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損失】2017年,全省自然災害呈現概率低、范圍小、損失少的特點,全年發生風雹、洪澇、干旱等災害25次,造成12個設區市、52個縣(市、區)(含經濟功能區)受災,直接經濟損失7.3億元。其中風雹災害20次,占災害總數87%;干旱災害2次,占災害總數8.7%;洪澇災害1次,占災害總數4.3%。全省受災人口76.9萬人,因災死亡11人,緊急轉移安置5023人。農作物受災面積61.2千公頃,其中絕收面積4.2千公頃。房屋倒塌945間,嚴重損壞2001間,一般損壞20813間。
(許豐平)
【氣象災害】2017年,江蘇主要氣象災害有寒潮、霧霾、大風、暴雨洪澇、強對流、高溫熱浪、連陰雨等災害性天氣。
大 風 3月1日,受入海氣旋后部冷空氣影響,全省大部分地區出現7級以上大風,連云港、鹽城、徐州、泰州、南通、南京、鎮江、蘇州、無錫等9市,其中33個縣(市、區)最大風速超過8級,極大風速出現在阜寧為26.9m/s,達該站歷史觀測極值。
暴 雨 6月9日夜間起至11日,江蘇省沿江蘇南地區出現大暴雨天氣,共出現115個暴雨站日,19個大暴雨站日,2個站出現特大暴雨(金壇、句容)。10日,南京降水量245.3mm、浦口242.0mm及句容259.9mm分別創本站6月歷史新極值,其中南京日降水量為1951年以來最大值。9月24~25日,江蘇省江淮南部、蘇南地區出現一次大暴雨過程,過程累計最大雨量為274.8mm(太倉)。無錫日降水達211.3mm,刷新該站日降水歷史極值,張家港190.9mm為歷史第二高值。過程暴雨強度為全省歷史同期罕見,僅次于1962年9月5~7日過程。
高 溫 7月12~30日,江蘇省出現1961年以來罕見大范圍持續性高溫天氣,期間全省平均氣溫為31.7℃,較常年同期(27.9℃)偏高3.8℃,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值,較2013年同期(30.5℃)還偏高1.2℃。22站日最高氣溫創本站歷史新高,4站累計高溫日數超同站7月歷史極值,26站≥35℃持續高溫日刷新本站歷史紀錄,≥38℃及≥40℃區域性高溫過程持續時間和出現站日數為1961年以來歷史之最。
連陰雨 9月1日至10月18日,全省累計降水量為308.5mm,達歷史同期第二多,僅次于1962年(350.9mm),其中9站刷新歷史極值;37站累計雨日數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全省平均日照時數僅為179.4小時,較常年同期偏少34%,為1961年以來歷史最小值。其中以9月19日至10月6日連陰雨過程最為嚴重,持續時間達18天,有58個站點出現連陰雨天氣,累計最大雨量達336.6mm(無錫)。
(宋睿之)
【海洋災害】2017年,全省未發生風暴潮災害;發生海浪災害2次,災害造成水產養殖受災面積190公頃,直接經濟損失875萬元,死亡(含失蹤)7人。未發生海冰、海嘯災害。連云港海域發現赤潮1次,面積100km2;5~7月,江蘇海域發現滸苔綠潮,持續時間73天,最大覆蓋面積90km2;1~6月、10~12月,江蘇局部海域發現馬尾藻金潮,最大覆蓋面積240km2,災害造成水產養殖受災面積9184.59公頃,直接經濟損失44790.86萬元。江蘇沿海海平面較常年上升30mm;受侵蝕海岸長度12.57km,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93萬元;監測斷面海水入侵有不同程度發生。全年海洋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6258.86萬元,死亡(含失蹤)7人。與上年相比,直接經濟損失和死亡(含失蹤)人數均有增加。
風暴潮 沿海發生風暴潮過程1次。受黃海氣旋影響,8月13日上午至14日凌晨,江蘇沿岸出現30~90cm的風暴增水,本次過程未造成災害損失。
