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自治組織概況】截至2017末,全省有城市社區居委會7201個,村民委員會14462個。全省94%的城市社區和88%的農村社區基本達到省級和諧社區建設標準。

2017年江蘇省各設區市村(居)委會數量統計單位 :個
【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換屆選舉】截至2017年2月末,第十一屆村民委員會和第六屆居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完成。全省21454個村(居)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換屆選舉,占總數的99.5%,較上一屆提高0.4個百分點。本屆選舉中,村(居)委會一次性選舉成功率分別達99.2%和99.6%,全省選民登記率和參選率分別達99%和94.6%。各地積極創新選舉措施,南京、無錫等地運用“互聯網+”,采用電子登記方式進行選民登記,讓居民足不出戶就能履行選民權利;宿遷市推行女性專職專選,切實提高婦女參選積極性;太倉市試點增設兼職委員,優化基層隊伍;灌南縣李集鄉針對外出務工回村選舉難,專門組織力量赴務工聚集地設立投票點,保障選民民主權利;鹽城市大豐區舉行新當選村(居)委會主任集體頒證和集體宣誓儀式。
【城鄉社區協商】全省各地重點圍繞“和誰協商、協商什么、如何協商、協商成果如何運用”等問題,及時總結創新做法,南京市玄武區“一核多元”協商治理框架、無錫市濱湖區推廣的“民主協商四分法”和“樓道微自治”、溧陽市“百姓議事堂”、南通市“三有三會”協商機制、鎮江市京口區“135”民主議事制度、連云港市“一委三會”社區治理模式、淮安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實施的協商“3+3”工作法、睢寧縣“三委四會”村務決策機制等21家創新成果,先后被中國民政、中國社會報、社區天地、鄉鎮論壇等報刊雜志選登。張家港市被民政部確定為全國基層協商民主試點單位。
【基層居民自治】深化和完善城鄉居民自治,保障廣大群眾享有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健全村級民主監督制度體系,78566人被依法推選為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嚴格執行村務公開制度,對農民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涉及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以及村里的重大問題,以一定形式公開。推行“院落自治”“樓宇自治”“村民小組或自然村村民自治”等“微自治”形式,推動民主自治向城市小區、村(居)民小組或自然村延伸。11家試點單位穩步推進自然村村民自治試點工作。南通市民政局率先在全市全面推進村(居)民小組(鄰里)自治工作,其“五微三有”模式,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專題報道。
(李建軍)
延伸閱讀:南通市村(居)民小組(鄰里)“五微三有”模式
2017年7月,南通市民政局聯合市委組織部、政法委、農辦、財政局等五部門在全市城鄉社區深入推進村(居)民小組(鄰里)“微自治”工作,打造具有南通特色的小組(鄰里)自治“五微三有”模式,促進基層“微單元”“微力量”“微平臺”“微服務”“微機制”有機融合,推動“小組(鄰里)有形覆蓋、自治有序實施、作用有效發揮”。具體做法是五個方面:一是創新組織架構,設置更加科學的“微單元”。各地按照“地域相近、樓幢相連、資源相通”原則,下延治理空間,因地制宜完善社區自治基礎單元——小組(鄰里)。每個小組(鄰里)農村社區按照60戶左右、城市社區按照300戶左右設置。二是堅持培育發展,形成更加有效的“微力量”。通過設立小組(鄰里)理事會,協調小組(鄰里)事務,開展小組(鄰里)活動,促進小組(鄰里)文明和諧。民主推選一批致富能手、退職干部、退休職工等擔任村(居)民小組長(理事長),并按每月不低于100元的標準發放誤工補助。引導和培育服務類、公益類、互助類社區社會組織,在小組(鄰里)內開展多方面的服務。培育鄰里精神,增強社區認同感。三是實施科學整合,打造更加親民的“微平臺”。堅持資源集約化、社會化原則,通過有效整合,在基層設立小組(鄰里)服務處,小組(鄰里)服務處統一冠標,名稱體現當地社區文化底蘊,展示特色內涵;以開展議事、協調、活動、服務為主要功能,同時鼓勵各地因地制宜,特色發展。推行基層治理“一張網”,開發智能化應用平臺,實現各類數據一次采集、事項一次辦理。四是注重以民為本,提供更加優質的“微服務”。小組長(理事長)本人主要承擔“六大員”(政策法規宣傳員、社情民意信息員、矛盾糾紛調解員、群眾事務代理員、居民自治組織員、組民權益監督員)基本職責。各地普遍建立了上崗公示、工作例會、巡查走訪、情況報告、考核獎懲等相關制度,同時推進小組(鄰里)服務特色化、精細化。五是發揮多元參與,構建更加開放的“微機制”。各地在小組(鄰里)這一層級普遍推廣建立黨建統領協調、民主議事協商、長效志愿服務三大機制,全面加強黨組織對小組(鄰里)自治工作的領導。推廣建立以“協調會、議事會、評議會”為基礎的民事決策協商監督制度,實現“大家事、大家議,群眾事、群眾決,公眾事、公眾評”。開展機關干部“志愿服務進小組(鄰里)”活動,構建“社工帶義工(志愿者),義工助社工”的融合式發展格局,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服務精神。
