠在主持分論壇時拋出的這個問題引人深思。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聞名于世,跟自己相比,的確進步迅速;但是相比發達國家,中國企業在核心技術上長期處于劣勢,關鍵技術始終被外資把持。這種背景下,中國制造要想突破天花板,實現進一步發展,關鍵是要依托自主創新;而制造業要升級為先進制造業,最關鍵的也是自主創新。
“對制造企業而言,自主創新的短板,在技術層面,也在管理層面,更要求企業秉承一種韌性與精神,耐住寂寞,心無旁騖地鉆研高質量發展。”陸婭楠說。
2020年中國經濟發展形勢如何?是否面臨經濟下行的壓力?在經濟下行壓力下中國制造業該如何突出重圍?
2020年經濟下行的壓力肯定不小。面對弱勢和短板,中國制造業該如何突出重圍?陸婭楠表示,“內因決定一切,企業自身要不斷強身健體,提高核心競爭力。從宏觀調控層面,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要同產業政策、區域政策、就業政策、人才政策等進一步形成合力,促進制造業產業與消費的雙升級。此外,還是要在改革開放上下功夫,進一步打破投資門檻,消除市場隱形壁壘,為企業降成本,讓企業有更多的獲得感。”
編輯:李慧敏 ?lihuimin@ceweekly.cn
編審:張偉
美編: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