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主體概況】2017年,全省累計市場主體810.20萬戶,較上年增長16.04%,增幅低于上年同期0.10個百分點。累計注冊資金250410.07億元,較上年增長23.25%,增幅低于上年同期5.35個百分點。全省市場主體總數、注冊資金均呈現連年增長趨勢。
按市場主體類型分析,截至年末,全省累計實有企業289.96萬戶,較2016年增長16.11%(其中內資企業284.10萬戶,較上年底增長16.37%;外資及港澳臺資企業5.86萬戶,較上年底增長4.72%)。全省累計實有個體工商戶510.44萬戶,較上年底增長16.32%。累計實有農民專業合作社9.81萬戶,較上年底增長1.88%。上述各類市場主體中,增幅最快的主體類型為內資企業,占比最大的主體類型為個體工商戶。
2017年度全省市場主體地區分布依舊,蘇南地區總量仍占全省總量近半壁江山;蘇中地區增速超蘇南地區11個百分點。截至年底,全省蘇南、蘇中、蘇北三個地區的市場主體累計戶數分別為:394.38萬戶、163.42萬戶、251.90萬戶。其中蘇南地區市場主體總量占全省48.68%,較2016年上升0.75個百分點,該地區仍是全省市場主體的主要集聚地。其次為蘇北地區,占比31.09%,較2016年下降0.08個百分點。蘇中地區,占比20.17%,較2016年下降0.58個百分點。全省市場主體類型蘇南、蘇北、蘇中分布格局為:蘇南地區累計企業173.35萬戶、個體工商戶218.97萬戶、農民專業合作社2.06萬戶;蘇中地區累計企業47.89萬戶、個體工商戶113.26萬戶、農民專業合作社2.27萬戶;蘇北地區累計企業68.22萬戶、個體工商戶178.20萬戶、農民專業合作社5.48萬戶。企業占比重最大的地區為蘇南,達59.79%。個體工商戶占比最大的地區為蘇南,達42.90%。農民專業合作社占比重最大的地區為蘇北,達55.84%。
(王素軍 薛維景)
延伸閱讀:蘇浙粵滬魯五省(市)市場主體發展情況比較
截至2017年底,蘇、浙、粵、滬、魯五省(市)市場主體累計戶數排名前三位的依次為廣東、江蘇、山東。其中,江蘇累計市場主體增幅位居五省(市)首位。

2017年五省(市)市場主體累計戶數一覽單位:萬戶

2017年江蘇、廣東、山東新登記市場主體戶數分布情況單位:萬戶
2017年,江蘇、浙江、廣東、上海、山東五省(市)市場主體總數分別為:810.20萬戶、592.41 萬戶、1025.63 萬戶、234.20 萬戶和806.83萬戶,這是江蘇省繼2015年、2016年落后山東后,再次回到位居全國第二的位置。較上年底增幅分別為:16.04%、12.53%、14.39%、11.59%、13.63%。其中增幅最大的為江蘇,增幅最小的為上海。江蘇省增幅超過廣東1.66個百分點,超過山東2.41個百分點,超過浙江3.51個百分點。
按五省(市)市場主體類型分析:截至2017年底,江蘇累計市場主體戶數較廣東少215.43萬戶。其中,私營企業少122.99萬戶;個體工商戶少 90.52萬戶;外資和港澳臺資企業少7.73萬戶;國有集體及其控股企業多5094戶,兩省差距最大的主體類型為私營企業,其次為個體工商戶。
2017年五省(市)新登記市場主體戶數排名前三位的省份為廣東、江蘇、山東。
2017年江蘇、浙江、廣東、上海、山東五省(市)新登記市場主體戶數分別為:154.73 萬 戶、109.03 萬 戶、194.99 萬 戶、35.34萬戶和 149.62萬戶。五省(市)同比增幅分別為 :16.21%、19.72%、20.68%、1.86%、4.48%。增幅最大的為廣東,其次為浙江,江蘇省位于第三,其增幅相較上年少8.78百分點。而就新登記戶數而言,江蘇省依舊排在廣東之后,位列第二,較廣東少 40.26萬戶,超過山東 5.11萬戶。江蘇省年度新登記戶數位列全國第二,但同比增幅落后浙江。
按新登記市場主體類型分析,2017年江蘇省國有集體及其控股企業新登記戶數依舊位列五省(市)第一,全省新登記5.5萬戶,較排名第二的廣東多1.83萬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新登記戶數位列五省(市)第二,共登記6602戶,較排名第一的山東少1.35萬戶。私營企業新登記戶數晉升為第二,為48.97萬戶,較排名第一的廣東少35.38萬戶,超過上年排名第二的山東1.38萬戶。外資和港澳臺資企業新登記戶數位列五省(市)第三,新登記戶數5455戶,較排名第一的廣東少1.84萬戶,第二的上海少2565戶。個體工商戶新登記戶數以較山東微弱的差距(較山東僅少237戶)繼續位列第三,新登記戶數99.05萬戶,較排名第一的廣東少5.05萬戶。
