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保護概況】2017年,省政府印發《全省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風險隱患專項整治達標建設工作方案》(蘇政辦發〔2017〕99號)。完善應急預案,建設共享平臺,建立向政府逐月通報機制。全省101個地表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有86個完成達標建設,萬噸以上鄉鎮區域供水水源地達標建設持續推進。加快水源地布局優化調整,全省設區以上城市實現“多源”供水或建設應急備用水源地,絕大部分縣級以上城市具備一定抵御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能力。建立飲用水源地長效管護機制,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與管理工作的意見》(蘇政辦發〔2017〕85號)。全省市縣全面完成水功能區達標整治方案編制。嚴格排污口審批限批,完成長江經濟帶入河排污口排查,核定規模以上排污口1003個,建立排污口水質監測定期向政府和環保等部門通報制度。《江蘇省長江經濟帶沿江取水口排污口和應急水源布局規劃實施方案》由省政府批復,全年完成5項取水口調整工程、2項應急水源建設工程和76項入河排污口整治工程。全面完成地下水禁采任務,完成2016年度封井核查和地下水壓采評估、深層地下水監測資料整編,編發地下水監測季報、年報。通報豐縣、灌南等超紅線地區,要求限期恢復地下水位,完成地下水封井1202眼,全面完成年度封井任務。

2017年江蘇省規模以上排污口分布情況
【蓄 水】省管湖泊 2017年,全省13個省管湖泊中,除南四湖、石臼湖和里下河湖蕩外,年末蓄水總量120.84億m3,比年初減少6.26億m3。
大中型水庫 全省6座大型水庫年末蓄水總量5.34億m3,比年初減少0.26億m3。
全省43座中型水庫年末蓄水總量5.17億m3,比年初減少0.49億m3。其中,淮河流域19座,年末蓄水總量2.75億m3,和年初持平;長江流域17座,年末蓄水總量2.04億m3,比年初減少0.20億m3;太湖流域7座,年末蓄水總量0.38億m3,比年初減少0.29億m3。
淺層地下水 全省平原區面積7.1萬km2,年末淺層地下水儲存量比年初增加11.4億m3。其中,水位上升區面積2.4萬km2,儲存量增加6.2億m3,水位相對穩定區面積4.7萬km2,儲存量增加5.2億m3。各流域地下水儲存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淮河流域增加8.2億m3,長江流域增加1.5億m3,太湖流域增加1.7億m3。
【水 質】河流水質 2017年,全省監測904條河流,1765個水質斷面,控制河長19991.4km。其中,汛期監測斷面1763個,控制河長19971.0km;非汛期監測斷面1764個,控制河長19988.4km。全年綜合評價結果,優于III類水的斷面818個,占46.3%;控制河長10329.9km,占51.7%。主要超標項目為氨氮、化學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
水庫及湖泊水質 全省水庫和湖泊水域水質監測站點314個,總磷、總氮不參加評價,優于III類水的站點260個,占82.8%,較上年下降1.2個百分點,主要超標頊目為化學需氧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富營養化評價結果,中營養占23.9%,輕度富營養占58.0%,中度富營養占18.1%。
主要湖泊入湖水量和污染物負荷量江蘇省駱馬湖入湖水量46.12億m3,氨氮、總磷、總氮入湖負荷量分別為0.112萬噸、0.105萬噸、1.828萬噸。洪澤湖入湖水量443.5億m3,氨氮、總磷、總氮入湖負荷量分別為0.91萬噸、0.50萬噸、10.43萬噸。太湖入湖水量為99.81億m3,氨氮、總磷、總氮入湖負荷量分別為0.88萬噸、0.22萬噸、3.55萬噸。
水功能區達標狀況 全省監測587個重點水功能區,465個達標,達標率79.2%,比上年提高3.8個百分點;其中,列入國家考核的326個,266個達標,達標率81.6%,比上年提高2.7個百分點。分流域看,淮河流域220個重點水功能區,165個達標,達標率75.0%;長江流域170個重點水功能區,143個達標,達標率84.1%;太湖流域197個重點水功能區,157個達標,達標率79.7%。

2017年江蘇省省管湖泊蓄水量單位:億m3

2017年江蘇省大型水庫蓄水量單位:億m3
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 全省監測105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合格率99.0%。其中,地表飲用水水源地101個,合格100個,合格率99.0%。其中,淮河流域52個,51個合格,合格率98.1%;長江流域34個,34個合格,合格率100%;太湖流域15個,15個合格,合格率100%。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4個,合格4個,合格率100%。
地下水水質 全省地下水水質監測站共483個,其中淺層309個,深層174個。淺層地下水質量達Ⅲ類以上標準的比例為39.8%;深層地下水質量達到Ⅲ類以上標準的比例為61.5%。淺層地下水的主要超標因子為總硬度、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硝酸鹽等;深層地下水的主要超標因子為總硬度、溶解性總固體、氯化物、氟化物等。