(省民政廳)
【城鄉社區治理】9月,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強城市社區治理與服務的意見》,為推進城市社區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全面推行“政社互動”模式,至年末,全省1284個鄉鎮(街道)實現全覆蓋,基本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村(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推進社區“減負增效”,嚴格社區事務準入制度,13個設區市均建立社區事務準入目錄,制定社區綜合考核評比制度等,有效推動社區向“自治”和“服務”本位回歸,群眾滿意度得到大幅度提升。拓展“三社聯動”內涵和外延,整合社區資源,打造“社區+”平臺,全省100個“三社聯動”試點工作取得成效,促進社區治理服務提質增效。搭建政府購買服務、公益創投等聯動平臺,實現社區服務水平、社會組織功能、社工實務能力“三提升”。
【城鄉社區建設】2017年,圍繞省政府年度重點工作實施方案,通過省級城鄉社區服務能力建設“專項資金”重點引導,推進城鄉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和配套設施建設。全省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100%,81.9%的社區綜合設施面積達到每百戶30m2標準。省政府確定的“改造提升300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實事工程全部完成,新增城鄉社區服務用房面積近7.8萬㎡。推動社區創新實驗工作,南京市建鄴區、鼓樓區、棲霞區,徐州市云龍區,蘇州市姑蘇區等5家單位通過第三批全國實驗區中期評估。南京市江寧區成功申報全國街道服務治理和創新實驗區。南京市高淳區、張家港市、常州市新北區成功申報首批全國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南京市江寧區、太倉市、海安縣曲塘鎮、江陰市周莊鎮山泉村、鹽城市大豐區大中鎮恒北村等5家單位獲評首批全國農村幸福社區建設示范單位。截至年末,全省94%的城市社區和88%的農村社區基本達到省級和諧社區建設標準。
【城鄉社區服務】2017年,省委、省政府出臺《江蘇省“十三五”時期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功能配置標準(試行)》,省民政廳印發《江蘇省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7—2020年)》,圍繞社區居民需求,全面推行“一門受理、一站式服務、全科社工”體系,提升社區服務集約化程度。發展市場化服務、便民利民服務、居民志愿互助服務等社區服務形式,構建多元主體有效銜接的社區綜合服務體系,方便居民生產生活。省民政廳與省商務廳聯合印發《關于推進電子商務進社區促進居民便利消費的實施意見》,推動社區商業創新發展,便民服務轉型升級,提高居民生活品質。開展社區工作標準化建設試點,推廣南京市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公共服務標準化、蘇州市工業園區社區工作站規范化建設等經驗做法,加快推進城鄉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標準化進程。推進城鄉社區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便民服務熱線、虛擬養老院、社會治理聯動指揮系統等服務信息平臺,拓展現有信息平臺的服務范圍,打造“智慧社區”,為城鄉居民提供精準有效的服務管理。
(李建軍)
【社會工作機構隊伍建設】2017年,省民政廳等11部門出臺《關于加強社會工作專業崗位開發與人才激勵保障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完善社會工作人才激勵保障機制。全年報考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人數持續增長,達4.01萬人,通過考試人數累計4.27萬人,居全國第二,每萬人擁有持證社會工作專業人數達5.3人。截至年末,在全省范圍內開發設置各類社會工作專業崗位近4萬個,設立社會工作服務站(室、中心)約6200個,扶持培育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近600家。通過公益創投、項目購買等方式投入各類資金2.1億元,其中,省級專項投入500萬元,用于支持購買各類社會工作服務。