江蘇省新登記市場主體戶數與位居全國第一廣東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私營企業比廣東差值在逐年拉大,近三年兩省私營企業相差戶數分別為18.96萬戶、25.07萬戶、35.38 萬戶。
(省工商局 蘇 鑒)
【新登記市場主體】2017年,全省新登記市場主體154.73萬戶,同比增幅16.21%。新登記企業55.02萬戶,同比增幅0.29%,僅比2016年同期新登記0.16萬戶,較2015年、2016年增幅明顯放緩,主要原因在于全省部分地區從事文化產品交易的有限合伙企業設立登記數量大幅下降。這是繼2014實施商事制度改革以來,新增企業增速首次出現從高位下降,2014年、2015年、2016年新增企業同比增幅分別為15.52%、42.08%、30.4%。
從新登記企業的主體類型來看,2017年全省新登記國有集體及控股企業5.50萬戶、同比增幅26.96%,新登記私營企業48.97萬戶、同比減幅2.23%,新登記外資企業0.55萬戶、同比增幅24.23%。新增企業注冊資金37402.82億元,同比增幅31.51%。全年全省日均新登記企業1507戶,約占全國日均新登記企業的1/10。
全年全省新登記市場主體第一、二、三產業結構繼續優化。其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衛生和社會工作,建筑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增長迅速。全省新登記的企業中,第一產業9235戶,同比上升2.86%;第二產業12.49萬戶,同比上升28.66%;第三產業41.61萬戶,同比降低5.98%。第二產業增幅繼續穩居三大產業之首。按產業比重分析:新登記第一產業企業占比1.68%,較上年同期上升0.04%。第二產業企業占比22.70%,較上年同期上升5.00%。第三產業企業戶數占比75.62%,較上年同期下降5.98%。全省新登記企業產業結構繼續保持“三、二、一”格局,產業結構仍處于不斷調整優化中。按行業新增戶數分析,全省新登記戶數排名前五位的行業分別為: 批發和零售業16.39萬戶、租賃和商務服務業8.73萬戶、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7.62萬戶、制造業7.37萬戶、建筑業4.90萬戶。與上年同期相比,新增企業戶數排名前五位行業基本相同,僅批發零售業與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排名有交換。按行業增速分析:19個行業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新登記戶數不及上年同期,同比降幅為47.66%。其余行業新登記戶數均呈增長態勢。其中,其他行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衛生和社會工作,建筑業增幅排名前五,其增幅分別為:90.00%、69.70%、69.31%、53.82%、49.52%。按投資來源及去向分析,國有集體及其控股企業投資意向主要集中于:批發和零售業1.34萬戶、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0.94萬戶、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0.81萬戶。私營企業投資意向主要集中于:批發和零售業14.91萬戶、租賃和商務服務業7.73萬戶、制造業6.93萬戶。外資及港澳臺資企業投資意向主要集中于:批發和零售業1409戶、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1128戶、制造業790戶。
按各地區新登記市場主體戶數分析:蘇南地區新登記市場主體75.51萬戶,同比增幅為14.50%;蘇中地區新登記市場主體27.16萬戶,同比增幅為25.65%;蘇北地區新登記市場主體52.04萬戶,同比增幅為14.29%。按各地區新登記市場主體類型分析蘇南地區新登記企業30.58萬戶,個體工商戶44.81萬戶,較上年同期分別減少11.47%、增加43.32%。蘇中地區新登記企業8.88萬戶,個體工商戶18.17萬戶,較上年同期分別增長28.55%、增加24.51%。蘇北地區新登記企業15.54萬戶,個體工商戶36.07萬戶,較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6.25%、13.65%。其中,蘇南地區新登記企業數量最多,蘇中增速最快,蘇南地區新登記的個體工商戶最多,增速最快。