7月16日,航拍鹽城市建湖縣九龍口旅游風景區。九龍口湖水為國家一級水質,被專家學者譽為“里下河的明珠” 賀敬華/視覺江蘇網
【水資源利用】供用水量 2017年,全省總供水量465.9億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49.8億m3,占總供水量的96.5%;地下水源供水量8.4億m3,占總供水量的1.8%;再生水用水量7.7億m3,占總供水量的1.7%。
全省總用水量465.9億m3。其中,生產用水425.1億m3,占總用水量的91.2%;居民生活用水38.7億m3,占總用水量的8.3%;城鎮環境用水2.1億m3,占總用水量的0.5%。與上年比較,全省總用水量略有增加,其中:生產用水增加2.8%,居民生活用水增加3.2%,城鎮環境用水增加6.6%。
按照產業結構劃分,生產用水中,第一產業用水280.6億m3,占生產用水的66.0%,其中農田灌溉用水247.8億m3,占第一產業用水的88.3%;第二產業用水127.0億m3,占29.9%,其中,電力工業用水81.0億m3,一般工業用水43.7億m3;第三產業用水17.5億m3,占4.1%。
分流域看,淮河流域用水量238.6億m3,占總用水量的51.2%;長江流域用水量107.1億m3,占總用水量的23.0%;太湖流域用水量120.2億m3,占總用水量的25.8%。
分區域看,蘇南地區用水量172.3億m3,占總用水量的37.0%。蘇中地區用水量102.4億m3,占總用水量的22.0%。蘇北地區用水量191.2億m3,占總用水量的41.0%。
南水北調工程向省外供水量 江蘇南水北調新建工程和江水北調工程按照統一調度、聯合運行的原則,2016~2017年度向山東省供水8.89億m3。
用水消耗量 全省用水消耗總量260.0億m3,綜合耗水率55.8%。其中,農田灌溉耗水191.2億m3,耗水率77.2%,占用水消耗總量的73.5%;工業耗水15.3億m3,耗水率12.2%,占用水消耗總量的5.9%;居民生活耗水13.7億m3,耗水率35.5%,占用水消耗總量的5.3%;城鎮環境耗水2.0億m3,耗水率95%,占用水消耗總量的0.8%。
廢污水排放量 全省廢污水排放總量72.7 億 m3。
用水指標 全省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54.2m3,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427.0m3,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36.7m3,居民生活用水量,城鎮146.7L/人·d,農村99.5L/人·d。
蘇南、蘇中、蘇北地區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差別較大,分別為34.3m3、58.4m3、94.1m3,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分別為 435.8m3、381.5m3、443.3m3,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為40.5m3、39.8m3、16.2m3,城鎮居民人均生潘用水量分別為158.3 L/人·d、144.1 L/人·d、132.6 L/人·d。
【環境用水調度】2017年,實施調水引流,嚴格控制望虞河沿線、環太湖口門運行,有效補充太湖地區河湖水量,促進梅梁湖、貢湖及東太湖水體流動,維護太湖良好水生態,抑制太湖藍藻暴發,保障無錫、蘇州市太湖水源地及宜興市等太湖周邊地區鄉鎮的供水安全。常熟樞紐年抽引長江水量14.12億m3,望亭立交入太湖水量4.84億m3;梅梁湖泵站(含大渲河泵站)年抽排水量9.73億m3,太浦閘出水量38.16億m3。
針對太湖藍藻暴發時間早、集聚面積大、水質異常的現象,通過采取綜合措施,清除大量集聚的藍藻與水草,有效應對湖西部小范圍水質異常現象,實現太湖安全度夏,太湖治理連續十年實現“兩個確保”(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
南水北調工程沿線地區開展點源治理、面源防控、城鎮污水廠及其配套管網建設,以及尾水導流工程建設與運行管理等環境綜合治理措施,南水北調沿線水質穩定達標。

