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政府建設概況】2017年,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江蘇省貫徹落實〈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規定〉實施辦法》,強調全省縣級以上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人是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省人大常委會相關委員會、省高院、省編辦、省司法廳、省法制辦等單位成立聯合督察組,圍繞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清理、加強和改進行政應訴工作等10個方面,對全省7個市縣、11個省政府組成部門開展實地督察,推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各項任務落實。全省13個設區市和省政府各組成部門均制定落實《綱要》的規劃、方案和意見。首次以項目化管理形式開展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創建活動,確定南京市浦口區構建聯勤聯動共建共享“大聯勤”社會治理體系等31個示范項目,創新示范創建模式。
全年全省制定省級地方性法規12件、省政府規章8件,各設區市制定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56件。其中,《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條例》為全國首部規范以城市群為基本單元的自主創新示范區綜合性法規。鎮江市出臺國內首部關于古籍保護的政府規章《鎮江市古籍保護辦法》。南京市出臺《關于南京江北新區行政管理事項的決定》,保障江北新區改革先行先試。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全省推行不見面審批(服務)改革實施方案》(蘇政辦發〔2017〕86號),推動以“網上辦、集中批、聯合審、區域評、代辦制、不見面”為主要內容的“不見面審批(服務)”改革,13個設區市和96個縣(市、區)均出臺具體方案和事項清單,力爭做到群眾和企業“不推一扇門、不見一個人、辦成所有事”。省市縣三級共公布不見面審批(服務)業務111188項,全程在線辦理比例達98%以上。省政府公布企業投資項目省級“不再審批”清單、國家級開發區全鏈審批賦權清單、賦予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鎮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指導目錄等,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針對市縣簡政放權創業創新評價中發現的問題,在全省各市縣提出并基本實現“3550”(企業3個工作日內注冊開業,5個工作日內獲得不動產證,50個工作日內取得工業生產建設項目施工許可證)改革目標。

8月18日,蘇北首家市級行政審批局——淮安市行政審批局揭牌成立,標志著淮安市正式步入“一枚印章管審批”的新時代 周長國/視覺江蘇網
【“互聯網+政務服務”】全省把標準化權力清單作為“一張網”基礎性工程來抓,編制《省市縣(市、區)政府部門行政權力清單》,實現“三級四同一分一壓縮”(即省市縣三級,權力名稱、類型、依據、編碼相統一,省市縣三級的層級分工,壓縮自由裁量權)。全省有省級行政權力事項4989項、市級7025項、縣級7037項,其中省市縣三級共有行政權力事項4055項。對照省市縣三級標準化權力清單,編制修訂48個省級部門責任清單。江蘇政務服務網正式上線,支持統一身份認證和網上支付,實現行政審批、公共資源交易、“12345”在線同網服務,省市縣近9000家單位集中公開預決算,提升群眾和企業滿意度。
【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查】省法制辦印發《關于對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查工作的業務指導意見》,建立健全文件起草單位、公文管理機構和合法性審查機構三者協同配合的聯動機制。全省開展對政府戰略合作協議和框架協議、公路收費、區劃調整、水源地保護和擬上市公司歷史沿革確認等法律事務的合法性審查,共審查設區市和省直管縣(市)政府、省政府組成部門報送備案的規章和規范性文件213件,依法處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提出的文件合法性審查建議12件。
【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實施】在首批南通市、蘇州工業園區、盱眙縣、鹽城市大豐區等4個國家級試點基礎上,確定蘇州、無錫、泰州、淮安等4個設區市,南京江北新區,張家港、江陰、武進、句容、高港、洪澤、邳州等7個縣(市、區),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等19個省級以上開發區開展試點,實現13個設區市全覆蓋。試點地區按照“撤一建一”原則組建行政審批局,將市場準入、投資建設、民生辦事等領域的行政許可權劃轉至行政審批局,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截至年末,全省有5個設區市、17個縣(市、區)、27個開發區成立行政審批局。
【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清理】推進“放管服”改革和生態文明建設,組織清理相關省一級地方性法規43件,取消和下放行政權力事項71項,各地各部門共廢止相關地方性法規和規章62件,修改相關地方性法規和規章56件,廢止規范性文件6206件,修改183件。兩次組織清理1980~2015年期間的省政府文件5126份,各地各部門普遍建立清理結果法制審查機制。南通等市建立規范性文件目錄清單制度,并向社會公布。省財政廳、省環保廳等部門探索建立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管理系統,實現精準管理、有序清理。