災害性海浪 發生海浪災害2次,災害過程累計持續4天,其中1次為出海氣旋和冷空氣共同影響過程,1次為冷空氣影響過程。受海浪災害影響,全省水產養殖受災面積190公頃,養殖設備和設施損失11套,損毀漁船1艘,死亡(含失蹤)7人,直接經濟損失875萬元。
赤 潮 5月17日,連云港市排淡河口至埒子河口鄰近海域發現鏈狀裸甲藻(有毒)、中肋骨條藻(無毒)雙相赤潮,面積100km2,最大細胞密度分別為2.89×106個/L、3.94×107個 /L。
滸苔綠潮 4~10月,開展滸苔綠潮衛星遙感監視監測工作。5月13日,首次在南通、鹽城近岸海域發現滸苔綠潮。7月24日,最后一次在鹽城近岸海域監測到零星漂浮滸苔。全年滸苔綠潮持續時間為73天,最大覆蓋面積90.00km2,發現于6月14日。6月上中旬,鹽城、連云港部分區域出現滸苔登灘現象。與上年相比,滸苔綠潮爆發規模明顯減小,持續時間明顯縮短。
金 潮 江蘇海域爆發大規模馬尾藻金潮災害。衛星遙感監視監測顯示,1~6月、10~12月,江蘇局部海域均有馬尾藻金潮分布,最大覆蓋面積240km2,發現于5月7日。1~5月,鹽城東臺市和南通大部海域條斑紫菜養殖生產受到漂浮馬尾藻的襲擊,受災之處受損嚴重。根據沿海縣(市)海洋與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上報災情數據,東臺、海安和如東三縣(市)受災面積9184.59公頃,占全省養殖面積的28.2%,直接經濟損失44790.86萬元。
海平面變化 全省沿海海平面處于1980年以來第六位,較上年下降48mm,較常年上升30mm。
海岸侵蝕 全省受侵蝕海岸長度12.57km,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93萬元。海岸侵蝕岸段主要集中在鹽城市,其中響水縣三圩港岸線侵蝕長度為1.80km,濱海縣中山河口段、南八灘閘南港堤和灌溉總渠南側侵蝕長度分別為1.71km、2.46km和2.54km,射陽縣扁擔港南養殖區、雙洋港北養殖區和射陽河南側養殖區海岸侵蝕長度分別為1.76km、1.37km和0.93km。
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 連云港市贛榆區和鹽城市大豐區沿岸部分地區海水入侵嚴重。贛榆區海水入侵距岸2.68km,大豐區海水入侵距岸21.30km,其中大豐區個別斷面海水入侵范圍較上年明顯增加。大豐區沿岸未監測到土壤鹽漬化現象。
(戚劍峰)

2001~2017年江蘇省沿海海平面變化情況
【洪澇災害】2017年,全省共有8個設區市16個縣(市、區)發生洪澇災情。29.14萬人受災,緊急轉移0.37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60560公頃,成災面積21073公頃;損壞堤防13處,損壞水閘56座,損壞機電泵站29座。住宅受淹1.57萬戶,倒損房屋0.09萬間;農作物受澇面積12.8萬公頃、絕收面積0.4萬公頃,水產養殖損失64.07萬噸;停產企業141家,公路中斷5條次,供電中斷2條次;損壞護岸70處;房屋倒塌104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4.539億元,其中水利設施直接經濟損失0.45億元。
雨 情 2017年,全省面雨量1047mm,較常年同期偏多3.6%,其中沿江蘇南面雨量1199mm,比常年同期偏多11.4%;江淮之間、淮北地區面雨量分別為963mm、867mm,比常年略低。主要呈現如下特點:
總體降雨量前少后多。1~4月,沿江蘇南、江淮之間和淮北地區面雨量分別為230mm、140mm、117mm,比常年同期分別偏少12.1%、25.8%、13.1%。5~12月,沿江蘇南、江淮之間和淮北地區面雨量分別為969mm、823mm、750mm,較常年同期分別偏多18.9%、偏多1.2%、偏少2.3%。