(秦 銳 汪菊芬)

9月13日,經過東臺市東臺鎮金陳社區“老娘舅”道德法庭開庭審理,居民家庭糾紛得以化解 彭 安 徐鳳俊/視覺江蘇網
延伸閱讀:江蘇省社會工作十年發展報告(2006~2016年)
2006年以來,江蘇緊緊圍繞“以建立健全體制機制為保障,以試點建設為探索,以專業人才培養為基礎,以崗位平臺建設為依托,以開展專業服務為立足點,以加強宣傳為引導,多方參與,多點并進”的工作思路,積極探索,認真實踐,社會工作發展取得一定成效。
建立健全社會工作發展格局。融入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大格局,進一步建立健全組織領導機構,較好地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多部門協作,社會化運作”的社會工作發展格局。一是逐步建立組織領導機構。省民政廳將人事教育處更名為人事教育和社會工作處,大部分設區市民政局均在相關處室增掛社會工作處牌子,蘇州市局專門成立社會建設工作處,部分縣(市、區)成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領導小組,設立專門的行政管理機構。社會工作行業組織有了長足發展,全省共有各級社工行業組織26家。二是切實發揮組織部門的牽頭抓總作用。全省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被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列為重要工作內容之一,納入常態管理,相關目標措施列入全省“十二五”“十三五”人才發展規劃,避免民政部門在工作中唱“獨角戲”。張家港、揚中等地成立以組織部長為首的工作領導小組,加大工作推動力度。三是主動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作。“萬人擁有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數”和“民辦社工機構數”被列入“現代民政”指標體系,得到各地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相關部門的積極配合。司法、衛生計生、團委、婦聯等部門積極動員從業人員參加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開展專業社工服務,擴大社會工作的影響力。蘇州市自強服務社積極參與社區戒毒社區康復;江蘇省人民醫院等醫療衛生機構成立社工部,向患者提供專業服務。
不斷完善政策制度體系。積極探索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使用、管理、激勵保障等工作機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社會工作健康有序發展。一是完善社會工作政策體系。省民政廳與省委組織部等18部門聯合出臺《關于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蘇組通〔2015〕92號),并出臺證書登記辦法和繼續教育辦法等配套文件;出臺《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的實施意見》,推動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進一步發展。建成并運行江蘇省社會工作管理信息系統,有效地提高證書登記、繼續教育、機構服務管理等工作的信息化水平,配合政策落到實處。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十三五”規劃納入省人才發展“十三五”規劃總體計劃。二是出臺相關領域政策文件。加強部門合作,省民政廳、團省委等部門聯合出臺《關于加強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與省司法廳等部門聯合出臺《關于組織社會力量參與社區矯正工作的實施意見》。三是指導各地健全社會工作各項制度。全省13個市中已有7個市出臺社會工作發展的綜合性意見;常州市出臺《突出貢獻人才(社會工作類)選拔辦法》,泰州市出臺《“百名優秀社工人才培養工程”實施意見》,重點培養高級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南京市玄武區、無錫市崇安區(原)、揚中市等地制定社會工作者登記管理辦法、考核評估辦法、職業水平評價辦法等系列文件,進一步規范社會工作者管理。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薪酬也得到進一步保障,各地民政系統事業單位設置社會工作崗位,參照相應職稱聘任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兌現薪酬待遇;對獲得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的社區社會工作者,各地均發放相應工作津貼,無錫市濱湖區根據證書級別明確給予每月500元、800元、1000元的補貼。
