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雅蔓

連平在第十八屆中國經濟論壇上參加“科技創新 驅動行業變革”分論壇
12月22日,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中國經濟周刊》主辦的第十八屆中國經濟論壇在人民日報社舉行。在以“科技創新 驅動行業變革”為主題的分論壇中,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就金融科技、科技金融與傳統金融之間的關系與其他4位嘉賓進行了對話。
“在可預見的將來,現代金融科技企業不可能取代傳統金融機構。”連平表示,如果現代金融科技取代了傳統金融,那就意味著中國國家金融體系中幾百萬億的資產與負債,將由新型金融科技企業體系來承接,金融科技企業是否有能力承接好巨額資產負債、控制好巨大的金融風險,這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事實已經證明,在監管不足情況下,金融科技發展同時伴隨出現了一系列金融風險。
他還指出,從金融業態來看,科技只是手段和工具,是輔助性質的。若金融科技與傳統金融結合創造新的業務形態的話,此時就不再是金融科技了,而是實實在在的金融業態。未來,金融科技將會不斷地發展進步;但相對金融,金融科技接下來可能更偏向金融科技類公司的主業。從其定位來看,金融科技主要是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金融行業,從而幫助金融行業不斷地提升改善,包括提高效率、提升風控功能、調節和管理傳統金融短板等。比如,當意識到傳統金融對小微企業支持不夠、對普惠金融做得不好時,就可以引入金融科技的手段。
“現代信息技術進步都能夠直接地作用到金融方向上來。”連平表示,當前的科技發展非常突出信息科技發展,而金融正是信息化科技最前端和最完整的行業之一,這就是為什么不少科技公司開始以科技為主,最終卻成為涉足金融業務的金融科技公司。貨幣觀念化發展表明,信息化和數字化是金融的重要本質屬性。
與金融科技依托金融行業發展不同的是,科技金融自誕生那日起,便以促進科技產業發展為服務目標,符合國家建立全球科技強國的戰略,自帶廣闊發展的前景。“兩者的角度不同、位置不同,但是同等重要。”
連平表示,目前很多金融科技公司已經在主動與銀行溝通,其中不少已經開始與銀行簽署合作協議。從長期發展來看,金融科技與傳統金融機構之間相互合作必定是主流。
事實上,兩者之間能夠合作的空間十分廣闊,金融科技可以為傳統金融機構的業務、產品、服務、內部流程、體制機制和信用管理等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一方面,僅從銀行內部來看,應用金融科技技術,就可以使其達到內外部雙向融合。比如,銀行可以把外部客戶的一般生活、進行商業活動等場景,引入到自身系統中間;又可以把銀行內部的金融服務推出去,融入上述外部場景之中。
另一方面則是直接的技術合作。連平指出,雙方當前非常重要合作的是數據共享。其中,隨著去紙幣化時代的到來,銀行涉及到越來越多的金融方面的交易數據;金融科技公司則主要是客戶的消費行為、生活方面的海量數據,相對銀行的數據大很多。所以,當銀行數據和金融科技公司數據有效結合后,意味著對一個客戶的360度的觀察就形成了,數據可以直觀地反映出客戶的行為特點。
連平表示,對于商業銀行來講,獲取這些數據首先有利于精準的營銷,銀行可以獲悉客戶可能適合哪些金融服務產品、愿意接受和有能力買哪些產品。此外,雙方數據共享還有利于銀行控制經營風險。“可以通過一個人的收入和消費行為,判斷出貸款給他有沒有風險,而不需要再進行資產抵押。”
目前,不少商業銀行也成立了相關的金融科技公司,甚至很多還成立金融科技的實驗室等,不斷地通過資源投入獲取金融科技發展的先進技術成果。“對于金融科技發展,商業銀行一定會是非常熱烈地加以擁抱,而且會是‘不擇手段,以讓自己的業務能力更上一層樓。”
而除了與傳統金融機構進行合作外,連平預測,未來,金融科技公司單打獨斗依然會持續發展。“金融科技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功能和特點,發展一些傳統金融或現代主流金融體系不涉及或者發展水平低的業務,有些方面可能會有比較好的發展。”
未來存在兩種發展趨勢,一是金融科技企業涉足金融行業,創新出一片新的金融領域;二是傳統金融機構通過各種方式運用金融科技,改造傳統金融業務、實行轉型和升級,造就現代金融行業。連平認為后者將會成為主流趨勢。
什么樣的企業應該被歸于監管系統中?連平認為,無論是什么樣的金融科技企業,只要做了金融監管明確的金融業務,比如吸收公共資金、涉及到資產端的運用和交易等,就會是金融體系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對于這些公司而言,牌照、準入和一整套相關的監管規則都必不可少。
“在金融科技創新領域中的監管,通常我們講的是平衡好效率與公平,但我個人認為在這個領域中的監管,應該側重在公平。”連平說,從效率的角度來講,金融科技創新能帶來整個經濟體效率提高、結構優化和效果改善;但同時也要注意到,對于這種創新,其實市場主體有著非常高的積極性,比如金融科技類企業、互聯網公司等。如果監管不足,創新過程很可能帶來對消費者和投資人的損傷,形成金融風險。作為監管應該關注公平和效率之間的平衡,但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公平。唯有如此,才能保護好投資者和消費者的利益,有效地控制金融風險。
簡而言之,對于金融體系的監管方面而言,應該允許金融科技創新與發展,但與此同時務必要進行嚴格而有效的監管,著力控制它的風險和負效應。其中,如何控制住金融科技的負面效應、更好地發揮監管的作用是未來監管過程中的重要議題。連平表示,除理念要更加注重公平外,監管方首先要實現監管全覆蓋,國家成立金融發展穩定委員會的原因也在于此。“過去負面問題之所以出現,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實現監管全覆蓋。”
其次,監管方還應該提高相關的準入門檻,尤其是涉及到吸收公眾資金、參與資產交易等一系列相關金融活動時。除嚴格管控外,連平認為,應該大力促進監管科技發展。與此同時推動金融科技監管創新的探索,比如監管沙盒。“我覺得,未來很有必要對監管沙盒等金融創新形態來進行探索和實踐。”
編輯:呂江濤 lvjiangtao@ceweekly.cn
編審:張偉
美編: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