2017年江蘇省分流域供水量、用水量單位:億m3
繼續實施引江調水,保障抗旱用水,增加水體流動,促進秦淮河水生態環境改善。秦淮新河站全年運行157天,抽引江水4.81億m3;武定門閘運行365天,引水17.52 億 m3。
調度江都樞紐、高港樞紐適時引長江水補給里下河地區,并為沿海四港沖淤排水及改善水生態環境提供水源。江都樞紐、高港樞紐全年分別累計引江水39.80億m3、39.54億m3,沿海四港累計排水107.84億m3。
【地下水超采區治理】2017年,全省22個地下水超采區,水位上升的有14個,穩定的5個,下降的3個。全省深層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積6444km2(扣除重復計算面積),主要分布于鹽城、蘇錫常、淮安、連云港等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較高的地區,較上年減少132km2。
【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與考核】2017年,完成國家對江蘇省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考核,連續四年蟬聯國家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落實情況考核優秀等次,躍居全國第一。省水利廳出臺《江蘇省“十三五”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實施方案》,開展市縣考核。逐市督查2017年水資源管理重點工作進度,跟蹤考核通報問題的整改情況。實施水資源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省級出臺《江蘇省“十三五”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實施方案》,指出到2020年,全省年用水總量控制在524.15億m3以內,其中地下水開采量控制在7.5億m3以內。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25%和20%;農業畝均灌溉用水量顯著下降,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0以上。市縣實施方案相繼出臺,2020年和2030年“三條紅線”指標逐級分解至市縣,年度用水計劃逐級分解到各用水戶,形成剛性約束和調節機制。
【水生態文明建設】2017年,蘇州、徐州、揚州、無錫首批4個國家級試點率先全面高分通過水利部和省政府的聯合驗收。第二批5個國家級和18個省級水生態文明試點中期評估完成。強化水生態文明研究探索。完善水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標準和典型案例匯編,主要河湖健康評估及時向社會公布,完善全省生態河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提出36個主要河湖的生態基流或水位。加快推進河湖水系連通工程。2017年4個中央補助河湖水系連通項目獲補7500萬元,完成年度任務。
(任偉剛)
延伸閱讀:《江蘇省主要河湖健康狀況報告(2016)》(摘要)
2017年,江蘇省水利廳發布《江蘇省主要河湖健康狀況報告(2016)》。
江蘇地處長江、淮河下游,境內河流縱橫,湖泊眾多,其中骨干河流727 條,大于0.5km2的湖泊有137個,太湖、洪澤湖分處蘇南、蘇北,水域面積占全省面積的16.9%。得天獨厚的江河湖泊資源,是江蘇最大的自然資源和發展優勢。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河湖生態環境問題日趨突出,特別是2007年夏季太湖藍藻集中暴發而引發的無錫供水危機高度警示,加強河湖管理,維護河湖健康生命,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已經成為全社會一項重要而又緊迫的任務。2008 年,江蘇省水利廳決定開展河湖健康狀況評價工作,并聯合河海大學和中科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開展《河湖健康評估指標體系研究》,提出河湖健康狀況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在此基礎上,選擇典型河湖開展評價試點工作。2010年開始,結合水利部發布的《全國重要河湖健康評估(試點)工作大綱》,正式啟動江蘇省主要河湖健康狀況評價工作,并于當年發布《江蘇省主要河湖健康狀況報告》。2016 年,調整增加對32 條流域性河流和11個省管湖泊開展健康狀況評估。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各相關地方水利局和各省屬水利工程管理處提供相關資料數據,河海大學、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承擔岸坡植被和生物多樣性等項目的現場采樣和評價數據整理分析工作,并分別完成《江蘇省主要河流健康狀況報告》和《江蘇省主要湖泊健康狀況報告》,以這兩本報告為基礎,經綜合分析和歸納匯總,形成《江蘇省主要河湖健康狀況報告(2016)》。
一、河流健康狀況
河流健康評價包括河流的自然屬性和社會服務功能兩方面,涵蓋自然及水文、水質、生態特征和社會服務等功能,通過三級層次、12 項指標的定量分析,評價河流各單項指標的健康狀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通過綜合評價模型,評價河流的綜合健康狀況,得出“優”“良”“中”“差”的綜合評價結果。
2016 年河流健康評價結果。評價結果為“優”的河流共4 條,分別是:淮河、分淮入沂、蘇北灌溉總渠、潼河。評價結果為“良”的河流共18 條,分別是:中運河、新沭河、沂河、懷洪新河、淮河入江水道、廢黃河、里運河、泰州引江河、泰東河、新通揚運河、三陽河、金寶航道、運西河—新河、大運河湖西段—不牢河、長江、滁河、水陽江、太浦河。評價結果為“中”的河流共10 條,分別是:新沂河、沭河、邳蒼分洪道、淮河入海水道、通榆河、徐洪河、房亭河、秦淮河、江南運河、望虞河。無評價結果為“差”的河流。

