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茹

紀敏在第十八屆中國經濟論壇上參加“科技創新 驅動行業變革”分論壇
2019年,金融與科技融合風生水起,二者聯姻之后邊界不再涇渭分明,正變得越來越模糊。我們該如何理解金融和科技之間的關系?金融科技與科技金融二者有何區別?如何相融又相互促進?
12月22日,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中國經濟周刊》主辦的第十八屆中國經濟論壇在人民日報社舉行,在以“科技創新?驅動行業變革”為主題的分論壇上,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學術成員紀敏發表了他對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的看法。
近幾年金融科技、科技金融、互聯網金融等概念層出不窮,讓人眼花繚亂,尤其是金融科技與科技金融這兩個概念,更讓很多人費解。
首先來看金融科技的概念,是指通過利用各類科技手段創新傳統金融行業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提升效率并有效降低運營成本。
根據金融穩定理事會(FSB)的定義,金融科技主要是指由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前沿技術帶動,對金融市場以及金融服務業務供給產生重大影響的新興業務模式、新技術應用、新產品服務等。
紀敏認為,金融科技是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等前沿顛覆性科技與傳統金融業務與場景的疊加融合。主要包括大數據金融、人工智能金融、區塊鏈金融和量化金融等部分。
再看科技金融的概念,是指通過創新金融組織、方式和工具,引導和促進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金融機構及創業投資等各類資本,創新金融產品,改進服務模式,搭建服務平臺,實現科技創新鏈條與金融資本鏈條的有機結合,為初創期到成熟期各發展階段的科技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和金融服務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系統安排。
“簡而言之,金融科技是以金融為目的,用科技的手段來助推金融騰飛,是科技為金融服務。而科技金融是金融為科技服務。”紀敏說,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不管名字怎么變,實際上更多體現的是科技對于金融的促進作用,從而導致金融部門全要素生產率的顯著提升。
全要素生產率,很多人對這個概念感覺陌生,是指生產單位(主要為企業)作為系統中的各個要素的綜合生產率,更多指技術進步帶來的經濟增長。
在紀敏看來,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靠的就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表現在金融領域,就是這幾年金融科技的應用,使得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尤為明顯。
“近年來,金融部門的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比較顯著,交易成本的降低,不良率的降低,針對一些小微企業的貸款業務取得的突破,科技進步在這里面發揮了很大作用。”紀敏說。
此次分論壇對話環節,專家們更關注對金融行為的監管問題。
在紀敏看來,無論是金融科技還是科技金融,名稱雖然不同,但是更多地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看機構是否在從事金融活動或者從事金融業務。
“如果機構本身是做金融行業是碰錢的,就應該持牌經營,受到金融監管。如果不是做金融不碰錢,而是用科技的手段替金融服務,這樣的機構不需要像金融機構那樣接受監管,而是要通過別的方式進行規范。總而言之,不管名稱是什么,要根據機構的實質來確定是否接受相應的金融監管。”紀敏說。
由于監管科技也是金融科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紀敏看來,金融機構包括科技企業,由于追求利潤和回報,有足夠的動力來研究金融科技、應用金融科技。但是從監管來看,驅動科技應用的動力可能不足,更需要加大力度運用科技手段提升監管能力。否則,“人家是長槍短炮,你是小米步槍,從手段上是落后的。所以,如何把監管科技提升起來,讓更多的金融科技可以運用于監管科技,這是未來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為了避免一刀切,應更多地做一些監管可控范圍內的試點。”紀敏說。
針對這個問題,紀敏的觀點也是涇渭分明。他表示,未來金融和科技該合作就合作,該單干就單干,這是市場主體的選擇。比如,中小銀行較之大銀行,自身大規模科技投入可能不經濟,和科技企業等數據服務商,或網絡銀行、網絡小貸公司合作可能更多一些。當下這種合作已經越來越多,“比如聯合放貸,就是中小銀行跟另外一家銀行或網絡小貸公司聯合做貸款。像網商銀行或者花唄、借唄,都有牌照,和一些傳統中小銀行共同合作發放小額高頻短期消費貸,就成長得非常快。當前這種聯合貸款主要由中小銀行出資,有些出資高達90%,所以名義上是聯合放貸,實際上是金融科技對傳統金融尤其是中小銀行的賦能。”但一些大的金融機構,紀敏認為,比如工商銀行、建設銀行,還是以自己單干為主,無論是快貸也好,還是線上的科技系統也罷,實力發展起來,不一定比新興的金融科技企業差。這些都是市場主體的選擇。
“對中小銀行而言,聯合放貸或助貸要防止出現一種風險。”紀敏說,現在已經出現了一些中小銀行過度依賴外部合作機構,而忽視了自身獨立的風險控制。
“實際上風控是最核心的。對中小銀行而言,科技公司提供數據只是參考和補充,在跟科技企業合作當中,出資額占90%以上,是主要出資者,貸款決策要自己來做,不能形成依賴心理,否則中小銀行獨立的風控能力會逐漸喪失。這應該是監管的重點。”紀敏提醒中小銀行,一定要把數字風控能力的提升作為重要目標,而不是簡單的外包。事實上,數字化聯合放貸或助貸的一些做法,已對監管提出了挑戰。
比如,根據現有監管規定,消費信貸要面談、中小銀行不能跨地域經營等,由于融入了線上因素之后,傳統的監管規定已被突破。金融和科技的合作中,如何保證銀行的獨立風控落到實處?如何做到既能夠發揮科技的優勢,又能夠讓中小銀行堅守深耕本地的定位?如何有效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助貸機構以及網貸機構關于大數據的獲取和使用方式是否合理合規?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未來金融數字化背景下,監管面臨的挑戰。
編輯:呂江濤?lvjiangtao@ceweekly.cn
編審:張偉
美編: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