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低保】2017年9月,省民政廳與省財政廳、省殘聯聯合出臺《關于做好靠家庭供養且無法單獨立戶的成年無業重度殘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脫貧攻堅以及“大走訪”情況反饋的考核和督查要求,對家庭生活困難、靠家庭供養且無法單獨立戶的成年無業重度殘疾人,經個人申請,按照單人戶納入低保范圍。12月,省民政廳聯合省扶貧辦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社會救助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的通知》,通過強化對象認定、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政策覆蓋面等措施,找準破解基層兩項制度銜接難題的方法。截至年末,全省保障城鄉低保對象65.5萬戶117.5萬人,其中,城市12.2萬戶20.5萬人,農村53.3萬戶97萬人。省級財政下達28.2億元,有效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7月起,全面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城鄉低保平均標準提高到647元/月和611元/月,同比分別增長5.9%和9.3%,農村最低保障標準達到410元/月。全省85個涉農縣(市、區)已有44個實現標準并軌,占比從上年的49%上升到52%,一體化率全國領先。全省城鄉低保標準之比達1.06:1,其中,常州市繼南京市、蘇州市、鎮江市之后,提前完成 “到2020年,蘇南以市為單位實現城鄉低保標準一體化”的任務,揚州市提前完成 “到2020年,蘇中以縣為單位實現城鄉低保標準一體化”的任務。全省初步建成省級金融資產大數據核對平臺,與公安、人社、國土、工商、稅務等10省級部門實現聯網,與39家銀行和證券實現聯網,開展近30萬人次的低保對象數據查詢測試性核對。
(范小東)

2017年第四季度江蘇省城鄉低保基本情況

(續表)

(續表)
【自然災害救助】2017年,為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省民政廳與省財政廳聯合下撥中央和省級自然災害救助資金3841萬元。其中,鹽城風雹災害救助資金1414萬元,2017~2018年受災人員冬春生活困難補助資金2427萬元(含中央資金1520萬元),主要用于災害應急救助補助、倒損民房恢復重建補助、遇難人員家屬撫慰和受災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補助。3月1日,鹽城風雹災害發生后,省減災委員會、省民政廳啟動省四級救災應急響應1次。11月8日,揚中市發生江岸滑坡災害,省民政廳從省防災減災中心緊急調撥折疊床150張、棉被150床、床墊150床、棉大衣150件,保障受災群眾緊急轉移安置。
(許豐平)
【醫療救助】2017年,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衛生計生委、省保監局、扶貧辦等6部門出臺《關于進一步做好醫療救助與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有效銜接工作的通知》,明確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資助參保參合;對人均月收入低于當地低保標準2倍家庭成員中的大重病患者,給予醫療費用補助;困難群眾大病保險起付線比普通參保患者降低50%,各報銷段報銷比例比普通參保患者提高5到10個百分點。全省醫療救助水平穩步提升,城鄉低保、特困供養人員、臨時救助對象中大重病患者等7類重點醫療救助對象全額資助參加基本醫療保險,政策范圍內自負費用救助比例達到70%,年度封頂線不低于城鄉基本醫保封頂線的50%。全年全省救助城鄉困難群眾801.27萬人次,支出救助資金22.93億元,其中,資助參合參保248.55萬人、支出救助資金4.27億元,直接救助552.72萬人次、支出救助資金18.66億元。全省100%的地區實現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一站式”同步即時結算。
(李 茜)
【臨時救助】2017年,全省各地充分發揮臨時救助救急救難的制度特征,綜合考慮困難對象當前生活狀況以及家庭經濟狀況和支出情況,對因病、因災、因禍造成生活困難的家庭和個人給予應急性、過渡性救助。在對救助對象實施臨時救助,保障基本生活的同時,建立臨時救助到其他制度的“擺渡”機制,發揮社會救助制度的綜合效應。對家庭生活持續困難的,及時納入低保;對臨時救助對象中的大重病患者,及時納入醫療救助,打通因病支出型貧困家庭的救助途徑;對政府救助之后仍有困難的,及時轉介給慈善組織,通過慈善項目、發動社會募捐等形式進行幫扶,形成與政府救助的有效銜接、接續救助,增強救助合力。全年全省救助臨時困難對象33.3萬人次,支出救助金2.5億元,人均救助水平746元。全省下達臨時救助中央補助資金16000萬元,省級補助資金2000萬元,為各地臨時救助制度的實施提供資金支撐。“救急難”工作深入推進,在加強鄉鎮(街道)“一門受理”平臺建設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救助服務方式,將“等待受理”與“上門服務”相結合,讓“一門受理”的窗口前移到困難群眾家中,貼近困難群眾,形成南京市江寧區東山街道、棲霞區堯化街道等一批典型經驗。9月,南京市在全國社會救助工作推進會上就“一門受理”平臺建設的提檔升級作交流發言,“打造‘全科辦理’的一門受理社會救助服務新模式”這一經驗做法被民政部評為2017年度社會救助領域優秀創新實踐案例。
(王鳳霞)
【流浪乞討人員救助】2017年,全省各級民政部門和72家救助管理機構堅持“托底線、救急難”,對符合救助條件的流浪乞討人員給予及時救助,全年救助51385人次,其中,在站救助44240人次、站外救助7145人次,救助滯留人員1394人次。
(楊建東)
【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民政部門發揮牽頭作用,在全國率先開發省級未成年人社會保護系統,指導各地以鄉鎮(街道)為單位對全部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建檔立卡,建立翔實完備、動態更新的農村留守兒童信息庫,實現省、市、縣(市、區)、街道(鄉鎮)、村(居)五級實時數據查看。組織、督促受委托監護人簽訂《農村留守兒童委托監護責任確認書》并落實“1+1+1”幫扶機制,已覆蓋206221人。教育行政部門建立學校與留守兒童家庭溝通聯系機制,重點提高鄉鎮寄宿制學校管理服務水平。公安部門深入推進戶口登記管理專項清理整頓工作,為農村留守兒童解決戶口登記難題。衛生計生部門實施農村留守兒童健康促進項目,持續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健康關愛服務。婦聯推動開展“女童保護”項目,提升女童保護志愿者專業化水平,避免兒童遭受“二次傷害”。財政部門優化和調整支出結構,多渠道籌措資金,支持做好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法院加強對涉及農村留守兒童重大敏感案件審理工作的監督指導,加大對涉留守兒童違法犯罪案件的處罰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