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杰

徐曉東在第十八屆中國經濟論壇上主持“優化營商環境 助力企業發展”分論壇
“放管服”改革促進了我國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但距離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的要求還有差距,市場主體經營活動中的堵點、難題還一定程度存在,優化營商環境依然任重道遠。12月22日,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中國經濟周刊》主辦的第十八屆中國經濟論壇在人民日報社舉行。在主題為“優化營商環境?助力企業發展”的分論壇上,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原巡視員徐曉東發表了上述觀點。
從2014年開始的以商事制度改革為重點內容之一的“放管服”改革,極大激發了市場的活力和創造力,促進了我國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截至2019年11月底,我國各類市場主體達1.2億,其中企業3809萬,個體工商戶8162萬,農專社220萬。2019年中國日均新設企業2萬戶,每千人擁有企業27.3戶。我國營商環境的世界排名也從2014年的96位、2016年的78位、2018年的46位,上升為今年的31位。
雖然“放管服”改革以來我國優化營商環境取得巨大成績,但是距離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要求仍存在差距:一是31位的排名距離世界最好營商環境仍有差距,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還不相適應;二是我國不同地區的營商環境仍不夠平衡,31位的排名是取自北京、上海兩個直轄市的數據;三是評價的分項得分上升不夠平衡,開辦企業排名等已經居前,但還有的指標排在100名之后。特別要注意的是,世界銀行評價營商環境的指標并不是營商環境的全部,我們在對標世行的同時,還要注意營商環境的綜合性。徐曉東說,如果要想進一步優化當地的營商環境,真正使一個地方具有招商引資的強大的吸引力,還要想很多辦法。一方面是要不折不扣落實國務院“放管服”改革的工作部署,另一方面是要注意當地營商環境的綜合配套。如有的經濟發達地區已經把產業政策、公共服務、人才政策等,都納入到優化營商環境的內容中來。如對人才引進的資金鼓勵措施、住房和子女入學的保障措施等,這些在世界銀行的評價指標里面沒有,但這當然也是營商環境。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國務院頒布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圍繞市場主體需求,聚焦轉變政府職能,將近年來“放管服”改革中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上升為法規,以政府立法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興業提供制度保障,意義重大。
《條例》將于2020年1月1日起實施,我國優化營商環境政策紅利將加速釋放。《條例》相關配套措施正在加緊完善,地方版優化營商環境方案正緊鑼密鼓地制定,在持續降低準入門檻、促進公平競爭、減輕企業負擔上,更多“實招”落地可期。
“我對比了一下《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征求意見稿)》與最后頒布的《條例》正文之間的差別,比如說增加了若干條。這說明這部國務院行政法規非常重要也涉及面非常廣。”徐曉東說。“《條例》一方面是對各級政府部門優化營商環境責任的規定,作為國務院行政法規,使各級政府部門在下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中,不僅是落實上級文件要求,而是貫徹執行行政法規;另一方面是面向廣大市場主體優化營商環境的承諾,市場主體可以依據這部行政法規,要求政府部門做好相關優化營商環境的服務,盡到優化營商環境的責任。所以,《條例》對于我國下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特別是對于中國營商環境的法治化,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徐曉東分析道。
徐曉東在分論壇現場說,目前各地對營商環境越來越重視,據了解一些地方政府對當地營商環境的營造采取了很多有力舉措,對優化營商環境取得的成績尤為珍視。還有的地方開展營商環境的自我評價,找出問題精準施策。這些都說明大家對優化營商環境越來越重視,認識也越來越深刻。徐曉東認為,優化營商環境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中國經濟應對世界復雜局面,克服下行壓力的重要舉措。“希望我們在新的一年里,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為營造中國更好的營商環境,為我國經濟健康高質量發展而努力。”徐曉東說。
編輯:呂江濤?lvjiangtao@ceweekly.cn
編審:張偉
美編: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