分類探索特色試點工作格局。2007年全國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江蘇積極申報全國試點和示范。全省共有兩批次全國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試點地區22個,試點單位20個,試點示范地區2個,試點示范單位3個;企業社會工作試點地區2個,單位6個。由于全省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較大差異,省民政廳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各試點地區和單位也從實際出發,探索創新,形成各具特色的試點工作格局。在地區發展方面,南京市建鄴區將工作重心放在社區體制改革和社會組織培育;無錫市崇安區(原)注重社會工作體系建設,著力搭建社會工作服務平臺;無錫市濱湖區以禁毒戒毒為突破口,加強禁毒社工隊伍建設;張家港市的試點工作全面突破,在民政、醫療衛生、司法等領域系統開展社會工作服務。在單位發展方面,南京市救助管理站在未成年人保護方面成效明顯;南京市社會兒童福利院在日常養育護理、家庭寄養等工作中融入社會工作理念,建立健全“社工+志愿者”聯動機制;蘇州市社會福利院在開展社會工作服務的同時,還注重理論研究,出版《養老機構社會工作服務手冊》。

12月6日,南京市第二屆“尋找最美社工”活動頒獎典禮在秦淮區舉行,19位潤物無聲、助人為樂、真情為民的社會工作者受到表彰 任熙熙 董婉愉/視覺江蘇網
著力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全省逐漸形成政府部門與高校合作、專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共同發展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機制。一是認真組織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各級民政部門加大宣傳力度,采取報銷考試費、加強考前培訓等方法提高參考積極性和學習主動性,采取各市設立考點等措施為考生提供方便,引導相關人員積極報考。近年來,全省考試人數連年大幅增加,2016年全省報考人數達31858人,通過9760人。全省共有37590人通過考試,居全國第二。二是提高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素質。充分發揮高校教育資源豐富的優勢,鼓勵相關人員參加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張家港市支持本市社會工作者參加MSW在職教育,畢業后報銷不低于50%的學費,并給予8000元獎勵。舉辦各種類型的培訓班,普及社會工作專業知識與方法,加強繼續教育,提高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的專業素質。省民政廳以中高級人才為主要對象,先后舉辦社會工作中高級管理人員香港培訓班、社會工作督導培訓班、社會工作高級研修班等一系列培訓,起到較好的示范作用。“十二五”期間,全省共培訓社會工作人員近10萬人次,有效提高人才整體素質。三是開展高層次人才培養。實施社會工作領軍人才工程,有全國社會工作領軍人才3名;開展江蘇省社會工作領軍人才選拔活動,已開展兩屆,共選拔省社會工作領軍人才20名。南京市開展社工督導選拔,建立項目督導制度;蘇州市實施“社工督導人才三年培養計劃”。四是切實加強與高校的合作。各級民政部門積極與高校和社工機構聯合建立社會工作培訓基地和實訓基地。全省共有民政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訓基地2個,省級培訓基地8個,省級實訓基地15個。省民政廳與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常州市與常州大學、上海浦東區社工機構建立戰略合作協議,建立10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訓基地;淮安市與淮陰師范學院打造網上社工培訓平臺。
大力開發社會工作崗位。采取公益性事業單位設置、城鄉社區開發、公益性社會組織明確等措施,加大社會工作崗位開發設置力度,不斷拓寬人才就業渠道。一是公益性事業單位社工崗位設置積極推進。全省民政系統所屬事業單位按照《江蘇省民政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指導意見》中“民政事業單位原則上以社會工作崗位為主體專業技術崗位”的要求,積極設置社會工作崗位,共設置社會工作專業崗位約870個。司法、團委、婦聯、殘聯等部門也設置一定數量的社工崗位。二是社區社工崗位設置全面展開。各地充分利用社區綜合服務平臺及其他社區服務機構,開發設置社會工作崗位,從事社區社會工作。全省共設置城鄉社區社會工作崗位2萬余個。南京、無錫、蘇州等地在社區設立社工站,并配備專職社工;徐州、鎮江、泰州等地提出“一社區一(兩)社工”的發展目標。三是社會組織社工崗位不斷增加。各地大力扶持公益類社會組織和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發展,并將設置一定比例的社會工作崗位作為政府購買服務和社會組織評估的重要指標。全省共有民辦社工機構401家,各類社會組織設置社會工作崗位約4000個。無錫市梁溪區出臺社會工作崗位等級評審實施辦法,在公益服務性社會組織和社區基層組織分級設置社會工作崗位。
