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 林
人們常說,大國小家。家庭,是組成社會的細胞,是國家的縮影。家風,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承的風尚、作風、風氣。家風為家庭或家族后人樹立了價值準則和導向,是體現家庭成員的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意識乃至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
我們家是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每逢節假日尤其是春節都會齊聚在一堂,我們給父母準備新年禮物,老人也會為晚輩準備壓歲錢,每當家中晚輩有人上學、考學、或畢業工作、或成家生子,父母給的新年紅包會比以往的大,紅包里有一封家書和壓歲錢,是長輩對晚輩的關切和祝福。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把孩子培養成有用的人才,做父母的首先要以身作則,要不斷學習,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為孩子當好榜樣。”“無論什么時候都要堅定信念相信黨,對黨忠誠。”“教育和家庭氣氛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和智力,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孩子才能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要培養孩子多方面的知識、興趣和愛好,要教育孩子包容大度,心懷感恩,多關愛老人。”……這一封封家書正是我們的家風——忠誠、奉獻,學習、自律,敬老、愛幼,包容、感恩。
父親就是榜樣。我的父親是一名抗戰老戰士,今年93歲了。父親十幾歲在山東參加革命,經歷無數戰役,南下到了貴州,在貴州一干就是數十載,離休后直到現在,帶頭學習、帶頭發揮作用,為地方發展、畢節試驗區改革和脫貧攻堅建言獻策作貢獻,力所能及地為老年教育、老年體育和關心下一代等做工作。
“無論什么時候都要堅定信念,相信黨,對黨忠誠。”——這是父親日常對我們的教誨,寫在家書之中,是家訓,也是家風。兒時的我,常常看到那難忘的一幕:夜深人靜,幾許人家還有一點燈光,而我們家的白熾燈還亮著,細心的母親正守著父親吃著晚飯。父親常常給我們講戰斗故事、講革命傳統,教導我們要忠誠坦白、清白干凈,要腳踏實地、兢兢業業,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要包容大度、不存私心,要心懷感恩、無私奉獻,要弘揚傳統、尊老愛幼。父親始終心中裝著老百姓,兢兢業業干事業,任勞任怨做工作,清清白白做人,以自己的言行教育影響著我們。記得有一年,一位曾在文革中寫黑材料和批斗父親的人找到家里,請父親幫助解決困難,父親了解情況后出手幫助了此人。父親的堅強忠誠、大度寬容、敬業自律和甘于奉獻著實讓我欽佩。

作者的父親母親近照
母親勤奮好學、能干而又賢惠。母親是貴州解放后的第一批財政工作者,也是改革開放后貴州較早擁有注冊會計師資格的“老財政”。母親愛學習、肯鉆研,在單位是一把好手,退休后創辦會計師事務所發揮余熱,培養帶好年輕人。我常說母親是我們家的頂梁柱,照顧老人、教育子女、操持全家生活,所有事情都是母親解決。母親很會持家理財,工作再忙,總是井井有條把家安排得很好。我離開家27年,始終記得母親炒的一手好菜——家的味道。母親也快87歲了,每天和父親一起讀書、看報,看到好文章就推薦給我們學習。
父親和母親相濡以沫66載,從我懂事至今,從沒有看到父母吵過架、紅過臉,偶爾母親有點小脾氣,父親總是一笑了之。
我的父母以自己的言行為我們樹立了榜樣——這就是我們的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