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017 年全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為 4346.0 億元,同比增幅 2.5%,較上年增速回升1.4個百分點。農業( 種植業)增加值同比增幅由上年的0.8%上升到3.1%,回升幅度較大;受連續低迷的畜禽生產影響,牧業增加值繼續下行,同比增幅持平略減,農林牧漁服務業增速依然最高。2006~2017 年,江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由 1632 億元增長到 4346 億元,總量增加 1.7 倍,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速由2006 年的 4.9% 下降到 2017 年的 2.5%,回落 2.4 個百分點。雖然增加值總量不斷上升,但增速明顯回落,其中, 2016 年遭遇災害天氣,增速只有 1.1%,農業產出效益有待加強。種植業生產形勢轉好,糧食生產面積減、產量增,棉花與油料生產繼續縮減,蔬菜面積、產量略減。畜牧業生產形勢依然嚴峻,生豬生產量持續下降,降幅收窄。家禽產業發展狀況不佳,產能持續下滑。漁業生產總體平穩。
(省統計局)
【農業綜合產能】全年糧食播種面積540.6萬公頃,總產3539.8萬噸,位居全國第五位,比上年增73.8萬噸;公頃產6547.5kg,連續第12年保持在6000kg以上。其中,夏糧1260.6萬噸,秋糧2279.2萬噸。蔬菜播種面積140.8萬公頃,總產5752萬噸,位居全國第三。全年豬肉產量214.3萬噸,牛羊肉產量10.9萬噸,禽肉產量110.2萬噸,禽蛋總產186.1萬噸。全年造林面積3.6萬公頃,水產品總產量520.1萬噸。
(省農委)
【設施農業】實施新一輪設施農業提升行動,以“菜籃子”工程蔬菜基地和園藝作物標準園為載體打造全產業鏈發展樣板。2017年,全省新增設施農業面積3.4萬公頃,設施農業面積累計達86.8萬公頃,占耕地面積比重達18.9%。
(楊意成)
【農業新產業新業態】全省具有一定規模休閑觀光農業園區景點8500個以上,創意休閑農業年綜合收入420億元,休閑農業綜合發展指數全國第一。全省農產品網絡營銷額364億元,多年增幅20%以上,全省農業信息化覆蓋率60.2%,舉辦首屆全國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博覽會。農產品進出口總額172.88億美元,增11.7%,出口38.26億美元,農業利用外資13.35億美元。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2.9∶1。
【綠色生態農業發展】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92%,化肥農藥投入量比五年前分別減少5.56%和8.95%。在全國率先開展省級輪作休耕試點,規模達1.67萬公頃。生豬大中型規模養殖比重69%。全省森林面積15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2.8%。
【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實施職業農民培育整省推進工程,每年新培育職業農民20萬人,全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程度超40%。736家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國家級61家,總數全國第二。新增家庭農場1.02萬家,總數4.42萬家。全省農業合作社達8.95萬家,農戶入社比重達78.4%。
(省農委)

2017年江蘇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

2007~2017年江蘇省農林牧漁總產值、增加值情況單位:億元

6月6日,省內首個六次產業園在無錫洛社鎮開園。六次產業園的概念源自日本和臺灣地區,即以農業資源為基礎,通過對農業資源的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實現農業的轉型和增值 張建波/視覺江蘇網
【農產品價格】2017年,全省糧食價格穩步上漲。小麥、粳稻、中晚秈稻均價分別為每 114.8元 /50kg、146.2元/50kg、131.7元/50kg,同比分別上漲7.8%、8.3%、2.5%,玉米均價94.1元/50kg,同比下降1.1%;標準粉、秈米、粳米等價格總體平穩,1kg均價分別為4.5、4.3、4.8元,同比上漲1.5%、0.3%、2.4%。蔬菜價格不及上年。監測的17種蔬菜零售價格5.8元/kg,同比下降8.9%,6月降至年內最低4.8元/kg,9月達年內最高6.6元/kg。畜禽產品價格普遍下降。生豬及豬肉全年均價分別為14.9元/kg、26.9元/kg,同比下降17.4%、8.0%,降幅明顯,豬糧比價7.9∶1;雞蛋價格先降后升,四季度漲幅較大,全年零售均價8.7元/kg,同比下降6.4%;牛羊肉價格穩中略降,均價同比分別下降0.2%、4.3%。
(劉 嶸)
【農民增收】做好農民增收“加減乘除法”。調結構轉方式,加快現代農業提質增效步伐,向“一畝三分田”要效益;減貧減負、節本增效,培育農村脫貧致富新增長點,推動各項減負、惠農政策落到實處;科技強農、產業融合,充分發揮農業園區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示范引領作用;深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金融改革,破除影響農民增收的制約和束縛。2017年,全省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9158元,同比增長8.8%,增幅連續八年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城鄉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28∶1,是全國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其中,工資性收入占比約50%,家庭經營性收入占比30%,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均實現較快增長。省政府辦公廳出臺《全省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行動計劃(2017—2020年)》(蘇政辦發〔2017〕13號)。
(杜德明)
延伸閱讀:《全省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行動計劃(2017—2020年)》主要目標
1月19日,省政府辦公廳出臺《全省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行動計劃(2017-2020年)》(蘇政辦發〔2017〕13號)。
《行動計劃》明確,到2020年,全省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農民就業創業政策體系、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和促進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全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以上,到2020年力爭達到2.3萬元,農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到2.2∶1以內,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277萬農村低收入人口“一人不少、一戶不落”如期脫貧。
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到2020年,全省高效設施農業面積比重達到20%,畜牧規模養殖比重達90%,高效設施漁業面積比重超過26%,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3.2∶1,林木覆蓋率達24%,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在擴大農民就業創業方面,2017~2020年,全省每年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20萬人以上,轉移率提高到75%以上,農村“零轉移”家庭持續動態清零;每年扶持農民在非農產業成功創業3萬人以上,帶動就業12萬人以上。在發展農業農村電子商務方面,到2020年,全省農業農村電子商務年交易額力爭達到1000億元,形成2個年電商交易額超50億元、10個年電商交易額超10億元、20個年電商交易額超1億元的農業特色產業。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方面,到2020年,全省家庭農場經營比重達50%、農戶參加合作社的比重達80%、農業企業帶動農戶比重穩定在70%以上。在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到2020年,全省高標準農田面積比重達60%以上,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穩定在85%左右,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0%左右。在深化農村改革推進確權賦能方面,到2020年全省形成“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產權制度。在加大農業支持保護力度方面,到2020年,全省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逐年增長,縣域貸款不良率控制在2.5%以下,農業保險主要種植業保險承保覆蓋率保持在90%以上。在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方面,到2020年,全省農民參加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提高到98%以上,各項社會保障標準穩步提高。
(蘇 鑒)
【農業科技裝備水平】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7%;高標準農田比重達59%,有效灌溉面積413.2萬公頃,新增有效灌溉面積6.4萬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7.7萬公頃;新增設施農業面積3.4萬公頃,設施農業比重18.8%,同比提高0.7個百分點;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4991.4萬kW,農業機械化水平達83%。舉辦首屆中國江蘇·現代農業科技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