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江 楊翹楚

“賓館再好不是家。國外條件再優越,也是為他人做事。我能回到祖國,為自己的家鄉做事,比什么都有意義。”在全國上下埋頭苦干、萬眾一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之際,中央宣傳部12月2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朱有勇的先進事跡,授予云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國工程院朱有勇院士“時代楷模”稱號。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云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致力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云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帶頭人。他情系三農,扎根邊疆,掛鉤聯系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受到各族群眾真心愛戴和社會各界高度贊揚,被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范教師”等榮譽稱號。
60歲那年,朱有勇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難以置信的決定——離開他熟悉的校園和實驗室,加入“扶貧大軍”。在云南邊疆一個深度貧困的山村,60歲的他換上迷彩服、扛起了鋤頭,跟老百姓們同吃同住同勞動,這一干就是整整四年。
“沒讓百姓享受到成果,就是失職!”
2011年,已經是云南農業大學校長的朱有勇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這時,朱有勇做了一個讓人意外的決定:不再擔任云南農業大學校長,“行政管理很重要,但我更愿意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放到科研上!”
2015年,已經60歲的朱有勇接到了一個特殊的任務——到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扶貧。當朱有勇到達這里時被眼前的一切震驚了:一進村子就是一股臭氣,豬屎、牛糞、肥料、茅草到處都是,水杯、炊具上落滿了蒼蠅,人們住的還是四處漏風的籬笆房、茅草屋,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這里的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元。
朱有勇心里五味雜陳,他對同行的博士生們說:“這里這么窮,怪我們這些人沒有深入下來,沒有真正地來為老百姓做些事情!老百姓享受不到你的研究成果,作為院士,這就是失職!”
朱有勇一次次走進田間地頭,拄著棍子到深山密林開展實地調研。他在村里租了一塊地,帶著團隊一起種起了馬鈴薯。轉眼3個多月過去,土豆采挖的時候,農民從來沒見過土豆能長出這么多、個頭兒這么大。
朱有勇跟老百姓算了一筆賬:這個季節的土豆價格最好,1公斤能賣3塊多,1畝地就能純賺5000塊錢,種1畝就能脫貧,種兩畝就能奔小康!老百姓這下明白了,原來這“院士”就是“財神”啊!
兩會上吆喝賣土豆,價值10億專利免費給村民
2017年,朱有勇在蒿枝壩村開起了馬鈴薯種植培訓班。62歲的朱有勇常常是俯下身、半蹲半跪在土地上,手把手地教大家種冬季馬鈴薯。馬正發是冬季馬鈴薯班的第一屆學員,2018年,他種了10畝冬季馬鈴薯,10畝地的收成竟然賣了7萬元。富起來的馬正發讓所有人都興奮不已,村里33戶人家,有31戶都跟著種了冬季馬鈴薯。
老百姓的馬鈴薯豐收了,朱有勇又身先士卒,只要有機會,就不遺余力地“吆喝”起來。2018年3月,全國兩會的代表通道里,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朱有勇把老鄉種出來的土豆吆喝到了人民大會堂,向全國的媒體展示。他舉著一顆2公斤的土豆興奮地說:“這是開春之后,全中國最先上市的新鮮土豆。這個季節北京吃到的土豆絲,5盤里有4盤是我們的土豆做的。”
馬鈴薯盤活了冬閑田,讓老百姓的腰包一年就鼓了起來,可朱有勇又“盤算”起了這里廣袤的松林!在朱有勇眾多的科研技術中,有一項“林下種植三七”的技術,這項技術可以不用一顆農藥,就解決三七容易生病,無法連續種植多年的難題。
三七是名貴中藥材,尤其是無農藥的天然有機三七,市場價格很高,曾有企業開出10億人民幣的高價,要買他的這項技術,卻被他嚴詞拒絕了。可朱有勇幾乎沒有多想,就決定把這項耗盡十年心血的科研成果,這項價值數億元的巨大財富,免費讓給當地的貧困百姓!
朱有勇掏心掏肺地對所有人說:“黨和政府已經給了我們很好的‘俸祿,我們科研的目的不就是為了讓所有老百姓受益嗎?”朱有勇定下了一個規矩,誰都不許利用他的技術成果謀取個人利益!他常常說:“我自己是農民出身,我也一直是一個農民。跟金錢與地位比起來,讓農民從科研成果中受益,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收1500個農民當學生,把科研論文寫在大地
為保證村民脫貧不返貧,朱有勇決定開辦技能培訓班,由院士專家親自給老百姓上課,手把手地現場演示,手把手地在農田里教學。
朱院士招生的門檻只要求一個條件:想不想致富?他的培訓班不僅不收費,還管吃管住免費發迷彩服和膠鞋。除了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朱有勇和團隊還開設了冬早蔬菜、茶葉種植、林業班、豬牛養殖班等前后共計24個技能班,培訓了1500多名鄉土人才。
有人問:“院士教農民是不是大材小用?”朱有勇擺擺手,笑著說:“這些老鄉比大學生、研究生學得認真。我搞了一輩子農業,來扶貧就都用上了。看著自己科研成果長得漫山遍野,看著鄉親們富了、笑了,我這心里是真的高興、真的滿足!”
最讓朱有勇溫暖的是,每天早晨跑回來,他的門上總是掛著煮熟的雞蛋、玉米、紅薯等早點。他說:“我受到這樣的厚待,就必須有一顆感恩的心,把我們的技術好好教給他們,讓他們富起來,日子好起來,回報他們的愛!”
朱有勇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在打贏脫貧攻堅的戰場上,還有千千萬萬的科技工作者,他們把汗水灑在了田野,把論文寫在了大地!
今天,向朱有勇院士和千千萬萬扎根農村、付出艱辛與汗水的科技工作者致敬!(來源:時代楷模發布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