2017年度全省外資及港澳臺資市場主體止跌回升,主要來源于亞洲地區,其中來源于香港投資者的占新設總數的三成。2017年度全省外資和港澳臺資新登記企業戶數5455戶(含分支機構),較上年同期增加24.23%。其中,新登記外資和港澳臺資法人企業3484戶,同比上升22.55%。新增投資總額、注冊資本、外方認繳、分別為:1037.29億美元、539.60億美元、450.77億美元,同比分別上升59.90%、41.77%、39.61%,全省新登記外資企業數量、規模均呈現明顯回升趨勢。從投資者國別、地區看,2017年度新登記戶數排名前五位的國別和地區為:中國香港、中國臺灣、韓國、美國、日本,新登記企業戶數分別為1132戶、626戶、239戶、225戶、116戶,主要集中在亞洲地區。從投資的行業看,增幅較大的有: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新登記戶數同比增幅138.35%、新登記戶數同比增幅110.53%、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新登記戶數同比增幅63.76%。
【市場主體注銷】2017年,全省注銷各類市場主體總計12.47萬戶,同比上升21.58%。其中,國有集體及其控股企業注銷1.11萬戶,同比上升75.53%;外資及港澳臺資企業注銷2238戶,同比上升58.05%;私營企業注銷11.14萬戶,同比上升17.44%。個體工商戶注銷27.11萬戶,同比上升2.66%。農民專業合作社注銷4662戶,同比上升321.90%,其中國有集體及其控股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注銷戶數同比上升幅度較大。2017年全省吊銷市場主體戶數有1.98萬戶,相比2016年吊銷79戶,同比增幅達99.60%,主要受清理清理吊銷長期停業未經營企業工作影響,批量吊銷一批僵尸企業。
【市場準入改革】2017年,全省推進全程電子化登記、“多證合一”登記,實現網上申請、網上受理、網上審核、網上公示、網上發照,共發放企業“多證合一、一照一碼”營業執照133.14萬份。推動“證照分離”改革試點,推動“政銀合作”,全省設立銀行代辦點1210個,累計代辦企業設立42859戶。加強政務服務網建設,在江蘇政務服務網開設工商“旗艦店”,實現辦件過程數據實時交換,業務系統應上盡上。下放省級企業登記管轄權,涉及企業5467戶。
【市場主體監管】2017年,全省構建以“三大指數”為主要內容的市場監管效能監測評估體系。發布市場準入環境指數、市場競爭環境指數和市場消費環境指數,并組織對標整改,推進國務院“十三五”市場監管規劃在江蘇落地。事中事后監管不斷深化,推進“雙隨機一公開” (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人員,及時公開查處結果)監管,全面整合工商檢查事項,首次完成6.24萬戶企業的“全面體檢”,整合基層“三合一”檢查事項,在4個基層局開展試點。構建以信息歸集共享為基礎、信息公示為手段、信用監管為核心的市場監管制度。全省企業年報率達88.86%,比上年度提高2.64個百分點。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全面建成并通過工商總局驗收,省市縣三級使用市場監管信息平臺的政府部門占比達72.3%,“黑名單”等信用監管制度得到完善,全省有1616個失信被執行人被限制辦理登記,736名企業法定代表人及相關負責人因列入黑名單被限制任職資格。
【重點領域監管執法】2017年,全省查辦各類工商違法案件2.83萬件,同比增長123%,罰沒款2.88億元。
廣告監管 調整省屬媒體廣告監管體制,完成廣告發布集中登記,實行廣告發布信用評價管理,圍繞導向管理和重點領域開展廣告執法。開展“清理整治含有專供、特供國家機關等內容”“教育培訓類廣告”“互聯網金融廣告”“醫藥廣告表演者違法廣告”“涉嫌非法集資廣告資訊信息排查清理活動”等多個專項整治行動。全年監測報紙、電視、廣播等媒體廣告7501275條次,發現涉嫌違法廣告27008條次,其中一般違法廣告2328 條次,嚴重違法廣告24680條次。廣告監管平臺(傳統媒體)數據、互聯網工作平臺數據查看率、處理率達100%,江蘇廣告監測良好率綜合排名進入全國前列。全省立案查處廣告案件2138件,罰沒款4872萬元。