局部地區降雨強度大。7月9~11日,淮北灌溉總渠與新沂河地區普降暴雨,最大點雨量淮安朱圩站319mm。8~9月,沿江蘇南、江淮之間、淮北地區面雨量分別為499mm、475mm、338mm,比常年同期分別偏多113.8%、81.8%、29.6%。9月24~25日,沿江各市連續兩天暴雨到大暴雨,沿江蘇南面雨量143mm,最大點雨量鎮江凌塘水庫達275.5mm。
入梅偏晚梅雨量偏少。淮河以南地區6月22日入梅、7月11日出梅,梅雨期20天,入梅偏晚,出梅正常,梅期較常年偏少3天。沿江蘇南、江淮之間梅雨期面雨量分別為91mm、118mm,分別比常年同期偏少61.1%、47.5%。
出梅后持續晴熱高溫少雨。出梅至7月底,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江蘇省遭遇大范圍持續高溫少雨天氣。全省平均氣溫31.7℃、較常年偏高3.8℃,平均高溫日數14天、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多(僅次于2013年15天),部分地區高溫強度突破或達到歷史極值。7月12~31日,沿江蘇南、江淮之間、淮北地區面雨量分別為19mm、23mm、124mm,比常年同期分別偏少79.7%、82.0%、20.4%。
水 情 2017年,江蘇省水情總體平穩,但淮沂沭泗地區先旱后澇,沿江蘇南部分河流發生超警洪水。
淮河干流秋汛嚴重。5~8月,淮河干流來水量不大,而9~10月發生嚴重秋汛,多次出現洪水過程,淮河干流吳家渡站最大流量5230m3/s,入洪澤湖最大總流量6127m3/s,均為歷史同期罕見。年內,三河閘4次開閘泄洪,最大泄洪流量6500m3/s。
沂沭泗地區出現一般洪水。出梅后至8月中下旬,沂沭泗地區多次發生較強降雨,沂河、沭河、中運河出現洪水過程。其中8月3日中運河最大流量1160m3/s,8月上旬,駱馬湖嶂山閘三次開閘泄洪,最大泄洪流量1980m3/s。
長江及支流出現超警洪水。2017年,長江干流大通站最大流量70600m3/s,受長江來水及天文大潮共同影響,長江南京、鎮江、江陰站最高潮位分別為9.14m、7.79m、5.76m,超警戒潮位0.26~0.79m。天生港站受天文大潮影響,最高潮位5.63m,超警0.43m。6月上旬,受區域強降雨影響,秦淮河出現超警洪水過程,東山站最高水位9.85m,超警1.35m。水陽江水碧橋站最高水位11.11m,超警1.11m。
蘇南運河無錫、望亭(大)水位超歷史。受9月下旬強降雨影響,沿江蘇南地區水位快速上漲,蘇南運河丹陽、常州、無錫、望亭、蘇州站水位最高分別漲至6.66m、5.89m、5.32m、5.06m、4.57m,超警戒水位0.77~1.59m,其中無錫站超歷史最高0.04m,望亭(大)站超歷史最高0.03m。太湖平均水位全年未超警。

入夏以來,淮河流域持續干旱少雨,受高溫天氣影響,淮河水位急劇下降,部分低等級航道斷航。7月6日,據江蘇水文數據網顯示,淮河盱眙段水位已下降至11.95m,比正常通航水位13.50m低1.55m。圖為淮河盱眙段裸露的河床和擱淺的船只顏懷峰 楊木同/視覺江蘇網
【干旱災害】2017年,江蘇省淮北地區出現氣象干旱,“兩湖一庫”一度低于旱限水位;洪澤湖、駱馬湖用水關鍵期來水偏枯。6月是水稻泡田栽插用水關鍵期,淮沂沭泗地區降雨偏少40%~52%,同期淮河干流來水偏少,沂沭泗諸河也無來水,6月6日,淮河干流吳家渡站最小流量36m3/s,加之農業用水量集中、蒸發等消耗,致使洪澤湖、駱馬湖、石梁河水庫等主要湖庫水位下降較快,均一度低于旱限水位,最低水位分別為11.74m(旱限水位11.8m)、21.05m(旱限水位21.3m)、21.09m(旱限水位22.0m);微山湖最低水位31.35m,低于死水位0.15m。
據統計,全省共有1個市(淮安)、3個縣(區)涉及37個鄉鎮333個村受到干旱影響,受旱影響人數49萬人,受旱作物面積4.56萬公頃,因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086億元。
