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北京物資學院,北京 100000)
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相應的政策落實到了各個行業。建筑行業作為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的“重災區”,也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2015年1月住建委發布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并立即開始實施。2017年3月,住建部發布了《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十三五”規劃》,并制定了新的綠色標準[1]。2017年10月,《〈北京市建設工程計價依據——預算消耗量定額〉綠色建筑工程》經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批準正式執行[2]。國家政策的出臺使得建筑企業不得不考慮相應的環保措施。只有將綠色的元素融入建筑企業發展中,建筑企業才能取得長足的發展。
綠色度指的是建筑企業在建造建筑產品的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和資源利用情況。從1997年起綠色的概念開始引進建筑企業到現在環保政策的落實,綠色標準已經深入了建筑企業整個供應鏈管理中。而建筑企業綠色度的測定則應該從整個建筑企業供應鏈的綠色程度來評定。建筑企業供應鏈過程涉及了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建筑材料和設備供應商、政府機構等,每一個機構都存在著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流動,并包含了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即回收機制。
建筑企業的供應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在選取指標的時候應該從多角度全面的評價供應鏈的綠色化程度。在若干個指標中如何選取有效和具有特征性的指標是選取指標時候比較重要的問題,設計指標體系時候應該充分考慮整個綠色供應鏈的特征和規律,同時還應該靠攏國家出臺的相關綠色指標的相關的政策,找出貼近國家綠色標準的環保指標。
通過對建筑企業供應鏈管理的研究,發現建筑企業供應鏈的管理主要有兩個方面,建筑企業的外部管理和內部管理。供應鏈的外部管理主要是對建筑企業的合作企業的協調和管理,合作企業包括綠色材料和設備的供應商、運營商、監理部門,供應鏈的內部管理主要指的是建筑企業內部機構的管理,建筑企業內部管理機構包含技術單位、施工單位部、回收單位等,為此,在建筑企業供應鏈管理綠色度評價指標的選擇上采用供應鏈內部管理指標選擇和供應鏈外部管理指標選擇,從而得到有效而全面的評價指標體系。
由上文建立了建筑企業供應鏈指標框架,該指標框架由建筑產品生命周期、目標和評價對象三個部分組成,綠色供應鏈中包含的企業和組織都是以建筑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為出發。而指標的選擇是以綠色供應鏈內部管理組織和外部管理組織為研究對象,分別從環境績效、資源績效、經營績效為標準進行指標的選取。
建筑企業綠色供應鏈的內部管理機構是以建筑產品的生命周期為評價基準,所以對整個內部供應鏈進行評價,評價對象包含了技術單位、施工單位部,評價指標體系如圖表1所示

表1 建筑企業供應鏈內部管理指標體系
供應鏈的外部管理綠色度評價的對象主要是對建筑企業的合作企業包括綠色材料和設備的供應商、綠色運營商、綠色監理部門,評價標體系如表2所示。

表2 建筑企業供應鏈外部管理指標體系
對建筑企業供應鏈綠色度合理的評價是建立在合理、全面的指標體系上。研究建筑企業供應鏈綠色度評價指標,是為了更好的測定建筑企業和其相關企業對環境的影響程度,不僅可以使建筑企業自身達到國家綠色標準,也可以促使供應鏈上的相關企業達到環保標準,從而達到自身利潤提高和環保的目的。