【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綜合行政執法改革 全省推進建立以權責清單為邊界、“雙隨機一公開”(即在監管過程中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抽查情況及查處結果及時向社會公開)抽查為抓手、信用監管為核心、網格化管理為基礎、大數據為支撐、綜合執法為手段、制度鏈為保證的事中事后監管體系。持續深化8個國家級、8個省級綜合行政執法改革試點,選擇市場監管、安全生產、城鄉建設等10個重點領域,采取部門內綜合執法、跨部門跨行業綜合執法、區域綜合執法3種方式推進試點工作,初步實現“一個部門管市場、一支隊伍管執法、一套清單管權責、一個平臺管信用、一個中心管檢測、一套機制管檢查”目標。繼續推進鄉鎮、街道、開發區等區域和市場監管、公共衛生、安全生產、文化旅游、農林水利、城鄉建設、海洋漁業等重點領域的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
行政執法“三項制度”試點 開展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三項制度”試點,建立由省法制辦牽頭,省編辦、省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和南通市政府參與的協調聯動機制。確定在鎮江市、泰興市、沭陽縣和省水利廳、省環保廳開展以“三項制度”為主要內容的省級試點,南通市在全市范圍內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改革。
行政執法監督 執行行政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管理制度,全年審核發放行政執法證件2376張、行政執法監督證358張。選擇23個企業和鄉村作為省行政執法監督基層聯系點,拓寬行政執法監督渠道,健全公眾參與機制。省海洋與漁業局、省公安廳聯合制定《關于加強全省海洋與漁業行政執法機關與公安機關執法銜接工作的指導意見》,規范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程序。南通市集成開發“移動執法”“12345 政府熱線”“12319 數字城管”“綜合數據管理平臺”“公共信用平臺”等,泰州市開發運行“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系統”“公共信用信息系統”“兩法銜接信息共享平臺”等,探索執法新模式,推進執法信息化建設。
【行政行為監督】重大行政決策規范化管理 推進重大行政決策規范化管理試點,召開第一批試點工作經驗交流會,擴大試點范圍,確定南通市、連云港市、宿遷市、南京市玄武區、江陰市、漣水縣、省物價局等7家單位為第二批試點單位。蘇州市實現市政府、市轄區、市級部門、縣級市政府重大行政決策項目網上運行全覆蓋。徐州市每年開展年度重大行政決策卷宗評查,評查結果與績效考核掛鉤,推動重大行政決策管理標準化。省水利廳探索重大行政決策聽證制度,著力推進決策機制創新。省物價局實現全年重大行政決策、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查集體審議率達100%。
行政監察 強化對重點地區、重點問題的督辦,查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惠農補貼、扶貧救濟等方面問題3930件,處理5324人,黨紀政紀處分4459人。建立運行“陽光扶貧”監管系統,實現資金使用、對象識別、責任落實、過程監管、績效評估“五個精準”,從根本上杜絕扶貧領域弄虛作假、截留挪用等問題發生。加大環保領域違紀問題查處問責力度,對中央環保督察組移交問題問責處理137人。全省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2170起、處理3465人。立案查處違紀違法案件28343件、增長16.6%。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處理55402人,其中運用第一、第二種形態占90.4%,第三種形態占3.6%,第四種形態占6%,“四種形態”結構性特征基本顯現、運用更加科學合理。
審計監督 推進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和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審計全覆蓋,重點加強對扶貧政策、創新政策、政府債務管理政策落實情況和省重大項目建設進度情況的審計,并組織對省政府投資基金,太湖治理專項資金,省級宣傳文化發展基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情況進行專項審計。全年審計項目單位3643個,促進增收節支217.74億元,向紀檢、司法等機關移送事項381件、涉及224人。推進用人責任審查、編制責任審核、經濟責任審計“三責聯審”,全省審計領導干部1558名,其中任中審計375名、占比24%。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項目45個,為全面推開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奠定基礎。
【行政復議】年內,全省收到行政復議案件申請13248件,受理11549件,同比分別增長19.9%、16.9%,審結10684件。其中,省政府收到行政復議案件申請888件,受理561件,分別增長27.6%、38.9%,審結383件,撤銷、確認違法、責令履行案件共31件,直接糾錯率8.1%。揚州市、蘇州市、鎮江市、常州市、省公安廳等單位推行行政復議文書網上公開制度。南京市推進行政復議公開聽證,聽證率占辦結案件的75%。連云港市在全省率先實行行政訴訟司法文書電子送達。
【行政應訴】年內,全省辦理行政應訴案件13044件,同比增長10.69%。其中,辦理以省政府為被告的行政應訴案件423件,增長20.17%。省法制辦出臺《行政應訴規范程序》,規范行政應訴工作流程和職責。開通全省行政復議、行政應訴辦案統計系統,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提升辦案工作質量。省法制辦、省環保廳共同提起環境污染民事公益訴訟3起,審結案件1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