逐步拓展社會工作服務。大力加強“三社聯動”機制建設,加強社工與志愿者聯動,推動社工服務項目化運作,努力提升社會工作服務水平。全省共有全國社會工作服務示范地區8個,示范社區11個,示范單位6個。一是加大資金投入。不斷加大社會工作發展資金投入,并從培養人才逐步向購買服務發展,十年來共投入各類資金約9億元。省廳及各地從財政或福彩公益金中專項列支,采取公益創投、招投標、崗位購買等方式,向社會組織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省級公益創投活動資金逐年增加,2016年增加到2000萬元。二是推進社工服務項目化運作。全省購買社會工作服務以購買服務項目為主,逐步拓展社會工作服務領域。在面對鹽城“6·23”風雹災害時,省民政廳及時組織救災社會工作服務隊,進入災區開展心理社會援助服務,并專項設置救災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引導社會工作機構進入災區開展專業社工服務。南京市已舉辦三屆社區暨社會公益服務項目洽談會,為社區服務需求和公益社會組織搭建對接平臺;蘇州市啟動社區服務社會化試點,采取“街道打包、社區落地”的方法,向專業社會工作機構購買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無錫市梁溪區開展“七彩工程”,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將部分公共服務職能交由專業社會工作機構承接。三是提升社會工作服務水平。各地在實施項目的同時,注重提高項目專業性,帶動服務水平的提升。省民政廳及南京、無錫、蘇州等地在開展公益創投活動之前,專門進行能力建設培訓。南京為每個公益創投購買項目配備督導,蘇州市探索制訂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標準指引、專業社工服務項目申報及實施規范指引等標準文件,進一步提升專業化水平。四是推動“社工+志愿者”聯動機制。注重發揮志愿者的協助、參與作用,加強社工與志愿者的聯動,放大社會工作服務效應。全省共有注冊志愿者990萬人,各類志愿服務組織7100多個,活躍在社區建設、社會福利、救災減災、青少年服務、慈善事業等多個領域。2016年,省民政廳與省文明辦、團省委等聯合舉辦首屆江蘇志愿服務交流會,為志愿服務組織和項目與愛心企業、慈善基金、社工機構等搭建交流對接平臺。
持續加強社會工作宣傳。江蘇把加強宣傳作為推進社會工作發展的先導,構建宣傳網絡,豐富宣傳形式,激發參與熱情,努力營造社會工作發展的良好氛圍。一是構建宣傳工作網絡。在省市縣三級民政部門設立社會工作宣傳通聯站,建立動態、實時的社會工作信息溝通渠道。在繼續發揮傳統媒體優勢的同時,拓展運用互聯網、政務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著力構建“全媒體”的社會工作宣傳格局。二是開展特色宣傳活動。結合重要時段、重大活動,舉辦形式多樣的主題宣傳活動,弘揚社會工作理念、傳播社會工作知識、展示社會工作者風采。各級民政部門連續三年舉辦“國際社工日”主題宣傳活動,組織社工走入社區、學校、醫院、福利機構等服務場所,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蘇州市組織社工聯誼會、社工機構能力建設交流會、社會組織人才專場招聘等活動;無錫青年社工用“快閃”展示社工風采。南京市制作“南京社工之歌”,并組織“南京社工月”活動,開展“醫社在行動”“社工大講堂”“社工話未來”等系列活動。三是表彰社工優秀典型。各級民政部門結合工作實際,挖掘、培養、表彰一批優秀社工代表。南京舉辦首屆“最美社工”評選活動,常州市鐘樓區表彰“最美社工”,張家港市表彰“司法系統十佳社工”,均取得良好效果。組織開展2014年度、2015年度全省優秀社會工作案例和項目征集活動,評選出省級優秀案例和項目予以表彰并匯集成冊。南京、無錫、蘇州等地也舉辦優秀社工案例和項目評選活動。無錫市崇安區(原)編輯《崇安社工》雜志,較好地展示社會工作發展成果。
