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南發展概況】2017年,蘇南地區經濟總量達50274.1億元,同比增長7.5%。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913.2億元,同比增長8.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18103.1億元,增速高于上年1.1個百分點。進出口總額達33871.8億元,同比增長18.9%。經濟社會發展保持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穩中向好的良好態勢。
【蘇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蘇南五市完成年度“去降補”目標任務。組織淘汰落后產能“回頭看”專項行動,關停淘汰一批落后低效企業,完成壓減鋼鐵產能超200萬噸、水泥產能超500萬噸。堅持分類調控,推動去庫存與人口城鎮化緊密結合,商業辦公用房庫存逐步下降,房地產市場保持平穩。推進去杠桿工作,做好政府債券置換工作,協調化解企業債務風險,探索開展市場化債轉股,完成全國首單民營企業債轉股業務,企業直接融資比重不斷擴大,全年新增上市企業超80家。全面落實降低失業保險費率、發放援企穩崗補貼、落實車輛通行優惠等政策,全年實體經濟成本降低1000多億元。組織實施基礎設施、民生保障、公共服務、脫貧攻堅、現代農業等重點領域補短板專項工程。
【蘇南國家重大載體平臺示范引領】推進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獲批蘇南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條例》通過省人大審議,蘇州科技城、無錫太湖科技園、常州科教城等一批創新核心區建設加快推進,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1萬家。南京江北新區完成新區“大部制”管理架構組建,長江五橋、寧和過江城際、南京北站等加快規劃建設,東南大學創新研究院、中美生命可持續研發中心等一批創新載體相繼落戶,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等平臺建設逐步展開,新區建設和產業發展全面提速。蘇州工業園區電子商務、城市治理、體制改革、海關監管、檢驗監管等領域的14項開放創新舉措向全國推廣。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第五次部省際聯席會議召開,設立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基金,舉辦兩岸(昆山)產業合作論壇,深化人民幣跨境雙向借款業務等試點。
【蘇南改革開放】推進“放管服”改革,“3550”改革目標全面落地,全面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 市縣行政審批局相繼掛牌,不見面審批服務比例大幅提升,“多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覆蓋范圍不斷擴大,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推進農業農村改革,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全面完成,“兩權”抵押貸款試點有序展開,常州市武進區農村土地制度“三項改革”試點在全國實現“七個率先”。全面落實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規范推廣PPP融資模式,財稅和投融資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江陰市縣級集成改革試點全面啟動,跨境電子商務、服務貿易、市場采購貿易、綜合保稅區內企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等開放創新試點進展順利。新一輪對外開放全面深化,以國際產能合作為重點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實施擴大利用外資政策意見,推進開發區向現代產業園區轉型,利用外資質量效益進一步提升,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超10家,實際利用外資超100億美元,區域開放型經濟實現新突破。

無錫城市新貌 視覺江蘇網供圖
【蘇南創新驅動發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組織實施一系列創新政策舉措,開展大院大所對接活動,推進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國家未來網絡試驗設施獲批落戶,一批雙創載體功能不斷提升,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達2.82%,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32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等各項指標繼續在全省乃至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南京、蘇州、鎮江入圍全國首批國家知識產權強市,蘇州知識產權法庭獲準成立,蘇南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群建設成效顯著。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中國制造2025”蘇南城市群試點示范推進,舉辦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世界智能制造大會,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集成電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組織實施服務業提質增效三年行動,“四新”經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制定實施農業結構調整產業清單、專家團隊清單、技術推廣清單“三個清單”,啟動農業結構調整示范縣、農業特色鄉鎮、“一村一品一店”三項示范創建,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領先全省。
【蘇南生態文明建設】開展“兩減六治三提升”行動,以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為重點,實施化工行業優化提升整治。推進環境污染治理攻堅,開展長江“共抓大保護”行動,全面開展新一輪太湖治理和河道綜合整治,建立健全“河長制”,完成年度大氣治理重點工程,啟動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國發〔2016〕31號)(土十條),太湖湖體水質穩定在Ⅳ類,PM2.5平均濃度持續下降,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啟動工業企業資源利用績效評價,開展閑置土地清理處置行動,推進節水型社會和節水型城市建設,舉辦國際低碳(鎮江)大會、國際能源變革論壇,加快宜興、武進生態保護引領區規劃建設,生態補償等制度日益健全。
【蘇南民生建設】組織實施富民33條措施,推進省定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繼續興辦一批民生實事和惠民工程,區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實施新一輪茅山革命老區扶貧工程,建立困難家庭“一戶一檔一策”精準幫扶機制和低保對象就業成本扣減機制,特殊困難群眾托底保障網更加牢固。多渠道拓寬就業途徑,實施全民創業行動計劃,全年新增城鎮就業76.7萬人左右。發展醫療衛生、教育、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率先基本建成“15分鐘”健康服務圈、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保持全覆蓋,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繼續提高,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醫養融合、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開展。推進平安蘇南、法治蘇南建設,江陰、宜興等入選全國文明城市,社會發展保持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