商標監管 加強馳名商標、地理標志、涉外商標專用權以及老字號商標的保護力度,查處大要案件。加強互聯網領域整治,查處“搶工長”網絡商標侵權案件,涉案金額40余萬元;加強制假售假窩點的打擊,取締“百麗”“思加圖”等售假窩點;加強全省商標案件的行政指導,組織查處侵犯“ENGGA及圖”“云南三七”等商標專用權案件;在全省部署開展“2017—云劍聯盟”行動,嚴厲懲處侵權假冒違法行為。加快商標品牌自主化、高端化、國際化發展步伐,全省擁有馳名商標733件,地理標志商標257件,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1852件。
網絡交易監管 開展網絡市場監管專項行動,建立網絡市場監管部門聯席會議制度,13個部門聯合開展網絡市場專項整治行動,啟動“網絡市場監管與服務示范區”創建和電子商務領域放心消費創建工作,與阿里、蘇寧共建“紅盾云橋”協作平臺,網絡市場交易秩序進一步規范。2017年,全省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共查處網絡交易違法案件1912件,同比增長151.91%;罰沒款3008.3萬元,同比增長38.48%。
農資監管 加強農資市場精準化監管,查獲不合格化肥、農藥255批次。
市場信用建設 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梳理出省工商局12項、省質監局13項、省食藥監局15項,共計40項抽查事項清單納入抽查計劃范疇,2017年計劃抽取企業數62422戶,完成抽查檢查企業數58413戶。
合同監管 加強合同監管,規范和指導訂立涉農合同59萬多份。檢查各類合同文本1.72萬份,制訂推廣民生類合同示范文本4種,新公示省級“守合同重信用”企業2656家。查處各類合同違法案件266件,罰沒款383.14萬元,調解合同爭議478件,爭議涉及金額9032.46萬元。
【市場競爭與交易行為監管】壟斷案件執法 立案查處公用企業競爭案件86件,罰沒金額9564.46萬元,其中國家工商總局授權查處壟斷案件5件,列全國第一。

3月15日,由國家工商總局開發建設的全國“12315”互聯網平臺試運行并正式上線,消費者在平臺上登錄注冊后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多種途徑24小時進行投訴、舉報。這是工商部門“互聯網+政務服務”的一項重大舉措,標志著我國消費維權工作進入互聯網時代王春 李俊/視覺江蘇網
不當競爭執法 開展打假保優“鍥石”行動,與130家重點企業共建打假保優協作網,查處假冒侵權案件4350件,搗毀制假售假窩點114個。
傳銷打擊 打擊傳銷規范直銷工作,搗毀傳銷窩點820個,教育遣返傳銷人員1632人。
【工商服務經濟轉型】2017年,省工商系統召開各類銀企對接服務活動73場次,辦理動產抵押登記9708件,為經營者融通資金2025.63億元。辦理拍賣備案3356件,拍賣成交金額76.08億元。加快商標品牌自主化、高端化、國際化發展步伐。在全國率先開展廣告業“雙創”平臺建設,孵化廣告業項目224個。
【消費者權益保護】2017年,《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經省人大審議通過后正式頒布實施,完善消費維權制度體系。組建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兼任主任。省政府就深化推進放心消費創建工作下發專項意見、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全年全省“12315”受理消費者投訴、舉報、咨詢61.29萬件,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1.58億元。抽檢流通領域商品1.66萬批次,查處侵害消費者權益案件3081件。針對兒童護眼燈、民宿等消費熱點開展比較試驗和消費體察。圍繞提升消費環境安全度、經營者誠信度、消費者滿意度開展放心消費創建工作,公示省級品牌消費集聚區放心消費創建示范單位44家,省級放心消費創建誠信品牌企業29家,省級放心消費創建示范街區25家,省級放心消費創建示范、先進行業(組織)12家,省級放心消費創建示范、先進區域13個,省級放心消費創建示范、先進單位16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