“十三五”時期是江蘇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著力推動“五個邁上新臺階”,努力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的關鍵時期。作為社會治理創新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全省社會工作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還存在社會認同度不高、人才總量不足、隊伍結構不合理、能力素質不高、政策制度不健全、體制機制不完善、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尤其是在政策體系、崗位開發、實務開展等方面,存在較為明顯的瓶頸,與全省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需求不相適應,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社會服務需求不相適應。加快推進專業社會工作,顯得更加重要和緊迫。
“十三五”期間,全省著力做好三項重點任務,完善三項工作機制。總體思路是:以保障改善民生、創新社會治理、促進社會和諧為目標,以專業化、職業化、社會化、本土化為發展方向,堅持抓政策創制,抓機制創新,抓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和抓社會工作實務拓展,加大重點工程和重大項目實施力度,推進全省社會工作躍上一個新臺階。
三項重點任務:一是進一步加強政策創制。立足制度化、面向法制化、探索標準化,結合實際,研究制訂包括人才培養、崗位開發、激勵保障、實務開展、領域拓展等內容的社會工作政策制度體系。以標準化為牽引,加快社會工作標準研制步伐,研究制訂包括基礎通用、人員管理、機構建設、實務指導以及信息化等類別的標準,探索形成科學合理的社會工作標準體系。二是進一步推動崗位開發。將崗位開發作為推進社會工作發展的突破口,實施社會工作專業崗位開發工程,以城鄉社區、公益服務類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為重點,按照按需設崗、因崗定責的原則,繼續抓好社會工作崗位的開發設置。率先在民政系統相關事業單位開發出一批社會工作崗位,逐步帶動其他相關領域社會工作崗位設置;繼續做好城鄉社區社會工作崗位的設置,筑牢社會工作發展的基層陣地;大力培育民辦社工機構,支持機構做大做強。三是進一步深化實務開展。在繼續做好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基礎上,把工作重點轉移到開展社會工作實務上來。圍繞社會治理創新重點領域和群眾的服務需求,一方面做好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事務、慈善事業、社區建設等傳統領域社會服務的專業提升;另一方面拓展精神康復、風險應對、社區矯正、禁毒戒毒、就業援助、醫療衛生等領域的社會工作服務。在重點領域開發實施社會工作服務項目,以項目引導社會工作發展方向,推動社會工作服務開展。堅持專業理念,采用專業方法,凸顯專業成效,打造專業品牌,切實提升社會工作的群眾認可度和社會滿意度。
三項工作機制:一是完善人才培養機制。進一步建立健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和保障長效機制。在政策制度的基礎上,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實施社會工作領軍人才工程、能力提升工程、繼續教育基地建設工程等重點人才工程,加強社會工作領軍人才和督導人才培養,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的示范引領作用,培養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二是完善“三社聯動”機制。加強社區社工與專業社工機構之間的聯系,做好社會服務的提供與轉介。發揮項目的聯動作用,建立以社區居民需求為導向、以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為紐帶、以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為主要形式的“三社聯動”機制,通過項目的契約化管理,明確權責,推動形成政府與社區、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的新型合作伙伴關系。充分發揮志愿者的作用,加強“社工+志愿者”聯動,引領帶動志愿者廣泛參與社會服務,放大服務的社會效益。三是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機制。逐步建立健全公共財政支持為主、社會資金為輔的社會工作資金投入機制。進一步完善購買條件、購買方式、項目實施、資金撥付與使用、考核評估等服務購買的具體要求,探索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社會工作服務購買的機制,并逐步向標準化發展。鼓勵支持各類社會組織設計出符合服務對象需求的項目,推動好的項目長期化、持續化、品牌化發展。
(省民政廳)