江蘇省生態湖泊評估指標體系

江蘇省生態河流評價指標體系

江蘇省河流健康評價指標體系

江蘇省河流健康狀況單項指標評價標準

江蘇省湖泊健康狀況評價標準
二、湖泊健康狀況
根據省政府發布的《江蘇省湖泊名錄》,選擇對區域水資源和水環境影響較大的部分省管湖泊為對象,開展健康狀況評價。評價湖泊包括太湖、洪澤湖、高郵湖、駱馬湖、石臼湖、滆湖、邵伯湖、長蕩湖、白馬湖、固城湖和寶應湖(微山湖因地處省界,無完整資料,暫未列入本次評價)。湖泊健康評價從湖泊形態與水文狀況、湖泊水質與營養狀況、湖泊水生物與藍藻水華狀況、湖泊服務功能等方面,按湖泊的自然屬性和服務功能,選擇8 項指標進行定量評價,得出各單項指標以及湖泊綜合健康“優”“良”“中”“差”等評價結果。

江蘇省湖泊健康評價指標體系
2016 年湖泊健康評價結果。湖泊綜合健康狀況:洪澤湖、石臼湖、邵伯湖為“優”,太湖、高郵湖、駱馬湖、白馬湖、固城湖和寶應湖為“良”,滆湖、長蕩湖為“中”。湖泊自然屬性健康狀況:邵伯湖、白馬湖為“優”,洪澤湖、高郵湖、駱馬湖、石臼湖、長蕩湖、固城湖和寶應湖為“良”,太湖、滆湖為“中”。湖泊服務功能健康狀況:洪澤湖、高郵湖、駱馬湖、石臼湖、邵伯湖為“優”,太湖、滆湖、白馬湖和寶應湖為“良”,長蕩湖和固城湖為“中”。
三、河湖健康總體狀況及存在問題
2016 年江蘇省主要河湖健康狀況基本穩定,局部有所好轉。列入評價的32 條河流中,達到“優秀”和“良好”級別的河流22 條,占69%,達到“中等”級別的河流10 條,占31%,與2015 年部分已經開展評價的河道相比,望虞河評價結果由“良”降為“中”,其余保持不變。列入評價的11 個省管湖泊中,達到“優”和“良”健康等級的湖泊為8 個,占72.7%,數量與2015 年和2014 年持平。說明主要湖泊健康狀況維持穩定狀態,湖泊管理、治理與修復等措施對維護湖泊健康發揮重要作用。同時,部分河道岸線過度利用、水質達標率低、水體流動性差等問題依然突出;部分湖泊入湖污染負荷高、圍網養殖及采砂等人類活動干擾強度大,以及水質下降、水功能區達標率低、湖泊富營養化和藍藻水華現象尚未明顯遏制等問題仍需引起高度重視。
(省水利廳 蘇 鑒)
【節水型社會建設】2017年,制定水效領跑者實施方案和評價指標體系,完成首批13個省級水效領跑者評選與發布,強化企業、公共機構、灌區和用水產品的水效意識和水效責任。出臺《關于推行合同節水管理促進我省節水服務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開展合同節水試點。推進節水型社會示范區建設行動。率先開展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全年建成徐州市銅山區、常熟市、南通市通州區、如東縣、淮安市清江浦區、阜寧縣、儀征市等7個國家級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縣,建成南京市溧水區、徐州市賈汪區、豐縣、海門市、灌南縣、淮安市洪澤區、東臺市、寶應縣、丹陽市、泰興市、沭陽縣等11個省級節水型社會示范區,創建323個省級節水型載體、14家省級節水教育基地。制定《江蘇省國家級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工作方案》。
【水資源管理能力建設】2017年,嚴格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和入河排污口審批,強化取水許可審批、驗收、發證和監督管理全過程。全面推進規劃水資源論證。做好農業取水許可發證和國家水資源監控能力二期工程建設。完成年度供水水源集中的大型和重點中型灌區取水許可登記表審核發證,累計完成大型和重點中型灌區渠首224個取用水監測站建設,農業用水監控水平進一步提升。國控二期項目建設中央投資完成率100%,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全省在線率94%。完成設區市及縣(市、區)水資源承載狀況評價。開展全省水資源管理現場培訓,編制地下水水權交易指導意見,開展水資源管理現代化建設試點評估。開展尾水生態處置、水權流轉模式與政策等探索研究,推進非常規水資源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