【臺風災害】2017年影響江蘇省臺風較往年明顯偏少,主要是第9號臺風“納沙”和第10號臺風“海棠”。受此雙臺風減弱后的低壓和冷空氣共同影響,江蘇省部分地區出現雷暴、短時強降雨等強對流天氣。強降水主要集中在淮北地區。7月30日至8月4日,淮北大部分地區累計雨量在50mm以上,徐州中東部、宿遷西部、連云港、淮安及鹽城北部的133個鄉鎮(街道)超過100mm;淮河以南地區常州和蘇州部分地區超過50mm。
(任偉剛)
【地質災害】2017年,江蘇省突發性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有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全年全省共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險(災)情37起,其中險情33起(滑坡18起、崩塌8起、地面塌陷7起),災情4起(滑坡2起,崩塌2起),共造成經濟損失約1300萬元,未造成人員傷亡。與2016年相比,險情減少12起,災情減少28起,經濟損失減少1033余萬元。
(陳 威 黃河清)
【地震災害】2017年,江蘇省及其鄰近海域(30.5°~35.5°N,116°~124°E)共發生ML≥2.0級地震96次,其中ML≥3.0級地震13次。最大地震為4月7日黃海海域ML3.8級地震及6月9日射陽ML3.8級地震,次大地震為8月22日黃海海域ML3.6級地震及9月6日東臺ML3.6級地震。有明顯震感報告的地震5次,分別為2月5日江陰ML3.3級地震,江陰市個別居民有感;5月31日海門ML3.3級地震,海門市、通州市少部分居民有感;6月9日射陽ML3.8級地震,射陽縣城區及臨海地區部分居民有感;9月6日東臺ML3.6級地震,海安縣城區大部分居民及東臺市許河鎮、富安鎮、大公鎮少部分居民有感;11月1日溧陽ML3.0級地震,溧陽市城區部分居民有感。
2017年,江蘇省及其鄰近海域地震頻次和強度均低于2016年,且低于1970年以來平均水平,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江蘇中部及近海海域與長江口以東黃海海域。
(孫業君)
【林業生物災害】2017年,全省林業有害生物發生情況穩中有降,危害程度中等偏輕,僅有少數林業有害生物在局部地區成災。全省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發生面積約10.26萬公頃,同比下降3.2%,成災率控制在1.8%以內。松材線蟲病疫情發生面積0.68萬公頃,同比下降7.7%;病死松樹6.92萬株,同比下降18.6%。連續13年實現發生面積與病死株數“雙下降”,常熟市綜合治理成效顯著,實現疫情發生零記錄。美國白蛾疫情發生面積7.05萬公頃,同比下降8.17%,全年僅新增南京市棲霞區1個縣級疫區。以舟蛾為主的楊樹食葉害蟲發生面積2.1萬公頃,整體危害程度較輕,基本保持有蟲無災狀態,主要風景區、交通要道兩側及重要窗口區域,樹木葉片保存率達95%以上。草履蚧、桑天牛等楊樹枝干害蟲危害較重,并在局部地區造成成片林死亡。黑翅土白蟻、重陽木錦斑蛾、櫟掌舟蛾等次要害蟲種群上升趨勢明顯,危害有所加重。受極端氣候影響,生理性病害同比危害嚴重。
【森林火災】2017年,全省共發生森林火災11起,過火面積17.9公頃,受害森林面積1.8公頃,未發生重大森林火災和人員傷亡事故,確保節假日和重點時段的森林資源安全。全省森林公安開展為期2個月的“查隱患、破火案”專項行動,共排查出火災隱患86處,當場制止違規用火42起,送達整改通知書21份。開展森林火災撲救應急演練(技能競賽)活動21次,舉辦培訓班24期,參加人員3500余人次;舉辦第八屆全省森林消防技能競賽和全省森林消防應急指揮通信演練。
(李 祥)

2017年江蘇省自然災害統計表

(續表)

(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