【社會組織概況】截至2017年末,全省各級民政部門注冊登記各類社會組織87555個,同比增長4%,社會組織總量居全國第一位。其中,社會團體35361個,增長1.1%;民辦非企業單位51532個,增長6.1%;基金會662個,增長8.9%。全省縣級民政部門登記備案城鄉社區社會組織111043個,其中,登記農村專業經濟協會2635個、備案2191個,登記社區社會組織27933個、備案78284個。全省各級民政部門直接登記的社會組織達21163個,占全省社會組織登記總量的24.2%,其中,行業協會商會類962個,科技類94個,公益慈善類2049個,城鄉社區服務類18058個。全省建立社會組織孵化培育基地692個,其中,市級22個、縣(市、區)級131個、鄉鎮(街道)級305個、社區級234個。13個設區市100%建立市級社會組織孵化培育基地,縣(市、區)有87%建立孵化培育基地。南京、無錫、常州、蘇州、淮安、鎮江、泰州、宿遷等地實現市、縣(市、區)級孵化培育基地全覆蓋。全省有84742家社會組織完成賦碼,賦碼率為99.96%,其中,71567家社會組織已換領新證書,換證率為95%。全省各級民政部門注冊登記基金會662個,同比增長8.9%。在市、縣(市、區)民政部門登記的基金會206個,增長38.3%。

2017年江蘇省社會組織發展情況(一)單位:個、%

2017年江蘇省社會組織發展情況(二)單位 :個

(續表)
【政社脫鉤改革】根據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總體方案》,江蘇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江蘇省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實施方案》部署,省民政廳印發《江蘇全省性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試點方案(第二批)》,牽頭開展第二批159家全省性行業協會商會脫鉤試點工作,組織參加第二批試點的行業協會商會及其業務主管單位進行專題培訓,指導各部門制定“一對一”脫鉤試點實施方案并逐一核準批復。截至2017年10月末,159家試點行業協會商會中,158家基本完成“五分離”工作并報送脫鉤總結材料,脫鉤率99.4%。至年末,省級第一批60家、第二批158家行業協會商會脫鉤試點工作基本完成。
【慈善組織管理】2017年,各級民政部門依托全省社會組織管理信息系統,依法開展慈善組織認定、公開募捐資格認定、公開募捐方案備案、慈善信托、慈善活動管理等相關工作。截至年末,全省各級登記、認定的慈善組織共301個,其中省級認定慈善組織54個。省民政廳發布《關于使用全國慈善信息公開平臺的通知》,部署各級民政部門和全省慈善組織、各級紅十字會使用全國慈善信息公開平臺,依托統一平臺錄入、發布慈善組織信息,開展公開募捐方案備案審查工作,指導慈善組織履行慈善信息公開義務。
(王 曄)

2017年江蘇省本級登記、認定的慈善組織(共54家)

(續表)

(續表)
【婚姻登記管理】2017年,全省辦理國內結婚登記674940對、離婚登記246541對,辦理涉外結婚登記1412對、離婚登記259對。為加強婚姻登記機關公共服務能力,省民政廳下發《關于開展婚姻家庭輔導試點工作的通知》,在全省6個婚姻登記處開展婚姻家庭輔導試點工作。各試點單位結合自身特點,打造出不同的婚姻家庭輔導服務品牌和特色。為滿足有關部門對婚姻信息查詢比對的需求,省民政廳與省高院、省地稅局、省國稅局、省公安廳、省國土資源廳和省司法廳6家單位簽訂婚姻信息共享查詢合作協議書。
【收養管理】2017年,全省辦理收養登記1186例、涉外收養登記122例。評估待收養家庭1346例。7月末,省民政廳舉辦全省收養登記業務培訓班,下發《收養登記政策匯編》,組建全省收養登記員微信工作群;結合收養登記機關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有針對性地對相關的法律法規作全面解析。
(虞筱歆)
【殯葬管理】2017年,全省火化遺體55萬余具,遺體火化率基本達100%;全省有殯儀館(含火化點)104家,經營性公墓(含塔陵)139個,公益性公墓(含骨灰堂)6654個。
祭掃安全保障工作 清明節期間,下發《關于開展殯葬安全工作檢查的通知》,組成4個督查組,對全省的殯葬服務單位安全工作情況進行互查,查找和消除殯葬服務設施安全問題。清明節期間,在全省設立的13個清明節觀察點中,共有群眾124萬人次和車輛24萬余臺參加祭掃活動,有民政、公安等工作人員4000余人進行祭掃安全保障。
殯葬信息化建設 下發《關于開展經營性公墓(骨灰堂)聯網登記的通知》,實現公墓單位全省聯網登記。截至2017年末,省民政廳實現與殯葬管理單位、服務單位信息互聯互通。
殯葬規范化建設 研究制定《江蘇省火化機構遺體處置規程》;配合民政部完成無名遺體處置情況的調研,對民政部草擬的《殯儀館建設標準》《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設標準》《節地生態安葬環境評價技術規范》等技術標準提出修改建議。
殯葬綜合改革試點 民政部批準江蘇省為全國第一批殯葬改革試點單位,同時確定常州市、南京市溧水區、睢寧縣、蘇州市吳中區、海門市為全國試點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