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婭萍 圖/曹攀
在地處塔里木河南岸的一師十二團南口鎮,只要提起一個人的名字,大家就會想起她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務實的辦事精神,她的名字與“創新進取”“點子最多”“服務百姓”聯系在了一起。她就是該團職工醫院院長張琳。
“當今管理者的素質、能力決定著事業的成敗。醫院管理者的素質、能力、形象、姿態和風格,同樣決定著醫院的發展甚至生死存亡。”這是十二團職工醫院院長張琳常常說的一句話。2012年,在醫院工作二十多年的張琳,經過組織部門的考核,從副院長崗位走上了院長的崗位。當別人認為是官位的升遷、仕途的春風得意之時,她卻在全院職工大會上表態說:“我擔任院長就是比大家多一份‘家長’的責任,多了一些服務的機會,我會與大家一起有商有量把我們醫院的事情干好,讓職工群眾愿意來我們醫院看病就醫。”樸實的表態贏得了醫護人員的熱烈掌聲,也落實在她的日常工作之中。
“這些新進的大學生是我們醫院的寶貝,看到他們就像看見我的孩子了。”提起醫院新進的50多名大中專畢業生,張院長自豪中透露著關懷。用新進的醫生李嬌的話講:“我剛來醫院哭鼻子,現在再好的條件和待遇我也不走了。”每年招來的大學生,張院長首先為他們解決生活問題。為他們提供免費公寓并配備齊生活用品、家用電器及家具,免交水電及燃氣費等優惠政策。新來的醫生高志、周建峰,張院長親自簽字擔保16萬元的無息借款,解決購房困難。
張琳院長住在十二團的如意小區,她的左鄰右舍的幾乎都是70—80多歲高齡的老人。有個頭疼腦熱的、保健的辦法都在下班的路上、或者家里咨詢。2013年秋天的一個晚上,77歲高齡的呂大爺因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當時剛剛出差到家的院長接到值班醫生匯報后,不顧舟車勞頓第一時間趕至病房,患者因年齡大、病情復雜多次出現呼吸、心跳停止,她冷靜沉著、鎮定指揮搶救,最終成功完成搶救工作,當走出病房時,已經是凌晨3點多了。搶救過來健在的呂大爺老人逢人便說:“多虧這個閨女,真救了俺一命呀。”

十二團職工醫院院長張琳(右)在阿拉爾幸福路街道辦事處十二團職工醫院社區服務中心查看居民醫保刷卡情況。
“院長,你亞克西,收下吧,這是我家產的葡萄干,謝謝救了我孫子……”托乎提·圖蓀用生硬的國語說。去年的11月下旬,張琳院長帶領醫務人員在團“訪惠聚”掛鉤的溫宿縣黑孜鄉六大隊一小隊巡診時,得知維吾爾族托乎提·圖蓀的孫子阿卜杜乃扎爾·托乎提在喝水的時候不小心掉到開水鍋里被燙傷,在當地醫院和阿克蘇地區第二人民醫院住院治療了23天,花去了家里的所有積蓄,還欠債萬余元。出院回家的孩子未愈的傷口又感染了,沒錢治療孩子命懸一線。正在村里巡診的張院長隨即帶人趕到托乎提·圖蓀家。經過仔細查看,小孩右上肢、右側肩背部燙傷面積達20%左右,感染的傷口,瘦弱的軀干,昏睡的小臉……
她即刻安排院救護車將孩子送到團醫院,醫院特級護理治療并當場給孩子媽媽1000元。下班后,她把孩子的傷情拍照后發在醫院的微信圈內,全院醫務人員自發捐款,當天募集捐款6472元。全團黨員干部職工在微信上看到后,自發捐款35811.8元。小阿卜杜植皮手術順利完成并已恢復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